1 口译实践简介
1.1 口译实践概况
笔者查阅网上相关资料获悉,2018 年中欧环境技术交流合作论坛是第十三届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分论坛之一,该论坛于 2018 年 9 月 17 日 14:00 在青岛市市南区香格里拉大酒店顺利举行,结束于当天 17:30。此次论坛围绕“中欧环境技术交流合作”主题展开热议,通过“主旨演讲——中欧环保产业发展趋势”、“平行对话——中欧环保产业合作经验探讨”、“企业互动——中欧环保技术合作探讨”这三个主要内容促进欧方技术转移及项目落地。
此次论坛参会人员众多,如果按照人员身份划分,主要包括来自中国和欧洲国家的政府官员、科研人员、企业领导人以及各行各业关注环保行业前沿技术的爱好人士;如果按照会议角色划分,主要包括主持人,发言人和听众。其中,主持人是欧盟项目创新中心副主任薛青一先生(中进英),发言人按照发言顺序如下:德国思考循环机构创始人李爱文女士(英进中);青岛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焦社杰先生(中进英);德国莱茵-普法尔茨州环境部环境技术与产业主任芭芭拉·约格博士(英进中);瑞典环境研究院国际合作部主任姚娟娟女士(中进英);欧盟研究与创新中心(ENRICH)项目牵头人,葡萄牙创新协会董事会成员萨拉·莫迪纳博士(英进中);德国凯士比集团产品管理和业务发展经理王宝钢先生(中进英);青岛银河集团总裁潘漫女士(中进英);德国 Faritec 水循环系统公司总裁克里斯托夫·帕里斯先生(英进中);丹麦北欧科技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欧阳南先生(英进中);丹麦艾法史密斯贸易(北京)有限公司环保事业部总监高坚先生(中进英);丹麦福思力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FD 总工程师张宏博先生(中进英)。听众主要包括中欧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环保企业代表,人数约为 100 人。由于参会人员的国籍、职业、专业水平等各不相同,因此导致讲话风格也各不相同,这就给翻译人员带来了一些困扰:如何将各位嘉宾的话语翻译到位,让不同国籍,不同职业,不同专业水平的嘉宾以及观众能够明白讲话人的语义;将欧洲的先进的环境技术顺利宣传到我们国家,将我们国家目前对于环保行业所做的贡献向各位专家一一阐述清楚;还要同时进行中英翻译,克服现场的嘈杂噪音等干扰因素。笔者认为,这需要译员语言功底扎实,专业水平过硬,心理素质良好,运用一些理论技巧加以指导等。笔者以此次论坛参会人员的发言内容为主要材料进行中英交替传译模拟实践。
............................
1.2 口译实践安排
由于此次合作论坛只能有会议流程表上指定的参会人员和工作人员参加,其他人员不得入内,因此笔者无法预料到现场是怎样的情况,只能等记者第二天把相关新闻报道出来,或者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比如上几届的合作论坛的情况是怎样的,条件有限,只能让场地外的工作人员在会议大厅比较近的地方帮忙录音,所以不能保证音频质量,导致部分音频质量不清晰,其中出现了少量的嘈杂噪音,比如工作人员交流的声音,场外人员走动的声音,场馆播放宣传广告的声音等等。这就大大降低了笔者在现场集中精力的能力,甚至导致降低信息传达的质量,部分源语由于嘈杂噪音等干扰因素已删减。
笔者设定为此次合作论坛的交替传译口译人员,分别对中欧两国的嘉宾进行现场翻译。假定笔者在合作论坛召开日前两周左右收到了这项口译任务,并由工作人员告知当天下午会议主题、会议流程、参会嘉宾,并向我发放了会议流程表,参会嘉宾的名单并告知了参会嘉宾的演讲主题。当我询问是否还有其他信息时,比如说参会人员的性别,年龄等个人信息,演讲时有无幻灯片和演讲稿,上几届的合作论坛有无此次发言人参加,是否有机会与发言人提前沟通交流一下,工作人员告知我过几天如果有消息会立马通知我。假定在合作论坛召开日前一周拿到了部分发言人的演讲稿或幻灯片以及个人信息。
此次模拟交替传译实践的地点定在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弘毅楼 B 区 202 室,时间定在 2018 年 10 月 20 日下午 2 点开始,观众为 10 名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英语专业学生,5 名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与科学专业的学生,5 名经管学院本科学生,其中一名同学负责播放录音,一名同学负责全程录音。英语专业的同学从语调语音语速等方面判断笔者翻译的质量,环境工程与科学专业的同学从专业知识储备等方面判断笔者翻译的质量,而经管学院的同学则扮演着非专业人士,他们能够判断笔者的翻译是否通俗易懂。由于每个发言人的讲话风格不同,笔者让播放录音的同学每隔 2-3 分钟暂停一下,笔者稍微整理一下笔记之后,开始翻译,直至论坛结束。论坛正式开始后每隔一小时休息 10 分钟。
.............................
2 口译实践过程
2.1 译前准备
笔者认为,要想在一场口译任务中做到知己知彼,既要做长期准备,也要做短期准备,才能百战不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长期准备主要指的是口译学习者要长时间巩固扎实自己的语言以及文化功底,学习口译理论和技巧,花费大量的时间加以练习,如有机会可以去现场实战演练,增加对各种专业知识的储备量(岳曼曼,2011)。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大大节省短期译前准备的时间,即使在准备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也可以达到正常发挥的效果,缓解现场的压力。
短期准备是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对一场翻译活动进行临时准备。在此次口译实践中,笔者认为短期准备主要由主题准备、术语准备、了解发言人、了解会议流程以及了解现场情况这五个部分构成。
2.1.1 准备主题背景
在翻译之前做好翻译功课,就会增加翻译之前的信心,翻译过程中的流利度和翻译之后的轻松,不用做很多的功课就能很快地做好译后整理(张玉军,2011:94)。本次大会的主题为中欧环境技术交流合作,从主题上就可以看出,本次论坛既有英文发言人,
又有中文发言人,都是跟环保产业有关,于是我查阅了环保产业相关的创新技术,有中文的,也有英文的,我把它们都打印出来,进行详细阅读,把一些不熟悉的专业技术大致了解一下,遇到不了解的专业知识时,既询问了这个专业的同学,也询问了现场的工作人员。笔者根据与工作人员的会话整理,在网上查阅相关会议视频,公开课,并通过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等尽可能地查阅平行文本。
从工作人员发放的宣传手册上并结合此次论坛的官方网站等相关信息得知参会机构的信息,有以下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等派出代表出席此次论坛:德国莱茵普法尔茨州环境能源部;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德国 IMG 创新管理机构;亚琛工业大学水利与废物管理研究所;丹麦农业产业园;德国管道内衬系统制造商;德国生态企业联盟;丹麦生物创新网络;德国凯士比泵业有限公司;塞尔维亚 Green Grow Group 公司;以色列水流发电机生产商;德国森西泰克传感技术公司;瑞典 Innenco 公司;北欧水务集团;丹麦艾斯寇环境咨询公司;德国菲格尔清洁能源公司;循环思维公司;德国循环节水公司;德国陶朗分选系统;德国清洁能源公司;Konseb 公司;Particletrap 公司;Faltech AB 公司;Metlab 公司;Flux Sense公司;恩华特集团;Scania 公司;博朗厄能源公司;丹麦 COWI 公司;丹麦 Nordic FlexHouse 公司;丹麦 AVK 公司。
...........................
2.2 译中阶段
合作论坛开始当天下午,要求各位观众以及工作人员提前半小时入场,按照专家在前,观众在后的顺序对号入座,在合作论坛开始之前,工作人员向各位观众简单介绍了一下 2018 年中欧环境技术合作平台的情况,并印发了论坛的中英版流程表,包括每个阶段的大概介绍以及参会企业,科研机构的大概介绍,还印发了对于笔者表现的评分表。评分表一共做了三种,外国语学院的同学拿到的是对笔者的英文译文部分的评价表,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同学拿到的是对笔者中文译文部分的评价表,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拿到的是对笔者的译语的专业性和准确度的评价表。最后工作人员向各位观众发放了笔者自己准备的中英术语表,供大家参考。工作人员还向各位观众询问,观众说没有什么问题并表示模拟论坛可以开始。
模拟论坛在当天下午 2:30 正式开始,由工作人员播放录音,播放 1 分钟左右暂停,笔者开始翻译。根据不同的发言人的讲话时长,每隔一个小时左右休息 10 分钟。整个模拟论坛进展非常顺利,于当天下午的 6:30 结束。结束之后,由工作人员向各位观众回收评价表,汇总分数,并按照外国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和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的顺序说明对笔者表现一一作出口头评价。
............................
3 口译案例分析.............................................9
3.1 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 9
3.2 理论指导实践过程......................................10
4 口译实践总结..............................20
4.1 反思.................................... 20
4.2 展望................................... 20
3 口译案例分析
3.1 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
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大学高等翻译学院丹尼尔·吉尔教授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认知负荷模型(The Effort Models),并对这一口译理论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吉尔教授认为,口译过程中有听辩、语言表达、记忆这三个基本的认知负荷。后来吉尔教授对该模型进行不断地研究和完善,加入了协调这一认知负荷(段燕,2013)。“交传的口译模式”可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分为不同的任务:
第一阶段:CI=L+N+M+C 即:交传第一阶段=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Analysis)+记笔记(Note-taking)+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 operations)+协调(Coordination)
第二阶段:CI=Rem+Read+P 即:交传第二阶段=记忆(Remembering)+读笔记(Note-reading)+传达 (Production)
吉尔教授认为口译需要大量的脑力支持,而一个人的脑力往往是有限的(1995)。在口译实践中,有限的脑力会被全部占用,执行不同的任务,当用在某一项任务上的脑力增大时,必然会导致其他任务脑力分配的减少;而如果某一项任务的脑力分配减少,
就意味着译员有更多的脑力分配于其他任务,使其他任务有更充分的脑力分配。
............................
4 口译实践总结
4.1 反思
对译前准备的认识。笔者通过此次口译实践发现,在译前准备阶段,除了要熟悉论坛主题,大会流程,专业术语,发言人讲话风格,模拟现场之外,也要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口译实践对于译者来说,不仅考验了译者的专业水平,还考验了译者的心理素质。如果译者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无法顺利的完成口译任务。
此次论坛时间长,参会人员多,发言人的讲话风格迥异,再加之由于场外录制,嘈杂声音会比较多,笔者感受到了压力陡增。在会议现场,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想的状况,干扰译者的工作无法顺利进行,让译者感受到压力,会出现译语卡顿,重复等不自信的表现,这时候就需要译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确保口译任务的顺利进行。
对口译过程的认识。在口译过程中,笔者注重将发言人的每一句话所要包含的信息向观众一一传达,但是随着论坛的进行,发现发言人会重复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候就需要笔者在明白发言人想要表达的内容之后,通过整合笔记,用自己的话语传达给观众一个简单明了的信息。所以,笔者在今后的的口译实践中,需要着重练习语言的脱壳。
对译后总结的认识。在口译任务结束之后,要及时整理口译笔记,回放口译录音,就会发现之前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以便今后的工作中遇到类似的情况,减少凡此类问题的次数,便会脱口而出,胸有成竹。也可以让其他同学听自己的录音,这样也能发现自己发现不了的问题。
对口译学习的认识。口译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更新的过程,只有熟能生巧,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不断充实自己,加强口译训练,把每一次口译训练都当做实战演练,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发挥的灵活性,把握口译实践的机会,虽然当时学习的口译知识无法发挥作用,但笔者相信在往后的口译实践中会派上用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