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沿线分布着众多湖泊,以济宁为中心,分为北五湖和南四湖两大湖群,北五湖包括安山湖、南旺湖、马踏湖、蜀山湖和马场湖,南四湖包括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明清时期是南四湖和北五湖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方面,这两大湖群的变迁对明清大运河以及当地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类对两大湖群的开发利用也影响着这两大湖群的发展。作为明清时期同样重要的两大湖群,南四湖和北五湖的命运却大相径庭,南四湖至今犹存,并成为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北五湖却在清末几乎全部被淤为平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因此,研究和探讨历史上这两大湖群的变迁过程,总结人与自然环境相处的经验教训,对十当今南四湖的开发无疑是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谈及研究旨趣和意义,有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学术意义
1、本论文试图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对明清山东运河沿线湖泊的变迁及相关历史地理问题进行全面研究。目前学界对十山东运河沿线湖泊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本论文试图通过对两大湖群的研究来丰富这一研究内容。
2、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人们的开发和利用势必会对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通过研究历史时期人们对山东运河沿线湖泊的开发利用,来深入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第二,现实意义
1、通过对两大湖群尤其是北五湖变迁的研究,可以对如何开发南四湖有很好的警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2、南四湖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对其历史演变过程进行全面的研究并作为借鉴,这也符合史念海先生的历史地理学要为世所用的观念。
3、我国的湖泊目前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因此研究湖泊变迁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概念阐释、研究内容及方法............ 9-12
第一章 :明清时期北五湖的变迁............ 12-20
第一节 :明清时期安山湖的变迁 ............12-14
第二节 :明清时期南旺诸湖的变迁................ 14-17
第三节 :明清时期北五湖发展的特征... 17-20
....................................
第四章:明清时期北五湖“围湖垦田”问题研究
明初在运河沿线设置“水柜”之后,虽然十分注重对十“水柜”的保护,然}fn却始终不能避免滨湖居民对湖田的侵占。一方面,政府不断颁布条例禁止占种湖田以保证“水柜”功能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当政府禁令有所松弛时,滨湖居民便会趁机“围湖垦田”,其中也包括当地的豪佑地主,甚至官府也会为了财政收入采取放任的态度。由明至清,水柜湖田的“禁垦”与“围垦”的矛后始终贯穿,东运河沿线诸湖泊中,尤以北五湖的“围湖垦田”问题最为严重,随着清代运河地位的下降,政府对十北五湖的保护也逐渐
松弛,导致北五湖被围垦殆尽,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第一节:明清时期北五湖“围湖垦田”问题的出现及发展
明代定都北京,京师及北方戍卫的供给主要依靠江南地区,因此京杭运河在明代可谓国家的“生命线”,明政府也极其重视对十运河的保护。作为山东段运河的水源的最重要补给,沿运“水柜”的地位自然不言喻。
明初,不仅颁布法令禁止盗决盗挖沿运湖堤,_对十占种湖田的行为也严格禁止。此外,明政府还修建围湖堤堰,植柳中明湖界,并时常对湖界进行勘查,一旦发现围湖垦田行为,便会采取退田还湖的措施,以保证“水柜”的正常运行。如正统二年(1438年),东平州知州傅霖就对安山湖“规其二十八里,四面筑堤”’3“,以“二十八里”作为安山湖“水柜”面积的规制,并筑堤保护。弘治十二年(1500年),右通政使韩鼎主持了对安山湖的踏勘:“东至马家湖,西至旧东河,南至安山,北至运河,其十里铺在湖中界,自铺至安山…周围共八十里四分,置立界牌,栽植柳株。”。由此可见,明初对十“水柜”的保护是十分重视的,并目_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尽管明初采取诸多措施来保护“水柜”,围垦湖田的事件还是时有发生,正德年间安山湖便“屡为邻湖居民盗种”,3“以致“岁久填淤,民多蔓牧其中,官收租入以充赋税。”
第二节 :个案研究——安山湖“湖田”的变迁 ...........42-47
第五章 :明清时期南四湖地区水旱灾害与政府应对.......... 47-78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四湖地区水旱灾害的时空........ 48-65
................................8
第六章 :清末微山湖地区“湖团案”研究 78-84
.........................
结语
作为明清时期山东运河沿线地位同样重要的两大湖群,北五湖与南四湖的发展轨迹却截然相反,北五湖伴随着运河的兴衰也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历程,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南四湖却“应运生”,到清朝时期面积不断扩大,至今犹存,并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这两大湖群的发展与黄河、运河息息相关,同时人类的活动也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两大湖群发展的方向。
北五湖由明至清呈现出逐渐衰亡、淤填的趋势,其中既有湖泊自身地势及水源含沙量高等自然原因,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为的“围湖垦田”,过度开发。此外,明清酒运的兴衰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北五湖的发展。明初,由十酒运的重要性及北五湖“水柜”的功能,因此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对诸湖进行保护,尽管不时有“围湖垦田”事件的发生,北五湖的面积也得以维持。然,当政府的“禁垦”力度稍有松动,滨湖居民的围垦便会加剧。当这种围垦行为危及到“水柜”的功能及酒运的畅通时,政府又会加以重视,再次加大禁垦的力度。这样,北五湖就陷入了一个往复循环的境地:围垦,危及水柜一政府重视,禁垦一禁垦力度松弛,再度围垦。安山湖在这种往复循环的情况下最早被淤平,随后是南旺湖。当清末酒运停止时,北五湖的“水柜”功能对清政府来说已经毫无价值,新开垦的湖田却可以带来丰厚的赋税收入,此时,北五湖淤填的命运已经不可避免。
南四湖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呈现出与北五湖截然不同的趋势,一方面由十南四湖地区地势低洼,周围州县的余水汇集至此,另外也和黄河、运河密切相关。黄河的不断冲决使得南四湖湖底泥沙淤积,湖面不断扩大,}fn明清时期运河的变迁则加剧了这一过程。明代时,先后开凿南阳新河和伽河,使得原本位十运河东岸的昭阳湖和微山湖移到了运河西岸,这样的结果是,当黄河冲决泛溢之时,昭阳湖和微山湖直接承受黄水,导致面积不断扩大。运河的变迁也导致水柜地位的变化,昭阳湖由水柜变为水壑,独山湖由水壑变为水柜,微山湖成为清代最重要的水柜。清代时为了维护微山湖水柜的功能,修建了诸多工程来保持微山湖的高水位,这也导致微山湖湖面急剧扩大。地势的低洼、黄河的冲决及微山湖湖泊面积的扩大,使得南四湖地区水旱灾害频发,尤其是水灾.滨湖州县中,又以济宁、沛县、鱼台、滕县地区所受灾害最为严重。水灾不仅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淹没田地房屋,淹死人民,毁坏运道,还引发移民问题,对这一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山东地区的运河湖泊更改以及地理形态的变化的探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湖泊变迁,水柜,围湖造田,水旱灾害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