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关于教育生态环境的研究
目前有关教育生态环境的研究大多关于生态课堂,本节从教育生态环境的内涵和建构策略两个方面展开。
1.1.1 教育生态环境的内涵研究
国外有关生态课堂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Doyle & Ponder( 1975)的观点:“生态课堂即为对教学环境产生影响的互相联系的过程和事件所形成的网络。”人们广泛认同多伊尔这一观点。有关生态课堂中教师的研究,Walker(1985)认为生态课堂由教师的社会行为标准和期望决定, 他研究了教师期望如何影响了教师的自我行为、学生的学习和课堂环境。有关生态课堂中学生的研究,Damico &Watson( 1974)在小学课堂中从生态学视角研究同伴帮助关系,结果发现学生单独学习和与同伴一起学习的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研究也显示进行同伴帮助对学校态度、同伴接受和自尊能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关生态课堂中师生关系的研究,Wikins(2014)认为生态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应为:教师应在学业和个人方面帮助学生;能关心学生,对学生充满兴趣;富有同情心,能与学生相处融洽;能尊重、鼓励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能理解和重视学生的感受。
国内生态课堂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代表:孙芙蓉(2006)认为课堂生态的基本内涵为课堂环境内生命体之间及其同环境之间的联系。同时她探讨了生态课堂中的教师、学生、环境及教学信息等四个要素。
张玲(2015)在阐述生态课堂的英语阅读的内涵与特征时,认为应以英语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课堂教学不仅仅只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环境的影响是更重要的方面,应和谐有机组合教学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同时她总结了生态阅读课堂的五个特征:整体和谐性、审美愉悦性、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开放生成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李素真(2017)认为课堂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因素:教师和学生,和非生物因素: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及心理环境,生态课堂就是研究这些因素间的关系及各因素的功能。她也总结了生态课堂的特征:多样性、整体性、开放性和共生性。
从上述生态课堂的内涵及特征的研究中可以反映出教育生态环境的内涵,即通过研究教师,学生,环境及教育信息之间的关联及各要素的功能,实现教育生态环境的整体和谐性、开放生成性、个性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性。
............................
1.2 关于英语课外阅读生态环境的研究
什么是英语课外阅读生态环境,它有哪些特征,如何构建英语课外阅读生态环境?下面从内涵和构建策略研究两个方面探讨英语课外阅读生态环境的研究。
1.2.1 英语课外阅读生态环境的内涵研究
马妍春(2010)对生态阅读进行了详细解析,她认为生态阅读行为没有功利性,不同于快乐阅读,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互动频繁,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读者从喜欢阅读到向往阅读再到理性阅读,最后达到真正的生态阅读;生态阅读的阅读主体有选择读物、享受阅读快乐的自由,在阅读中有自我感悟的自由;生态阅读提倡自然、人文、审美、经典,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的阅读状态。
郑小波(2017)在针对高职学生的PDCA循环在课外阅读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中,提出了生态阅读的内涵: 阅读动机为兴趣,阅读活动能长久地持续下去;学生对于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应付自如;学生能将阅读效果学以致用,获得阅读的快感。他认为可持续发展的阅读模式是最理想的生态阅读。
沈晓(2010)在英语课外阅读的生态创生研究中认为,在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中,既要大力发展课外阅读,又要将提高阅读能力作为发展其他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最终达到高职整个生态教学体系的“原生”、“延生”、“再生”和“创生”。
杨燕、徐天舒(2017)在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构建“一主两翼三阶”生态阅读的研究中提出了生态阅读的概念:选择合适的优秀文学文化书籍,以适合高中生的阅读心理,让学生读不同类型好书,培养其阅读兴趣,扩大其阅读视野,丰富其精神世界,提高其文化品位,最终目的是使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都得到提升。英语生态阅读与语文生态阅读都是语言阅读,属于同一概念范畴。
............................
第二章 教育生态学
2.1 教育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目前教育生态学主要研究各生态因子及它们所处的环境,以及它们分别发挥什么功能。下面从教育的生态环境、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和教育生态的平衡和失调四个方面阐述教育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1. 教育的生态环境
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多元的环境体系,围绕教育,制约和调控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它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复杂的教育生态系统,围绕教育,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二是体现教育体系内的相互关系,以学校或某个教育机构为中心;三是以学生个体发展为主线,即研究自然、社会和精神因素等外部环境,同时也要研究生理和心理因素等内部环境。(范国睿 2000)本研究属于第三个层次,以学生为研究对象,即研究外部环境因素,又研究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2. 教育的生态结构
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前者是研究围绕教育的各种环境系统,分析其功能以及与教育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后者是研究学校、教室、设备、座位的分布等外部环境对教学的影响,还分析内部环境,包括课程设置目标、教学方法、评价等微观系统,甚至包括亲属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乃至学生个人生活、心理状态等对教育的影响。(范国睿 2000)本研究属于第二个层次,研究的为微观的教育结构,
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
3. 教育的生态功能
教育的生态功能包括系统内生态功能和系统外生态功能。前者主要为育才,后者主要为传递文化、协助个人社会化、使人们建立共同的价值观等社会功能。(范国睿 2000)本研究针对教育的内在功能,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习惯,在班级构建良好的英语课外阅读生态环境。
...............................
2.2 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教育生态学共有十个基本原理,由于本研究受到时间、人力和篇幅的限制,本节只阐述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四个原理。
1.限制因子定律
“李希比通过研究各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的影响,发现谷类作物的产量通常不受大量需要的营养元素的限制,反而受那些微量需要的原料的限制。”(范国睿2000:157)这些微量元素就是制约作物增产的“限制因子”,这个原理就是限制因子定律。
贾竑(2014)、曲莉娜(2013)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找出了英语生态课堂中的限制因子,如班级规模,英语教材,英语作业等。同样,这一理论也可以解释英语课外阅读生态环境中阅读习惯这一维度,高职学生目前没有充足的阅读资源,没有安静的阅读场所,没有充足的阅读时间,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开展英语课外阅读等,这些都会成为构建英语课外阅读生态环境的限制因子。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态因子都有可能成为‘限制因子’,即成为限制教育发展的一些因素。”(范国睿 2000:157)将限制因子定律应用于英语课外阅读生态环境构建中,就是教育者要找到限制英语课外阅读开展的“生态因子”,看到限制因子的客观局限制性,重视和分析限制因子,及时反馈调节,努力创造条件将限制因子的作用和影响降到最小,甚至变限制因子为非限制因子。
2.花盆效应
“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有很大的空间局限性。由于人为地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在一段时间内,作物和花卉可以长得很好。但是,它们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阈值在下降,生态幅变窄,生态位下降…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料,就会枯萎甚至死亡。”(范国睿 2000:167)
教育系统就像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在空间上存在局限性,学生脱离现实生活,会产生局部生态环境效应,一旦离开此小生态环境,个体、群体就会失去生存能力,也会产生局部生态环境效应。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19
3.1.1 研究问题.................................... 19
3.1.2 实验对象........................................ 21
3.1.3 实验工具....................................... 22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37
4.1 生态环境的构建对英语课外阅读的影响.................................37
4.2 生态环境的构建对英语阅读能力的影响.................................58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实证研究,针对高职生的英语学习效果欠佳,习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英语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因而导致英语成绩不理想的现状,以某高职院校的非英语专业大专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找出高职生在英语课外阅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设计出实验方案,充分利用有限的条件和设施,旨在使学生自发搜寻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学会计划、监控、评价,调整自己的阅读方法及过程,培养他们的英语阅读习惯,构建良好的课外阅读生态环境,形成自觉阅读的氛围,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最后通过测验和发放调查问卷,利用 SPSS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的方式检测学生在阅读习惯、阅读兴趣、师生互动方面是否有改善,以此检验英语课外阅读生态环境是否构建成功。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生态环境的构建对英语课外阅读的影响
案。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