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学术文本中词汇和复杂句的英语汉译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3157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任务描述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Studies 一书的题材是文化类材料,主要研究的是从美洲的发现、到美国的建立,以及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是由一些外国专家学者所著的关于美国侧面的学术论文组成。这类文本英文材料的语言比较正式,用词都比较规范。笔者所选的 Introduction 部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概括性,同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整本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大概的介绍,内容涉及到美国的历史、人物、事件,也涉及它的政治、经济、文化;语言表述既规范正式又不失严谨,好多复杂句的使用也是达到这种表达效果的手段之一,其中有定语从句、主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等。本次翻译实践报告就是基于对 Introduction 部分翻译过程中所出现问题及解决策略完成的。该翻译实践报告的写作既是对综合性、学术类文本翻译的挑战,又是对所学翻译理论的使用和检验,既有实践意义、又有理论意义。本次实践材料来自导师的推荐。经过和导师沟通商定确立翻译任务后,笔者计划用两个月完成翻译工作,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校对、修订。初次拿到原文本之后,笔者先通读了整个材料,对材料的风格和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最终选择翻译这本书的 Introduction 部分以及前三章,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进行了文本的初次翻译;随后,笔者对译本进行了重读,重读过程中发现有些地方的理解不够透彻,于是回归原文,仔细分析原文之后,在初译本的基础上作出了修改,对于特别不好理解的地方,笔者与同学进行了讨论;最后将译文发给导师,由导师做最后的校对和处理。

.........

第二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对文本的理解是翻译的第一步,正确的理解是翻译中正确表达的基础(冯庆华,2010)。在正式开始该文本的翻译之前,笔者先把整个文本通读了一遍,既理解了整个文本的内容,也明白了这一文本的所属风格。这一文本属于文化类学术文本,其中涉及到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在之前的求学过程中,不论初中还是高中,都有过接触,自己本身或多或少有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和文化背景的了解,这就尽可能地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错误,所以这是笔者在翻译该文本的时候稍感安慰的地方。但这些知识与要译的文本材料相比远远不够,于是在翻译该文本之前,笔者还是上网查阅了一些相关信息,加深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细化了自己之前模棱两可的地方,做到翻译的时候心中有数。在译前的通读过程中,笔者发现该文本中涉及到很多生词,因此在开始翻译之前,笔者先查阅词典,将这些生词的意思标注出来,以便在翻译的时候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此外,在通读过程中,笔者会把没有理解透彻的地方先标出来,比如一些人名、地名,这些东西是需要在之后的翻译中进一步查阅求证的内容。

.........

2.2 翻译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

在翻译的过程中,笔者把在翻译时出现的一些问题顺便做了标注,以便在之后进行查找,比如一些不确定或不熟悉的人名、地名,以增强译文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同时,笔者会根据这些标注对翻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分类。此外,笔者发现,在翻译此类文本时,相关的文化背景也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了解相关知识,很可能造成某些翻译上的失误,于是笔者借阅了一些介绍美国的书籍,如《美国通史》、《美国思想史》、《美国社会与文化》等,以弥补知识的空缺。除了一些文化上的相关知识之外,该翻译文本中涉及到很多长句、复杂句,在翻译这些句子之前,笔者必须首先划分句子结构,搞清楚句子成分之后,将原文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来组织语言。对于这类句子,笔者也会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标记,方便在之后进行问题的归纳和策略的选择。在翻译过程中,笔者主要从中国知网等网站查询相关的资料或者论文,同时,还借助一些词典和书籍,另外,百度也是一个查询资料的有效工具。

...........

2.3 译后校对

在译文初稿完成之后,译者对译文进行了重读和校对,这是翻译的最后一步,也是尤为重要的一步。译者对译文进行了三次校对,初次校对主要检查译文中是否存在错别字、是否存在漏译和错译、有无错误表达;二次校对主要检查表达是否到位、句子表述是否连贯通顺、是否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三次校对主要是在前两次校对的基础上对译文进行完善,力求译文表达准确、精炼。对于校对中存在的一些不好解决的表达问题,笔者会仔细推敲,也会跟同学进行探讨,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

第三章 案例分析.............4

3.1 词汇层面.............4

3.1.1 文化专有项的翻译.......4

3.1.1.1 人名的翻译........4

3.1.1.2 地名的翻译........6

3.1.2 其他词汇的翻译............7

3.2 句子层面.............8

3.2.1 定语从句的翻译........8

3.2.2 主语从句的翻译......10

3.2.3 状语从句的翻译......12

第四章 实践总结...........14

第三章 案例分析

这一部分主要是对 Introduction 部分的翻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并提出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笔者将这些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下面主要就这两方面来举例分析。

3.1 词汇层面

词汇层面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在这里,主要列举了人名、地名、及其他一些词汇的翻译。Aixela 给文化专有项下的定义是:在文本中出现的某些项目,由于在译语读者的文化系统中不存在对应项目或者与该项目有不同的文本地位,因此其在源文中的功能和涵义转移到译文时发生翻译困难(Aixela, 1996: 58)。在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Studies中,出现了很多对于汉语读者陌生的人名、地名,下面将对这两种情况进行介绍。对于熟悉西方文化的人而言,托马斯·摩尔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即便文章中没有对这个名字进行其他的解释,也能知道其代表的含义,但仍有一部分读者对“Sir Thomas More”这个人物不太了解,更不理解这个名字与“Utopia and Dystopia”的关系,如果不对其进行注释,读者不容易实现这个名字与“Utopia and Dystopia”信息的链接,于是笔者在译文后面加注来减少读者的理解困难。

........

总结

该翻译实践报告是基于笔者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在开头部分,笔者先对所选文本的类型和风格进行了介绍,对这一选题的意义进行了阐述;然后笔者介绍了该文本的翻译过程,主要从译前准备、译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及译后的校对这三方面来进行阐述;之后,在第三部分,针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分类,从词汇层面(包括人名、地名、及其他词汇的翻译)和句子层面(包括定语从句、主语从句以及状语从句的翻译)来举例分析,阐述这些问题及笔者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案。翻译是使用一种语言将另外一种语言表达的内容准确而完整地再次呈现出来的一种语言活动(顾骁南,2003),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扎实的翻译基础,还需要查阅和了解许多美国历史文化方面的背景知识,因此这一翻译过程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翻译能力,在查阅相关信息的同时还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面。接下来笔者谈一谈此次翻译之后的心得与体会。首先,在初次接触一个文本的时候,一定不要急于立刻着手翻译,那样会使得对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文本风格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最直接的一个后果就是,译文之间没有逻辑关系,结构不明确,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在初次拿到文本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读文本,对文本的整个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不能估摸着进行翻译。其次,对于这种文化类学术文本,在翻译之前的一个必要步骤就是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因为其中涉及到大量文化背景,出现了一些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上的术语,如果对这部分知识没有进行全面的了解,那么很容易弄不明白这些内容出现在文本中的作用,最终文本的专业性也就得不到保障。再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一些词汇和句子的翻译,一定要仔细推敲,不能想当然地进行。在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Studies 中,有很多长句、复杂句,对这些句子的翻译中,如果没有划分句子结构,分不清楚句子主次关系,那么译文的表达自然不理想,而且也很有可能出错。这也是笔者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需要多下功夫的地方。最后,译文完成之后,不能认为翻译过程就结束了,其实还需要笔者对译文进行二次校对,对译文中不合适的表达进行进一步推敲和改进,而且要多与导师进行沟通交流,老师会给你一些好的意见或建议,帮助进一步提升译文的质量。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