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7675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经济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一


[1] 黄文夫.走向 21 世纪的民营经济[J].管理世界,1999(6).
[2] 何金泉.中国民营经济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37 页.
[3] 董辅礽.市场经济漫笔[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3 页.
[4]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3)[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 4 页.
[5] 高尚全.体制创新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11(12).
[6] 厉以宁.厉以宁论民营经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 55 页.
[7] 费孝通.小城镇四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8] 苏波.六大因素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7(6).
[8] 白瑷峥.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12).
[10] Chakravarthy B J.Adaptation:A promising metaphor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1982.
[11] McKee D O.Varadarajan P R.Pride W M Strategic adaptability and firmperformance:A market contingent perspective 1989.
[12] 杨秀芝.基于适应能力的跨国公司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13] 张继量,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及适应能力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11.
[14] 余宇新,郭蓉.我国中小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地区差异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4).
[15] 陈晓雪等.苏南民营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16] 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秋同,袁嘉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3.5
[17] Weaver W.Science and Complexity.Scientist,1948,36(4):536—544
[18] 尼克里斯•普利高津.探索复杂性.罗久里等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3—8
[18] 黄欣荣.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4,14-15.
[20] M•盖尔曼.夸克与美洲豹(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奇遇).杨建邺,李湘莲等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15-18.
[21] 钱学森.创新系统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9-21.
[22]钱学森,戴汝为,于景元.—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自然杂志,1990,13(1):3~10.
[23] 严泽贤.复杂系统演化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8.
[24] 刘洪,王玉峰.复杂适应组织的特征[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6,3(3).
[25]朱志红.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07,15(4).
[26] 霍再强.经济系统的复杂性探讨.商业时代,2010,(8).
[27] 霍兰.隐秩序[M].周骁牧,韩晖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154~157.
[28] 邓宏钟.基于多智能体的整体建模仿真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
[28] 霍兰,涌现[M].陈禹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0] Vito Albino,Nunzia Carbonara,,Ilaria Giannoccaro.Industrial Districts asComplex Adaptive Systems:Agent-based Models of Emergent Phenomena,IndustrialClusters and Inter-Firm Networks.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6:73-82
[31] Ian P.,Christos Tsinopoulos,Pter Allen.New Product InnovationManagement.2006,23:437-456.
[32] 朱爱平,吴育华.试论复杂适应系统与企业管理研究的创新发展[J].科学管理研究,2003,21(4).
[33] 邵艳华,张明生.一类复杂适应系统的建模研究[J].计算机工程,2012,38(1).
[34] 刘荣添.冲突与协调: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计量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06.
[35] 谢忠秋,陆玉梅.民营经济系统的复杂适应特征与机制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
报,2012,18(5).
[36] 谢忠秋,李振鹏.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民营经济管理的新特点[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6(30).
[37] 廖守义,戴金海.复杂适应系统及基于 Agent 的建模与仿真方法[J].系统仿真学报,2004,16(1).
[38 ]王文芳.复杂适应系统演化探究——基于 Agent 技术的分析[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3.
[38] Fallah M, Hosein. Movement of inventors and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spilloverson spread of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patent analysis in high-tech industries.Portland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Proceedings,2009
[40] 洪银兴,陈宝敏.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兼与“温州模式”比较[J].宏观经济研究,2001, (7):29-34,52.


经济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二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42、46 卷)[M].人民出版社,1958.
[3]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4]周中之.消费伦理[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5]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三联书店,1995.
[6]高兆明.伦理学引论[M].人民出版社,2005.
[7]许崇正.伦理经济学再论:经济选择与人的发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8]尹世杰.消费需要论[M].湖南出版社,1993.
[9]杨家栋,秦兴方.可持续消费引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0]乔治•恩德勒,王淼洋译.经济伦理学大词典[M].上海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1]〔美〕丹尼尔•贝尔,严蓓雯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三联出版社,2010.
[12]〔英〕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13]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2000.
[14]〔美〕理查德,李布译.经济伦理学(第五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5]陈泽环.功利•奉献•生态•文化[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16]强以华.经济伦理学[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17]许崇正.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伦理经济学引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18]欧阳志远.最后的消费——文明的自毁与补救[M].人民出版社,2000.
[19]甘绍平.伦理智慧[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20]国家环保局.21 世纪议程[M].中国环境科技出版社,1993.
[21]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2]〔法〕让•波得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3]陈敏豪.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M].武汉出版社,1995.
[24]周海林,谢高地.人类生存的困境——发展的悖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5]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6]〔美〕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27]王小锡.关于我国经济伦理学的研究[J].哲学动态,1997(11).
[28]周中之.消费的伦理评价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9(6).
[29]甘绍平.论消费伦理——从自我生活的时代谈起[J].天津社会科学,2000(2).
[30]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5.
[31]卢风.论消费主义价值观[J].道德与文明,2002(4).
[32]赵玲.消费合宜性的伦理意蕴[J].道德与文明,2004(1).
[33]李金蓉.过度消费的伦理文化缺憾[J].道德与文明,1997(3).
[34]王玉生等.关于节俭与消费的道德思考[J].道德与文明,2003(1).
[35]倪瑞华.可持续消费:对消费主义的批判[J].理论月刊,2003(5).
[36]邹广文等.消费伦理与保护生态环境[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37]尹世杰.略论消费文化[J].财贸经济,1995(3).
[38]朱梅.中国社会消费伦理转换的道路选择[J].湖南社会科学,2003(2).
[39]毛世英.走出消费主义陷阱•建设和谐型消费文化[J].济南大学学报,2003(4).
[40]雷定安,金平.论三种消费观[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经济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三


[1](苏)卡马耶夫. 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5~11
[2]Solow,R.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1): 65~94
[3]Solow,R.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Review of Economics andStatistics,1957,39(8):312~320
[4]Schultz,T.W.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51):1~17
[5]Battess&Coelli.A model for Techical Ineffieieney Effeets in a Stoe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Function for Panel Data.Journal of Empirical Eeonomies, l995,331(20):25~44
[6]Arrow Kenneth J.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 of Learning by Doing. Review of EconomicLiterature,1962, 29(3): 155~173
[7]Paul•Romer.Endogenous-Technolgical-Change,jour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71~102
[8]Robert Lucas.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8,94(5):3~42
[9]王俊.经济增长质量理论述评[J].生产力研究,2007(13):144~146
[10]托马斯.增长的质量[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5~16
[11]张长生.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南方经济[J].2001,(10):17~19
[12]武义青.经济增长质量的度量方法及其应用[J].管理现代化,1995(5):32~34
[13]郭克莎.论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J].经济研究,1996(1):18~21
[14]王积业.关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宏观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0(1):11~17
[15]钟学义.增长方式转变和增长质量提高[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30~48
[16]单晓娅,陈森良.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统计学分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2(3):39~41
[17]彭德芬.经济增长质量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16
[18]刘树成.论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研究[J],2007(6):4~13
[19]马建新,申世军.中国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的初步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3):19~25
[20]李俊霖.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21]李变花.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34~46
[22]毛海波.浅谈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J].企业导报,2009:25~26
[23]任保平.低成本经济发展的制度阐释—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实现途径[D]:[博士学位论文].武汉.西北大学,2002
[24]沈坤荣.中国经济增长绩效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8(1):28~33
[25]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 -2004[J].经济研究,2005(6):51~60
[26]俞安军,韩士专,张顺超.利用 C-D 函数测算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及方式[J].统计与决策,2007(24):48~49
[27]康梅.投资增长模式下经济增长因素分解与经济增长质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2)153~160
[28]肖红叶,李腊生.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明[J].统计研究,1998(4):8~14
[29]李岳平.经济增长质量评估体系及实证分析[J].江苏统计,2001(5):19~21
[30]单薇.基于熵的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3(10):49~54
[31]赵英才,张纯洪,刘海英.转轨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27~35
[32]张台秋.科学进步与经济增长质量思考[J].江淮论坛,1998(1):56~59
[33]文建东,李惠,石韵珞.经济增长质量测度与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7):72~79
[34]向书坚,郑瑞坤,郝元兴.循环经济视角下县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1):9~15
[35]孙程.黑龙江省汤原县域经济发展[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13
[36]卢建明,侯少林.山西县域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 (5):120~123
[37]付野.科技进步与县域经济增长差异研究-以辽宁为例 [D]:[博士学位论文].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1
[38]徐婕,张丽晰.我国各省区经济增长质量相对有效性评价[J].生产力研究,2008(7):92~94
[39]钞小静.经济增长质量一种理论解释及中国的实证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西北大学,2009
[40]宋利格,陈迅.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6(7):113~11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