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篇一:半刚接钢框架内填暗竖缝RC墙结构的超强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地震是给人类社会造成重大损失一种自然地质灾害,全世界很多地方都遭受过地震的侵扰。中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历史上发生过许多破坏性地震,如 1556年发生在陕西关中的 8 级地震造成了 83 万余人死亡;1976 年的唐山地震让这座重工业城市瞬间变成了废墟;2008 年的四川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8541 亿元,死亡及失踪人数达 8 万余人。地震的不可预测性、所带来的毁灭性破坏制约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地震造成的建筑物破坏和倒塌是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工程抗震领域的关键问题。因此,亟需开发具有优良抗震性能的新型结构体系,推广其在我国高烈度地震设防区使用。 多年来,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常用的结构体系一直在我国使用。随着我国钢产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逐渐使用抗震性能更优的钢结构体系,即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特别是随着我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发达地区及省会城市建造了大量的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其中大部分建筑采用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将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内嵌与钢框架结构中,并通过抗剪连接件将其形成整体,一种新型的组合结构体系被提出,即钢框架内填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这种结构体系能够充分发挥钢结构的轻质高强、变形能力好,以及钢筋混凝土墙抗侧刚度大的优点,也解决了传统剪力墙结构在震后底部结构压碎不易修复的难题。本课题组在原有的钢框架内填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基础上,在实体的 RC 墙中设置若干暗竖缝,提出了半刚接钢框架内填暗竖缝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简称 PSRCW),见 图 1-1。
......
1.2 钢框架内填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研究现状
根据内填 RC 墙的类型,钢框架内填 RC 墙结构可分为钢框架内填实体 RC 墙结构和钢框架内填(暗)竖缝 RC 墙结构两种种形式,国内外学者对这两种形式的钢框架内填 RC 墙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试验研究,本节对分别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钢框架内填剪力墙结构体系的相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 60 年代,国外学者 Stafford Smith 等(1966) [1]首先开展了非整体式钢框架内填 RC 墙的受力性能的研究工作,根据试验结果,对非整体式钢框架内填 RC 墙结构常见的破坏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Millick(1968)[2]等对钢框架内填 RC 墙结构抗剪连接件的设置对结构整体刚度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Liaum & Kwan(1979)[3]等对四层钢框架内填 RC 墙结构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表明设置抗剪连接件可以提高结构的抗侧刚度;Liaum & Kwan(1985)[4]还研究了钢框架和内填 RC 墙之间的连接方式和可靠度对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 2001 年美国学者 Hajjar & Tong[5]将四角钢半刚性节点及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同时引入至钢框架中,提出半刚接钢框架内填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这种新型组合结构体系。Tong(2001)[6]建立了一榀 1/3 缩尺的两层整体式半刚接钢框架内填 RC 墙结构试件,对其进行了循环加载试验,对 RC 墙、钢框架、半刚性节点的破坏机理和性能进行了分析,评价了结构的延性及耗能能力。
.........
第二章 PSRCW 结构的算例设计及有限元模型建立
为确保评估 PSRCW 结构超强性能的合理性,应合理设计 PSRCW 算例结构,使其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本章采用两阶段设计方法设计了 7 个 PSRCW 结构标准算例,第一阶段基于强度设计,主要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59]的相关要求对 PSRCW 结构进行截面设计;第二阶段基于能力设计,主要基于能力设计准则和结构预期的理想屈服机构,对与内填暗竖缝 RC 墙体相连接的主要部件进行能力校核,以保证 PSRCW 结构在遭受强烈地震作用时能实现理想的塑性屈服机构。随后,本章采用 Perform-3D 软件,结合 PSRCW 结构的两阶段受力特征,采用文献[37]提出的简化组合斜压板带模型建立了 7 个 PSRCW 标准算例的宏观有限元模型,为后续的数值分析工作奠定基础。
2.1 PSRCW 结构的第一阶段设计
本章共设计了 7 个 PSRCW 结构的基准算例,主要考虑了层数、设防烈度、跨度等主要设计参数的影响。其中,层数考虑 5 层、10 层、15 层三种情况,设防烈度考虑了 7 度、8 度、9 度三种情况,带墙榀中跨取 5.7m、6.6m、7.8m 三种情况。由于带墙跨的跨度不同,PSRCW 结构的平面采用了三种布置图,见图 2-1。PSRCW 结构的周边框架采用抗弯钢框架,梁柱均采用半刚性连接,主要承担竖向荷载。中间核心区域的部分是由带暗竖缝 RC 剪力墙组成筒体,用于楼梯间放置,并作为主要抗侧力构件,起着抵抗水平地震力和风荷载的作用。所有 PSRCW 算例的层高均为 3.3m,边
跨跨度均为 7.8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30,钢材选用 Q345B。
.......
2.2 PSRCW 结构的能力设计
半刚接钢框架内填暗竖缝 RC 墙结构理想的破坏模式是,在罕遇地震下,内填RC 墙尽可能在外侧钢框架发生破坏之前发生延性破坏,所有塑性铰出现在竖缝墙的两端,暗竖缝 RC 墙破坏后会有反作用力作用于周边钢梁、钢柱、节点及抗剪连接件,保证结构的整体变形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钢框架的损伤可以控制并是可以修复的,RC 墙若是严重受损,也可以替换。在能力设计阶段,基于理想的塑性机制,根据层间剪力分布和梁、柱受力分析确定最大弯矩、剪力和轴力,对钢梁、钢柱的能力进行校核,以使结构达到预期延性指标。 本节主要参考本文献[15]的研究成果,给出半刚接钢框架内填暗竖缝 RC 墙结构主要构件(钢梁、钢柱)的能力校核过程。
.......
第三章 基于循环 Pushover 方法量化 PSRCW 结构的超强系数 ............ 35
3.1 PSRCW 结构 RΩ 的确定方法及算例扩展 ........... 35
3.2 层数对 PSRCW 结构超强的影响 .... 39
3.2.1 5 层 8 度、10 层 8 度、15 层 8 度 PSRCW 结构的滞回曲线 .... 39
3.2.2 5 层 8 度、10 层 8 度、15 层 8 度 PSRCW 结构的超强系数 .... 40
3.2.3 层数对 PSRCW 结构超强的影响 ........ 44
3.3 设防烈度对 PSRCW 结构超强的影响...... 45
3.4 跨度对 PSRCW 结构超强的影响 .... 49
3.5 加载模式对 PSRCW 结构超强系数的影响........ 53
3.6 本章小结 .... 54
第四章 基于 IDA 方法量化 PSRCW 结构的超强系数 ......... 55
4.1 基于 IDA 方法量化 PSRCW 结构超强系数的基本方法 ...... 55
4.2 基于 IDA 方法量化 10 层 8 度 PSRCW 结构的超强系数 .... 58
4.3 本章小结 .... 62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63
5.1 主要结论 .... 63
5.2 展望 ............ 63
第四章 基于 IDA 方法量化 PSRCW 结构的超强系数
本文第三章基于循环 Pushover 方法量化了 PSRCW 结构的超强系数,但循环Pushover 分析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属于静力分析方法,无法真实反映结构在地震激励下的动态反应。为考虑结构的动力性能及地震动的随机特性,本章忽略PSRCW 结构中主要建筑材料力学性能的随机特性,重点考虑地震动随机性,基于增量动力时程分析方法(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简称 IDA)对 10 层 8 度 PSRCW基准算例的超强性能进行了分析,量化了 10 层 8 度 PSRCW 算例的超强系数,并与第三章考虑材料随机性确定的超强结果进行对比,指出了采用两种不同方法量化PSRCW 结构超强系数所产生的差异。
4.1 基于 IDA 方法量化 PSRCW 结构超强系数的基本方法
增量动力时程分析简称为 IDA 分析,是一种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IDA 方法是通过将地震动输入给结构,将这一地震动的幅值按一定比例系数进行调整,从而将地震动调整至多重强度水平,分析结构在每一个强度水平下的响应,将分析结果的强度参数(IM)和对应结构的反应参数(DM)形成的一系列离散点,并将其连接成为“IDA 曲线”。IDA 方法本质上是将单一的动力时程分析扩展为多级的增量动力时程分析,可全面考虑地震动各个要素的影响,更真实、合理地评估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能力。 IDA 方法最早由 Bertero[61]在 1977 年提出,Stanford 大学 Comell 教授及其学生vatasikos 等人 [62]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应用,于 2000 年列入美国 FEMA365 中用于评估结构整体抗倒塌能力。IDA 方法近年来逐渐被国内科研人员所采用,成为评估结构抗震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本章采用 IDA 方法评估 PSRCW 结构的超强性能,主要目的是考虑地震动在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值、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的地震动随机性,采用足够数量的地震动对 PSRCW 结构进行增量动力时程分析,获取PSRCW 结构的超强系数,并与第三章分析结果进行对比。
........
结论
本文通过经过合理设计,考虑混凝土、钢材、钢筋等材料的变异性,建立 7 组共280 个半刚接钢框架内填暗竖缝 RC 墙结构有限元模型,采用循环 Pushover 方法,基于概率统计分析途径量化具有一定概率保证的半刚接钢框架内填暗竖缝 RC 墙结构的超强系数建议取值。此外,还采用增量动力时程分析方法,考虑地震动的随机性,量化半刚接钢框架内填暗竖缝 RC 墙结构的超强系数,重点探讨在不考虑材料随机特性、仅考虑地震动随机性基于增量动力时程分析方法确定的半刚接钢框架内填暗竖缝RC 墙结构的超强系数。 通过本文的系统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对半刚接钢框架内填暗竖缝 RC 墙结构标准模型及扩展样本模型采用两种水平荷载分布模式进行循环 Pushover 分析,获得每个模型的滞回曲线;根据公式和分析结果计算所有样本的超强系数,使用 Origin 对样本数据进行拟合,样本数据基本呈正态分布;并根据相关公式对计算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取置信水平为 95%的单侧置信下限值量化半刚接钢框架内填暗竖缝 RC 墙结构的超强系数,PSRCW 结构超强系数名义值在 1.29~4.23 之间,超强系数 95%置信下限值在 1.30~4.33 之间。
(2)考察结构层数、抗震设防烈度、跨度和水平力加载模式对半刚接钢框架内填暗竖缝 RC 墙结构的超强的影响。层数不同,结构超强系数差异较大;相同条件下,均匀分布模式下确定的 PSRCW 结构超强系数值大于广义乘方分布模式下确定的超强系数值;随着抗震设防烈度增加,PSRCW 结构的超强系数减小;随着中跨跨度的增大,PSRCW 结构的超强系数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3)通过选取 22 条远场地震动记录,对 10 层 8 度半刚接钢框架内填暗竖缝 RC墙结构进行增量动力时程分析;根据 IDA 曲线和相关公式计算样本超强系数,考虑地震动随机性,10 层 8 度 PSRCW 结构超强系数具有置信水平为 95%的单侧置信下限在 2.42~2.45 之间,建议取为 2.4。
.........
参考文献(略)
建筑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篇二:适宜性技术在严寒地区多层办公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加快了人类社会前进的脚步,使人们充分的体验到高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好处,但无节制的技术发展也造成了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从目前的能源消耗情况来看,未来 100 年之内,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就会被我们消耗一空,人类将陷入能源困境。生态危机开始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行业当中,建筑领域同样面临着相同的问题。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建筑不再是以环境和资源作为技术使用的出发点,而是通过对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消耗来满足人们对先进技术的需求。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球总能耗的一半都来源于建筑行业,尤其在建设量极大的中国,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大量的建筑在没有达到完整的使用寿命时,就已经面临着拆除和重建的困境,使能源和建筑材料的消耗情况日趋严重。面对掠夺性的消费,资源的不断减少,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和毒化的自然环境,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消极的甚至宿命的看法。作为专业的设计人员,我们应该具备共同的、对整个世界负责的态度。在地球上不同的区域,我们的物质供应差异也许很大,在建筑环境里,我们对资源的需求也有很大差异,但是基于对世界物质资源的综合理解,我们的设计工具和设计方法则是一个共享的资源,我们的伦理道德是互通的。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全球化是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一方面,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使得先进的资源和信息能够及时的得到共享,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受益匪浅。另一方面,现代工业技术对环境和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也随之蔓延。部分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背负着巨大的环境压力。本文以适宜性技术的相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在已有的绿色技术研究基础上,结合严寒地区的气候特征和调研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总结出适宜于严寒地区多层办公建筑的技术策略及方法,力求使技术自身实现经济与节能的双重效益,减轻资源消耗型的建筑发展模式给地方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
1.2.2 研究意义
现代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进步是毋容置疑的,但其对资源环境的忽视,也导致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适宜性技术理论的立足点是基于对现代技术的反思,它为地区建筑的发展指明了一条不同以往的发展方向。由于气候、资源条件以及经济状况的不同,使得严寒地区多层办公建筑具有它本身的特殊性,对其进行适宜技术的研究能够在保障节能效果和提升人们办公环境舒适度的基础上,有效降低技术的使用成本,提升建筑的经济效益,增强建筑本身的地域认同感,从而提升建筑的综合效益。这对严寒地区绿色办公建筑技术选型以及严寒地区绿色建筑的实际建设有一定的意义.
..........
第 2 章 适宜性技术在严寒地区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必要性及其理论
2.1 适宜性技术相关理论
生态设计也被称为绿色设计或生命周期设计,指的是在建筑设计工作中把环境因素纳入综合考虑而开展设计工作,指导设计思想与设计行为。生态设计并不是在建筑设计完成阶段再通过某些功能性的添加而让建筑具备生态功能。而是立足建筑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行一整套设计理念的综合考虑,从一开始就将建筑设计与生态环境进行良好结合从而设计出符合生态环境的建筑设计方案。生态建筑理论强调的就是建筑应该合理的去利用场地现有的地形条件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利用机械设备强行使场地适应于建筑,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最不负责任的行为。现代建筑大师赖特的流水别墅就是生态建筑理论的完美体现,通过合理的布置建筑位置增强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呼应(图 2-1)。勒·柯布西耶在印度昌迪加尔议会大厦的设计上,利用混凝土自身的特点以及建筑体型的推敲,使建筑充分的实现了自遮阳,并通过该地区主导风向的研究,在夏季主导风向上设置了大片的水面,使大部分房间获得了良好的舒适性。从以上两位大师的作品中能够看到生态建筑理论在指导建筑设计上的作用。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自然环境的引入,建筑造型的推敲,建筑周边微气候的营造使建筑自身获得良好的适宜性、生态性。
.......
2.2 适宜性技术的概念辨析及特征
与其它技术的关键区别就在于适宜技术更倾向于是一种技术的发展模式。它是指导技术向积极方向发展的战略思想;同时应用到具体的实际项目上,它又存在相应的技术方法。所以,相比于其它的技术观念,适宜性技术具有其独特性。因为在传统社会中,少部分地区可以通过与外界的信息交换来引进其它地区的技术。在当时,传统技术和地方技术都来源于对当地综合情况的探究,符合自然环境以及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该地区来讲,它们都属于适宜性技术。在当代,传统技术都隶属于地方技术,但地方技术却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概念。大部分的地方技术继承了传统技术的文脉,并且经历了现代化的加工。无论是传统技术还是地方技术,只要能满足当地的生物气候条件,其本身就依然具有适宜性,能在实际工程中发挥作用。实际上,适宜性技术在应对地方性问题时,依然还是要借鉴传统技术的经验。但一部分传统技术或地方技术已经脱离了社会的整体大环境,从而失去了适宜性(图2-2)。
........
第 3 章 适宜性技术在严寒地区多层办公建筑中应用的策略及方法..... 26
3.1 适宜性技术应用的策略...........26
3.1.1 结合气候特征.......... 26
3.1.2 提升综合效益.......... 26
3.1.3 提高社会相容性...... 27
3.2 在建筑规划布局上的应用方法.........28
3.3 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方法.......32
3.4 本章小结......49
第 4 章 适宜性技术在长春市科龙研展办公楼设计中的应用........50
4.1 长春市多层办公建筑现状调研及存在的问题....50
4.2 科龙办公楼项目概况..... 59
4.2.1 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59
4.2.2 建设工程基本信息............59
4.3 设计方法及技术措施..... 59
4.4 本章小结......64
第 4 章 适宜性技术在长春市科龙研展办公楼设计中的应用
在资源与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整体状况下,人们开始认识到现代的生活与消费模式产生的问题,并开始对现有的技术进行重新思考。因此,适宜性技术作为一种不同以往的技术手段,可以尝试运用到办公建筑中,解决资源、环境和能耗问题。
4.1 长春市多层办公建筑现状调研及存在的问题
1980 年到 1990 年,长春市多层办公建筑处于刚开始建设阶段,建筑功能简单,多为铁路、通信、广播等部门的办公人员空间,民用办公建筑一般较少,商用办公建筑还没有出现。1980 年到 1990 年,国内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多层办公建筑的数量及功能显著增加,商用及民用办公建筑开始出现,规模也比前阶段显著上升。20 世纪的后 10 年里,办公建筑实现了飞跃式发展,服务对象也扩展到社会上的大多数领域,大中型办公建筑取代了小型办公建筑成为时代的主流。同时,玻璃幕墙作为新兴的外立面结构得到大范围的应用。欧洲工业革命之后,现代办公建筑应运而生,早期的办公室是以书房的形式存在于商人的家中。1850 年之后,以独立单间串联而成的专用办公空间开始出现。因此,这个时期,走廊式成为办公建筑的主要布局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办公建筑的功能也开始变得多样化。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增加使得传统的独立式办公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因此,办公空间不断向开敞式的形式转化。
........
结论
国内高速发展的经济状况,使整个建筑行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繁华的背后是对能源的巨大消耗及环境的严重破坏。建筑节能成为建筑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盲目的将节能技术堆砌到建筑中,并不能取得良好的节能效果,同时还会造成建筑造价的大幅度提升。采取什么样的节能手段,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域环境特征来确定。针对这种状况:我认为应提倡一种基于气候特点的、技术成本相对较低的、适宜的建筑节能设计理念,以引导建筑节能领域向行之有效的方向发展。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研究:
1.通过对适宜性技术进行理论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解析其因地制宜、灵活变通的设计思想。
2.通过对建筑节能设计的反思,提出一个集地方气候适应性、提升综合效益及社会相容性为一体的适宜性节能设计策略,并阐述其具体的内涵,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
3.通过对严寒地区自然环境、多层办公建筑能耗特点的分析,从环境适宜性和技术适宜性两个方面进行节能设计思考,进而运用适宜性思想提出一系列的节能设计方法。
.........
参考文献(略)
建筑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篇三:长春市社区活动中心适老化设计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要求增多,政府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也愈加重视,并且社区公共活动的区域成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步骤。政府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作为主要体现在发布了若干文件,以表现公共设施建设的迫切性及重要性。如:2004 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推进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该文件提出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若干要求;2005 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时明确提出将公共文化服务覆盖至整个社会中,并希望政府对该项事业加大投入力度;2007 年在出台的《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公共文化体系的目标任务,争取做到促进大众文化活动(包括看电视、听广播等)的正常进行,保障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2008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考察大庆市基层文化建设时提出,社区活动中心要能够普及上下功夫,使民众能在提高整体文化水平的同时,吸引其广泛参加社区文化活动,让民众能充分享受公共文化生活的便捷性;2010 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并同时印发《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该《创建标准》中对东部示范区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区(行政村)文化活动中心(室)”;2011 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制定出我国文化发展的目标,即至 2020 年须有更丰富的文化产品供人们享用,文化事业需全面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覆盖整个社会,并得到基本建立,争取使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全民公用,实现均等化。
........
1.2 国内外相关现状研究
对于老年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以及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等方面,对社区活动空间适老化设计的研究较少。适老化主要是体现在无障碍设计方面。在与老年建筑密切先关的无障碍设计方面,20 世纪 40 年代,无障碍设计方面的研究就在国际上被提出,60 年代之后,无障碍设计就已经开始变得逐渐规范化。70 年代初,西方国家的教育和科研的领域都引入了无障碍设计内容。国外不少高校的建筑系,都专门开设无障碍设计的课程,甚至建立专项研究无障碍设计的实验室。日本由于老龄化问题出现较早,老龄化较为严重,同样成为了实现无障碍较早的国家,已在无障碍方面实行了法制化。目前,有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出台了无障碍方面的相关法规。 无障碍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内容是老年建筑设计的重要借鉴。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是为了充分的考虑到人们生活空间的尺度和所处环境而出现的学科,人体工程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具体的数据,和人类在生活环境中各种感官体验,及综合能力。 Julius Panero 著有《人体尺度与室内空间》,书内为无障碍设计提供了很多有指导性的数据,细致的总结了人体相关尺度的概念。高桥仪平著有《无障碍建筑设计手册——为老年人和残疾人设计建筑》,书中提出地区建设和规划的设计原则,介绍了大量的城镇建设规划的改造案例,这在很大程度上为老年人的使用空间无障碍设计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
........
第 2 章 长春市社区活动中心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长春市人口老龄化进程概况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迅速下降和平均寿命的逐渐延长,老年人绝对数量在快速增加,而且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也逐年提高,这就是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反映了一个时期中的动态过程,说明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变动趋向。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10%,或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是随着社会、经济等一系列问题产生的,它不是静止的,是随着问题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研究长春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不能片面的去研究,首先应当以时间段为主线,以时间为纵轴研究不同时期人口状况的比例和历史趋势,然后再进行横向的发展研究,即不同时期的老龄化问题所产生的原因,最终横纵交叉,进行比较分析,从历史的角度对长春市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探索.
.......
2.2 社区活动中心的发展历程
欧美国家,对于社区活动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也比较完善,其中以美国的发展是最完善 。美国的社区发展模式经过大量的实践演变积累,发展成为多种模式:以学校作为社区活动中心;以公园和娱乐活动场所的综合体为社区活动中心;以 YMCA(基督教青年会)为社区活动中心。 国外社区活动中心建筑发展特征:1.人均使用面积大、数量多。在国外,无论是国家还是群众对公众视野都高度重视,因此娱乐、交往、公共建筑比较多,这样更方便市民使用;2.域性、生态性和绿色性;3.国外很多建筑都是进行增改建,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美国佛罗里达太阳城中心是闻名世界的最为成熟老年社区之一,活动中心适老化设计非常完善、全面 。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规划、组织、政策和机构,许社区经常会组织各种大型的社会活动,活动均对外开放。社区内还有一点是比较人性化的设置,基本上社区委员都是老年人,这样的人员构成一定程度上为社会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也能促进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因为都是老年人隔阂会很少。社区活动中心内部关于老年人的建筑规划设施十分完善: 无障碍设计——强调方便安全:社区内以低层建筑为主,在各个区域都充分的考虑到无障碍设施,例如无障碍坡道,无障碍步行通道,电梯内设置应急系统,插座设置在高处;如图 2-2 空间易读性——人进入老年后各种感知能力均下降,设置空间导向性比较强的路牌,强调交通的安全性,实行人车分流; 社区基础设施的配备——针对老年人的各方面需求建有相应的基础设施,例如医院、康复中心、护理中心、交流大厅、商场等。
.........
第 3 章长春市社区活动中心适老化现状及影响因素 ........... 26
3.1 长春市社区活动中心存在现状 ..... 26
3.2 长春市社区活动中心适老化现状分析 ........... 36
3.2.1 长春市社区活动中心老年人需求分析 ............. 36
3.2.2 老年人使用情况分析 ...... 39
3.3 长春市社区活动中心针对老年人使用存在的问题 ....... 41
3.3.1 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 41
3.3.2 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 41
3.4 长春市社区活动中心适老化设计的影响因素 ....... 43
3.4.1 外在因素 .......... 43
3.4.2 内在因素 ..........44
3.5 本章小结 ........ 49
第 4 章长春市社区活动中心适老化设计原则、方法及实践 ....... 50
4.1 长春市社区活动中心适老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 50
4.2 长春市社区活动中心适老化设计方法 ........... 55
4.3 长春市湖东社区活动中心适老化改造设计 ........ 71
4.4 本章小结 ........ 80
第 4 章长春市社区活动中心适老化设计原则、方法及实践
4.1 长春市社区活动中心适老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作为老年人经常使用的活动场所,无论是在建筑设计规范还是在建筑细节的处理上都应该遵从适老化的原则。尤其是在老年人活动的空间中,既要创造出适宜老年人追求知识的学习空间,又要设计出符合老年人生理、心理以及行为特点的活动空间。因此,社区活动中心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人本性原则、安全性原则、舒适便捷性原则、可交往性原则、易读性原则。在调研中发现,社区活动中心老年人使用率是最高的。因此设计应该体现出一种对老年人的关怀,体现出一种以人为本的原则。通常我们所看到的老年人一般都比较愿意聚集在自己比较熟悉的场所,这种情况充分体现了老年人害怕孤独的心理。当人步入老年,离职退休以后,从工作岗位上走来下会突然失去所有的压力,社交圈也变得狭窄,因此面对这种不适应有的时候就会引起一些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室外环境设计在老年人的情感、心理或潜意识中都会对老年人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无障碍的环境设计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变化起到一定的帮助。舒适无障碍的的环境营造既体现了社区的人本性特征又能体现这个社区的内涵,是建构良好的社区活动空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室内布局方面,应当加入无障碍设施,多设置休息空间,在走廊两排应适当加入扶手考虑到老年人心理上出现的一系列变化,设计师无论在室外环境设计还是在室内功能布局方面都应该周全的考虑,充分的考虑到无障碍设计,满足老年人交流的需求的空间。
........
结论
在全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长春市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本文在结合当下长春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在老年人的不同学科理论和视角的基础上,从长春市社区活动中心的发展趋势着手,深入分析了老龄化背景下长春社区活动中心适老化建设的必要性。本文通过一系列研究得出以下成果:
(1)在理论方面,根据实地进行调研问卷,对长春市社区活动中心老年人的使用现状进行总结,分析社区活动中心发展的影响因素,指出适老化设计应遵守的原则,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法,
(2)在实践方面,对长春市社区活动中心现状进行实地调研,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选择长春市湖东社区活动中心进行适老化改造设计,将提出的设计方法从理论应用于实践。
(3)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社区活动中心适老化进行设计,考虑后期建设用地,对老年建筑的改善和发展都有很大意义。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当下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本文仅从长春市社区活动中心的适老化设计的角度进行探究,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与调查问卷,还是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无论是研究时间和研究深度都很难达到高水准,但希望对我国老龄化背景下的适 老化设计研究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