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职称论文:技术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过程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12 日期:2023-06-27 来源:论文网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创新能力大小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技术创新成为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创新组织形式涌现出来。技术创新网络内部的各个组织依赖相互之间的知识流动以完成各自的技术创新活动。因此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运作有赖于技术创新网络中的知识流动。那么,知识是如何在技术创新网络中流动的?这发生在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知识流动是如何如何促进技术创新活动实现的?这些问题是值得学者和企业(组织)知识管理需要研究的问题。该文在分析知识流动形成的原因及知识流动的条件的基础上,从技术创新网络中组织间知识流动的微观过程出发,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1 技术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过程分析


1.1 知识流动的形成

社会劳动的分工导致专业知识的积累,使得社会组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为了描述组织掌握知识的能力,知识管理学家提出了知识势能的概念。知识势差反映了不同组织知识支配能力的差异[1],正是由于知识势差的存在导致知识从势能高的主体流向势能低的主体。知识势差是知识流动的原因,是知识流动的必要条件。

当组织发现自身在某项知识领域存在不足后,便会产生引进知识的需求。这时,其会积极寻找创新网络中该领域知识势能高的主体并向其发送知识转移请求。知识势能高的组织接收到请求后会根据知识的价值、自身以及请求方的实力、知识转移后可能出现的市场情况变化等多方面的因素确定知识保护范围和转移的知识量。请求方在接收到请求反馈后,又会根据知识转移后的收益等因素进行判断。如同物理学中为了实现物体的运动需要克服摩擦阻力,知识请求双方这一相互判断、互相协商的过程可以看做知识克服知识流动管道阻碍的过程。只有当知识势差能够克服管道阻碍时,知识才能够在组织间流动,这就是知识流动的充分条件。

当知识势差满足知识流动的条件时,知识从知识势能高的组织向势能低的组织的扩散。前者称为知识源或知识发送方,后者称为知识受体或知识接受方。双方达成一致往往以正式或非正式契约的形式表现,而契约的完备与稳固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知识流动的效果。[2]


1.2 知识扩散阶段

知识扩散阶段是知识接收方从技术创新网络中其他组织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一阶段有两个子阶段,如图1。

(1)知识传递接收

将技术创新网络中的每一个结点看成一个知识主体,每一个知识主体都具备自身的数据库。在知识流动双方相互博弈后,双方确定需要转移的知识以及待转移的知识量。知识发送方从自身数据库中提取相应的知识并进行编码。编码的知识通过知识流通的管道从知识源传递到知识接收方,知识接收方接收到知识后对知识进行解码,方便吸收。

由于知识的隐讳性和难以表达,这一阶段,知识发送方传递的知识将不可避免地含有噪声,而且在传递过程中还会再次吸收环境中的各种噪声。因此,接受方在接收到知识以后须对含有大量噪声的知识进行去噪、选择和过滤,然后才能进行知识扩散的下一个阶段—— 将保留下来的知识与自身知识进行整合吸收。

(2)知识整合吸收

Kogut和Zander(1992)认为知识整合是对既有知识的新组合,以及运用为开发的潜在知识[3],Inkpen把知识整合定义为知识的联结(knowledge connection)。[4]技术创新网络中知识整合吸收过程就是知识接收方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综合和集成,实施再建构,使单一知识、零散知识、新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经过整合并消化吸收,制度化并存入到自身的知识库的过程。

技术创新网络组织中知识整合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①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整合。②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整合。③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整合。④内部知识与外部知识的整合。[5]


1.3 知识创造阶段

一方面,知识源为了维持其竞争力不会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知识传递给知识接收方,另一方面,知识接收方也不可能将接收的知识全部吸收内化成自身知识。因此知识扩散后,不会改变知识流动双方知识势能高低的位置。通过仿真得出知识扩散并不能迅速降低技术创新网络内优势创新主体的优势,弱势群体只通过知识吸收也很难迅速追赶上优势主体。知识接收方要想改变自身“知识弱势”地位,需要实现知识的创新。

知识创造是指组织将吸收学习的知识和企业已有知识资源的进行组合,激发产生新的知识。是知识通过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在组织内部螺旋发展的过程。知识创造是技术创新网络知识流动最重要的环节。在微观上,通过组织内部各部门人员的知识交流、共享,使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相互转换过程中不断扩充和增长。在宏观上则表现为技术创新活动的实现。


2 技术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循环


本文构建了技术创新网络知识流动双循环模型。包括知识流动的微观循环和外在循环两个方面,如图2。


2.1 知识流动的微观循环

如图2中小虚线方框所示是知识流动的循环过程。本文认为,技术创新网络中不同组织间知识势差是知识流动的前提。存在知识势差的双方在相互交流和协商中达成知识转移的意愿,转移意愿融合了双方博弈过程中对于建立合作关系的前景判断、风险评估、企业间可信程度的考量。转移意愿越强,越能够促进知识的转移,实现知识的流动。知识扩散、知识创造后,知识接收者又会与周边邻居形成新的知识势差,如此循环,又形成了新一轮的知识流动。


2.2 知识流动的外在循环

技术创新网络知识流动过程中无论知识扩散还是知识创造均会导致网络组织知识水平的提高。随着组织知识水平的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

当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增强后,一方面,企业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知识的创造,另一方面,企业会更积极主动的寻找网络中比自身知识势能高的企业向其学习。这两者都能够促进网络中知识的流动。这样就形成了技术创新网络知识流动的外在循环。


3 结语

该文深入分析了技术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的过程。并构建了技术创新网络知识流动的双循环模型。

技术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过程是一个循环过程。首先,创新网络中的不同主体的知识势差促进双方的相互交流,其次,在交流协商的基础上发生知识从知识势能高的主体向知识势能低的主体转移,再次,知识转移后,知识势能低的组织接收到知识,经过一系列的消化吸收、整合进行知识的创造。最后,知识接收者接收、创造新知识后又会与周边邻居形成新的知识势差,如此循环往复,技术创新网络中组织不断变化知识流动角色形成了知识在创新网络中的持续流动。

技术创新网络知识流动的外在表现循环是这样一个循环:知识的流动使得技术创新网络内组织知识水平得以提高,知识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从而促进其核心竞争力加强,当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后又会促进知识在网络中的流动。


参考文献

[1] 杨蕙馨,李贞.集群内知识转移对企业成长的作用及机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4):12-17.

[2] 谭大鹏,霍国庆.知识转移一般过程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6(3):11-14.

[3] Kogut B,Zander U.Knowledge of the Firm,Combinative Capabilities,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J].Organization Science,1992(3).

[4] Inkpen C.Creating Knowledge through Collaboration[J].Califomia Management Review,1996,39(1).

[5] 余东华,芮明杰.基于模块化网络组织的知识流动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7,10(4):11-1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