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一
[1]郭代模,杨舜娥,张安宁.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和财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 (58): 2-8.
[2]朱军.低碳经济中的最优财税政策分析[J].中国财政,2010(6): 49-50.
[3]葛察忠,任雅娟.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J].地方财政研究,2010 (9): 25-28.
[4]温辉,杨洁.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财税支持政策研究[J].求索,2010(24):82-83.
[5]杨全社,付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低碳经济财税政策支撑体系:演变、协整与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 (1).
[6]田文宠.现行财税制度对发展低碳经济影响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112.
[7]吴重思.论税收与低碳经济[J]?现代商贸工业,2012(12): 192-193.
[8]傅志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建设[J].中国财政,2010(8).
[9]王冰研,陈长虹,黄成.低碳发展下的大气污染物和C02排放情景分析一上海案研究[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4.
[10]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J].生态经济,2009.
[11]周剑,何建坤.北欧国家碳税政策的研究及启示[J].环境保护,2008(11):70-73.
[12]蔡博峰,杨姝影.日本碳税方案勾勒低碳蓝图[J].环境保护,2009(12):71-73.
[13]苏明,傅志华,许文等.碳税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2009(72): 17-23.
[14]张克中,杨福来.碳税的国际实践与启示[J].税务研究,2009(4): 88-90.
[15]黄海.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导向及启示[J].环境经济,2009(11):19-22.
[16]徐瑞娥.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9(11)
[17]胡绍山.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对策[J].财会纵横,2010(4).
[18]陈新平.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财税政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0(4):39-41.
[19]魏涛远,格罗姆斯洛德.征收碳税对中国经济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 (8): 47-49.
[20]高鹏飞,陈文颖.碳税与碳排放[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2(10): 1335-1338.
[21]王燕、王煦、白婧.日本碳税实践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税务研究,2011(4): 86-88)
[22]张健,廖胡,梁钦锋等.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对中国各行业的影响[J].现代化工,2009 (29): 77-82.
[23]葛察忠、王金南、高树婷.环境税收与公共财政[M].北京:中国环参考文献境科学出版社,2006,33.
[24]财政部财科所课题组.中国幵征碳税问题研究[R].2009.
[25]马海涛,程岚.论促进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J].财经论丛,2010(3):37-42.
[26]唐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创新[J].学术论坛,2010(10).
[27]肖绪湖、徐正云、覃汉桥,等.节能减排税收政策:国际经验对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启示[J].学习与实践,2008,(10): 52-5.
[28]陈新平.低碳财税政策[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18-25.
[29]李芙蓉,郭红雨.100多为美国市长聚焦“碳税”.中国税务报,2007-11-14.
[30]薛进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2)[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1]杨姝影,蔡博峰,曹淑艳.国际碳税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32]于平.企业低碳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6.
[33]薛进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2)[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4]李士,方虹,刘春平.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报告[M].科学出版社,2011.
[35]梁云凤.绿色财税政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6]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2)[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
[37]钱斌华.助推低碳经济的碳税政策研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
[38]浙江省财政学会.发展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39]苏明,傅志华.中国开征碳税的理论与政策[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40]Lee C F,Lin S J,Lewis C. Analysis of the Impacts of Combining CarbonTaxation and Emission Trading on Different Industry Sectors [J]. EnergyPolicy, 2008 (36),722-729.
税收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二
[1].曹兴植《韩国社会的不平等、贫困和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研究》2007年第1期。
[2].曹艳春:《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影响因素与效应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第3期。
[3]蔡昉、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4].蔡昉、万广华:《转轨时期收入差距与贫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陈宗胜、周云波:《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中国发生两极分化了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陈宗胜、陈晓东、周云波:《中国农村二元经济发展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南方论从》2003年3月第1期
[7]陈建东、马骁、秦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否缩小了居民收入差距》,《财政研究》2010年第4期。
[8].陈建东、蒲明:《个人所得税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尚有明显局限和扭曲》,《财政研究简报》2010年第4期。
[9].陈卫东:《从国际比较看中国个人所得税发挥再分配功能的改革思路》,《涉外税务》2004年第5期。
[10].陈宗胜、周云波:《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及制约其变动的某些因素》,《经济学》2002年4月第3期。
[11].郭建军:《现阶段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特征、面临的矛盾和对策》,《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6期。
[12].郭兴方:《基于多因素的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实证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4期
[13].高连水、周云波、武鹏:《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差距解释:1997-2005》,《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5月第3期
[14].李睿渊:《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必要性与建议》,《经济论坛》,2010年第3期
[15].李实、李婷:《库兹涅茨假说可以解释中国的收入差距变化吗》,《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3期
[16].李实、赵人伟、张平:《中国经济转型与收入分配变动》,《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
[17].李实、魏众、B?古斯塔夫森:《中国城镇居民的财产分配》,《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18].李实、魏众、丁赛:《中国居民财产分布不均等及其原因的经验分析》,《经济研究》2J05年第6期。
[19].李实:《中国城镇就业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经济学动态》2010年10期。
[20].李实、杨穗:《中国城市低保政策对收入分配和贫困的影响作用》,《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5期。
[21].李菁:《日本个人所得税与社会保障对缩小收入差距的影响》,《涉外税务:〉2009年第1期。
[22].李延辉、王碧珍:《个人所得税调节城镇居民收人分配的实证研究》,《涉外税务》2009年第1期。
[23].刘尚希、应亚珍:《个人所得税:如何发挥调节功能》,《税务研究》2004年第3期。
[24].刘小川、汪冲:《个人所得税公平功能的实证分析》,《税务研究》2008年第1期。
[25].卢嘉瑞:《现阶段城市各阶层及其收入差距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98页。
[27].潘雷驰:《我国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差距效用的实证分析》,《税务研究》48
[28].王洪亮.中国区域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实证分析-对区域收入位次变动强弱的研究,《管理世界》(月刊)2009年第3期.
[29].王海港.中国居民家庭的收入变动及其对长期不平等的影响.<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30].陈建东.个人所得税对省际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和社会福利的影响.财政研究2013年第七期
[31 ].A.C.Pigou.(l 951) "Some Aspects of Welfare Economic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6,PP288-289
[32].Cai,F. (2000) "The Invisible Hand and Visible Feet: Internal Migration inChina".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5.
[33].Chen,J.,Hon? W. and Jin, S, (2008)"Study on the Chinese GiniCoeffic-ientsthe Chinese Gini Coefficient and its Decomposition from 1978 to2005",Tianjing conference 17-19 April 2008, Sponsored by ^.ChineseEconomist Society (CES).
[34].Khan, A. and Riskin, C. (2001) "Inequality and Poverty in China in the Ageof Globalisati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5].Kuznets. (1955)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AmericanEconomic Review, Vol45,pi 8 (,No.l March, 1955)
[36].Mookheijee,D and Shorrocks,A. (1982) "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theTrend in UK Income Inequality",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 92,pp886-902.
[37].Park,A. (2008) ”Rural-Urban Inequality in China" Collected in ChinaUrbanizes Consequences,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edited by Shahid Yusuf andTony Saich,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38].Shorrocks.F. and Wan, G. (2005) "Spatial Decomposition of Inequality"?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Vol.5, pp59-82.
[39].Yao,S. (1997) "Decomposition of Gini coefficients by Income Factor: AApproach and Application”,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 Vol.4,pp27-31.
税收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三
[1]安体富、王海勇,2004:《结构性减税:宏观经济约束下的税收政策选择》,《涉外税务》第11期。
[2]安体富、林鲁宁,2002:《宏观税负实证分析与税收政策取向》,《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5期。
[3]安体富、王海勇,2004:《新一轮税制改革:性质》,《理论与政策》第6期。
[4]崔颖,2003:《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税收政策》,《税务研究》第7期。
[5]程毛林,2001:《税收增长的动态回归模型分析》,《中国管理科学》第2期。
[6]冯瑜,2011:《产业结构调整与税收增长分析》,《税务研究》第7期。
[7]傅真晶、许能锐、段风军,2010:《福建省财政收入与三大产业GDP的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研究》, 《热带农业科学》第6期。
[8]高培勇,2009:《结构性减税:2009年税收政策的主基调》,《涉外税务》第1期。
[9]郭吉毅,2012:《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政策研究》,《涉外税务》第7期。
[10]郭庆旺、吕冰洋,2004:《税收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8期。
[11]国家税务总局“直接税与间接税的关系”课题组,2004:《直接税与间接税税负水平和税收结构的国际比较》,《涉外税务》第4期。
[12]黄瑞芬、孙阳阳,2010:《经济增长与政府收入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1978-2008年的时间序列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第6期。
[13]贾康,2011:《论“十二五”时期的税制改革一兼谈对结构性减税与结构性增税的认识》,《税务研究》第1期。
[14]蒋琳,2011:《借鉴国际经验完善现代服务业税收政策》,《涉外税务》第1期。
[15]李波,2010:《宏观税负,.产业税负与结构性减税政策》,《税务研究》第1期。
[16]李文,2006:《从供给角度分析税收政策与产业结构优化》,《税务研究》第1期。
[17]黎昌卫,2006:《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税收因素与政策措施》,《税务研究》第11期。
[18]刘海庆、徐颖科,2011:《我国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全国30个省级单位的Panel VAR模型》,《兰州学刊》第4期。
[19]刘宏杰、佟玉璞,2009:《区域性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定量研..究一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经济计量分析》,《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第4期。
[20]刘志成、景韬、杨金亮,2012:《结构性减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政策建议》,《涉外税务》第7期。
[21]吕敏,2012:《结构性减税背景下深化我国税制改革探析》,《税务研究》第5期。
[22].刘蓉,《税收支出的经济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马栓友,2001:《税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兼论我国的最优直接税,间接税结构》,《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1期。
[24]潘文轩,2012:《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的着力点与路径选择》,《税务研究》第4期。
[25]保罗•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经济学(第17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26]唐登山、吴宏,2008:《税收增速大于GDP增速的产业结构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0期。
[27]王国清,《国家税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8]王乃静、李国锋,2002:《协整理论在税收预测中的应用研究》,《山东经济》第6期。
[29]武少芩,2011:《我国税收收入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对接分析》,《经济问题》第7期。
[30]徐银,2009:.《结构性减税应关注四个重点》,《中国财经报》第5期。
[31]杨志安,2008:《现行资源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偏差及其矫正》,《税务研究》第11期。
[32]袁玉荣,2009:《我国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产业升级与转型的效果分析》,《产业观察》第19期。
[33]岳树民、刘方,2011:.《新形势下的结构性减税与税制改革》,《税务研究》第1期。
[34]赵志耘、杨朝峰,2011:《经济增长与税收负担,税制结构的脉冲响应分析》,《经济问题研究》第1期。
[35]张宏铭、张宗益,2011:《重庆市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财政研究》第5期。
[36]张国鼎、郭俊良应琦:2001:《从可税GDP构成看洛阳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取向》,《河南社会科学》第6期。
[37]张伦俊,2011:《深化税制改革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南京审计学报》第4期。
[38]赵黎明,《经济发展中的中国税收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9]张伦俊,1999:《税收预测模型的拟合与分析》,《数理统计与管理》第1期。
[40]Akkemik,K. A., Ass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forthe Turkish economy: A social accounting matrix analysis.,Tourism Management,33,2011:79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