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硕士论文参考文献写作指导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7586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经济硕士论文参考文献写作指导一


[1] Poter, M.E. 1998,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Business,98:77~91.
[2] Location, 2000,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cal clusters ina global Echoing”, Economic DevelopmentQuarterly,15~35.
[3] Spinoza L M, Quandt C.AnI, 2000,“T- based framework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in Networked Organizations”, E -Business and Virtual Enterprises, 371~380.
[4](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美)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91.
[6],郑风田,程郁.从农业产业化到农业产业区[J].管理世界,2005(7).
[7]李春海,张文,彭牧青.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及其导向:组织创新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1(3).
[8]尹成杰.新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及其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 2006(3).
[9]周应恒.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69-285.
[10]白孝忠,何艳.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动力机制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2).
[11]洪艳. 现代农业集群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
[12] 张利庠,周海川,卞秋实. 棉花产业链各环节相关性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2012.
[13]刘恒江,陈继祥. 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J],2004 .
[14] 刘栾熊,张高,亮文斌.集群竞争力来源的理论分析,创新管理[J],2006.
[15]魏后凯 对产业集群与竞争力关系的考察 经济管理[J],2003.
[16]黄晓 胡汉辉 产业集群问题最新评述研究与未来展望 软科学[J],2013.
[17]赵夫增 穆荣平 全球价值链中落后国家的农业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研究,中国科技论坛[J],2007.
[18]杨欢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专题研究[M].河北人民出版社 528-601.
[19]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中国工业经济,2002(3):17-54.
[20]方银行.浙江体制发展轨迹.伊犁:福建出版社,1999:26-29.
[21]王缉慈.我国制造业集群分布现状及其发展特征.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06):29-33.
[22]魏守华,邵东涛.论中小企业集群的区域营销.商业研究,2002:113-115.
[23]宋医生.中国农业生产专业区发展的分类研究[J].台北农业探索,2004,(l).
[24]刘春玲.我国农业发展的对策[J].创业技术 2005,(6).
[25]梁海燕.农村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地方政府的作用[J].农村经济.2005,(6).
[26]刘厚良,全勇. 上海金融产业发展的钻石理论分析[J]城市管理,2003(6):9-11.
[27]刘颖琦,吕文栋,李海升。钻石理论的演变及其应用[ J] .中国软科学,2(X)3(10):138-l44.
[28].高峰,介秀华.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8(6):12-16.
[29].高峰,朱景丽,王学真.基于垂直供应链的农业产业集群竞合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467.
[30].高文岩,孟宪忠.论新形势下中国农业产业集群的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6(2):340-342.
[31].龚学琴,张洪吉,农业产业集群最新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论坛,2008(18):124-125.
[32]丰立祥.区域生态产业链的形成与优化研究[D] .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33] 尹慧军. 邯郸市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
[34]王建国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
[35]李建平。岳正华提升我国农业市场竞争优势分析——基于钻石波特理论的启示[J]财贸经济 2004(5)
[36]张建华.产业集群识别标准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6.(6)
[37]李广志.产业集群识别与选择分析[J].人物地理 2006(6)
[38]宋东亚,韩国巨.农业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建业[J].现代科技,2006(5):80-81.
[39]杜大海.宝坻区发展立体种养-实现社会、经济双赢.华北日报,2011-11-10.
[40]王大郅.东北郊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41]王昭君,赵破晓.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构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72-74
[42]肖兴志,张嫚.产业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43]李天成.农业产业集群识别及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论坛.2014.8.


经济硕士论文参考文献写作指导二


[1]林毅夫:2013广州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R],有关专家学者发表见解,广州,2013.
[2]施林翊:国外贫民窟改造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6.
[3]董丽晶:国外城市贫民窟改造对我国的启示[J],特区经济,2010.
[4]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王如渊:深圳特区城中村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6]全德、冯长春:国内外城中村研究进展及展望[J],人文地理,2009年12月15日
[7]陈慧妮:国内“城中村”改造模式比较一以村民权益保护为视角[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9月20日
[8]俞思念:从城乡统筹发展到城乡一体化——兼论党的十八大对新时期城乡关系的总布局[J],学习论坛,2013年4月15日
[9]胡明杰: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5月1日
[10]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法学经济学》创刊号,1958
[11]张明龙:交易费用、社会成本与科斯定理[J],南方论坛,2000年3月15日
[12]商都房产网:郑州市城中村融入中心城区[M],郑州晚报,2012年2月17日
[13]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4]方创琳: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J],经济地理,2009年1月,第29卷第1期
[15]孟斌:看1927年郑州80年郑州建成区面积扩大28倍[N,],郑州日报,2009年9月28日,第二版
[16]2008年8月22日郑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C].
[17]王泽远、张如铁:从燕庄到曼哈顿[N],梁建辉一河南日报,2009年5月25日
[18]孟斌:交流城中村改造经验[N],郑州日报,2009年3月16日李兆民、冯利:城镇化建设贷款风险研究一以郑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J],金融经济,2013年8月25日
[19]谢藴秋:规划、博弈、和谐“城中村”改造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
[20]胡振荣、龙隆、曹忠雄: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
[21]王新、方益权:社会法视域下的“城中村”:利益博弈与矛盾冲突解决路径[M],2012年5月第一版.
[22]马广钦,巴明廷:城市化进程中的都市村庄改造和现代化建设——以郑州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2期.
[23]汝信、付崇兰: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M],曹文明、王金邦、白晨曦等副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
[24]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李培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6月1日
[25]胡细银:英国城市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及对深圳的借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26]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9月第一版.
[27]巴明廷:郑州市都市村庄改造问题[D],郑州大学,2004年.


经济硕士论文参考文献写作指导三


[1] 冯超.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问题研究[J];才智;2010(4):33-36.
[2] 司光南.“三农”问题的实质是源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J];中国城市经济;2010(7):52-57.
[3] 阿瑟.刘易斯. 二元经济论[M].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4
[4] 孙政才.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J].农村工作通讯,2009,(16) :93-106.
[5] 钟宁桦.农村工业化还能走多远?[J];经济研究;2011(1):102-109.
[6] 夏春萍.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 (10) :46-53.
[7] 周维宏.农村工业化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8] 贺叶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共生关系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1 (5) :93-106.
[9] 汤鹏主;张艳红. 试论城乡二元经济对乡镇企业发展的影响[J].企业经济,2011(3) :82-96.
[10] 张毅 张颂颂. 中国农村工业化与国家工业化[M].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
[11] 徐志超. 农村工业化的思考与实践[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7
[12] 庞瑞芝;李鹏.中国“新型工业化”增长绩效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1985-2009)[A];2011
[13] 孙久文;彭薇.推进农村工业化演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J];农村金融研究;2009(9):103-116.
[14] 任保平,洪银兴;新型工业化与城乡二元工业化的协调发展[J];当代财经;2004(3):72-86.
[15] 周维宏. 日本农村工业化史研究:兼及中日比较[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16] 王贝.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11,(9) :24-36.
[17] 吕军;康瑶瑶;侯俊东.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综述与展望[J];湖北社会科学;2010(3):99-108.
[18] 王自亮;钱雪亚.从乡村工业化到城市化:浙江现代化的过程、特征与动力[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9] 车莹.长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2):101-109.
[20] 史继红.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相关性分析[J];特区经济;2007(9):113-126.
[21] 刘玉照.乡村工业化中的组织变迁:从家庭作坊到公司经营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22] 王理.制度转型与传统农区工业化[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23] 朱云云;姚富坤.江村变迁:江苏开弦弓村调查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24] 叶险明、魏海香.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的科学阐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 (7) :121-132.
[25] 王慧.中日农村工业化比较研究 [M].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5
[26] 卫玲;任保平;芦笛.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农村工业化及其实现途径[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5):96-108.
[27] 申茂向等.中国农村工业化及其环境与趋势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10) :43-56.
[28] 罗其友,等.我国新型农村工业化战略问题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7) :33-36.
[29] 钱津.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要条件[J].前线,2010,(12) :23-28.
[30] 林毅夫.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M]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1] 李泉.城乡关系协调视角下的中国乡村工业化[J];经济与管理;2007(3):43-48.
[32] 杨旭枚.浙江省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初探[J].经济论坛,2008(15):28-30
[33] 曾宪初.农业产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全面小康.[J].统计与决策,2005(11). :103-116.
[34] 彭松华;周爱国.影响农民增收的阶段性因素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04(5):49-52
[35] 徐祥林.突破理论教条缩小城乡差距[J].浙江经济,2006(17):15-17
[36] 黄祖辉;林坚.农业现代化:理论、进程与途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7] 黄祖辉;朱允卫.浙江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与启示[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2):17-22
[38] 刘娜.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应用再思考[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8):18-26.
[39] 陈卫洪;张瑞德;刘贵川.农村工业化发展模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2):77-82.
[40] 刘新.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形成原因探析[J];农业经济;2009(5):53-56.
[41] 王正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J].人民日报.2007-08-20,(9) :13-16.
[42] 年鉴编撰委员会.如东年鉴 [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2
[43] Papola, T.S. Rural industrialization:approaches and potential [M]. Bombay : Himalaya 1982
[44] Domes, Jorgen. Socialism in the Chinese countryside:rural societal polici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China, 1949-1979[J].London:C. Hurst ;Montreal: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1980
[45] Subrahamnya, S. Growth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India[J].New Delhi:Deep & Deep Pub.1987
[46] Weber, Bruce A. Coping with rapid growth in rural communities[J].Bouler, Colorado:Westview Press,198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