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目标定位及发展路径研究
开题报告
目 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多年的快速增长,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近些年,我国铁路和民用航空市场也保持高速的增长。铁路市场中高铁技术曰渐成熟,目前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幵始向东南亚、南美洲和非洲出口高铁项目。但是作为世界最大的航空市场之一,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基本都被国外飞机制造商占有,13亿人口的中国居然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用飞机品牌,这是与中国大国形象所不匹配的。经过多年论证与探索,中国大飞机项目再次启动。2007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温家宝总理主持下召幵,会议原则上批准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同意筹建一家由国家控股的大型客机股份公司。2007年8月3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在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下召幵,会议决定成立大型客机项目筹备组。2008年5月11日,承担中国大飞机项目重任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商飞公司)在上海隆重成立。研制大型客机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统筹安排、合理整合现有航空工业资源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科技攻关突破核心技术,坚定的走自主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大飞机之路。中国大飞机项目的成功必将打破原来波音、空中客车国际两大航空制造业寡头垄断的产业格局,大大改变当今世界民用航空制造业格局。因而,中国上马大飞机项目必定引发国际竞争对手合谋拥杀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动机。波音和空中客车国际两大寡头为保护其既得垄断利益,必然采取种种手段联手对中国大飞机项目进行全面阻击。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了研制和发展大型客机的重大科技专项。中国商飞公司承担了民用大型客机的研制任务和统筹干线客机、支线客机发展的使命,并组织专业力量研讨民用客机研制和发展的策略与方法。国家出台的政策也吸引了媒体的注意,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战略成为了国内的一个舆论热点问题,引发全民关注。然而,民用大型客机研制是一项高难度的系统性过程。无论是航空发动机的设计,还是航空电子设备的研制,以及飞机整机制造,都对资本、技术、知识、人才和管理水平要求极高。巨额的资本投入、高度不确定的市场前景、漫长的研制周期,都给我国民用大型客机的研制带来了诸多的挑战。此外,民用大型客机研制涉及航空学、机械学、电子学、信息学、材料学、力学、物理学等众多学科领域,需要依靠制造、物流、管理、金融、服务、培训等多个领域技术和人才的集成,对我国工业制造能力也是一次巨大的考验。为确保中国大飞机项目的成功,研究并设计切合产业发展规律的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目标定位、发展战略及其路径选择变得至关重要。目前正值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对民用航空制造业所受到的影响、演进机制、竞争力状况和未来的发展策略予以翔实的剖析,对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路径的研究,无论是对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长远发展,还是具体工作实践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立足全球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历程,针对当前经济形势,研究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互动机制,并分析当前发展形势与影响制约因素,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用航空制造业目标定位与发展路径,以求在行业发展之初就能找到一个争取的方向和思路,使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最大限度保障行业稳步前进。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航空制造业发展在构成国民经济进步强大动力的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国力,能够明显拉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虽然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配套相对齐全的工业体系,为大飞机项目的研制成功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但仍存在技术落后、体制分割、机制不畅等问题,特别是面临西方国家成熟而强大的民用航空制造业寡头的技术封锁,因而,我国发展大型民用客机绝对不是一激而就的事情。此外,大飞机项目的发展需要聚集各方面的资源与力量,涉及较多的地区和产业部门,需要一个长期战略规划来协调各地区、各个部门的利益和关系,统一行动,步调一致,以形成推动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合力。
1.研究的理论意义
目前关于民用航空制造业的理论研究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宏观方面主要集中于对整条产业链上各个节点的研究,包括对供应商、同行业竞争者、潜在进入者、替代品制造商、终端消费者的研究,还包括对政府政策、国际竞争因素的研究。宏观研究涉及到经济学、法律、工程学、供应链管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等多方面学科。微观方面主要包括飞机制造技术、飞机制造企业管理技术以及整条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的协同运作关系研究。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于民用航空制造业的研究大部分为关注于美国波音公司和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研究,对于发展中国家民用航空制造业的相关研究则比较少。特别是在美国波音公司和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在民用大型客机市场上呈现寡头垄断局面之时,关于发展中国家民用大型客机制造业如何突破垄断寡头的技术封锁,顺利有效地建立起自主民用大型客机制造工业的战略研究少之又少。而本文正是探讨发展中国家在寡头垄断的民用航空制造业格局中,如何制定正确的战略,从无到有建立自己的大型客机工业,并将来逐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后发国家如何参与国际民用航空制造业竞争,这还是一个十分前沿的理论课题,国内学术界也有不少的争论。其一是大飞机项目要不要上,我国是否具备上大飞机项目的能力,直到现在国家做出决策力推大飞机项目,仍然有少部分学者对此存在质疑;其二是关于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重点选择研制“干线”飞机还是“支线”飞机也存在分歧;其三就是关于大飞机项目是选择国际合作的路径,还是选择自主创新的路径,存在不同意见。以上分歧是困惑理论界的重要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到底要不要发展大飞机项目,发展什么类型的大飞机,如何发展大飞机项目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对于解释该问题是一次尝试。论文首先利用多源流理论框架分析中国大飞机项目启动的政策过程,对大飞机项目的历史使命及其演进历程与规律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与解释,接着对国际主要国家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路径进行了比较分析。然后,借鉴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的思想,引入技术壁鱼因素,将单期博弈转化为多期博弈,建立了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新进入者与垄断寡头、既有垄断寡头之间的博弈模型,根据在不同航空工业基础与外部市场环境下市场进入者与垄断寡头所做出的最优行为选择,揭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机制与规律,探索影响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目标定位与路径抉择的关键因素。在对中国航空制造业以及民用航空制造业影响因素分析的同时,研究了目前中国航空市场需求的发展动态,清晰地展现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巨大空间,对现存的体制性障碍、资源性障碍和结构性障碍的分析,为下文提出解决思路奠定了基础。再次,运用ISV分析与“五力模型”,把握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基本竞争力状况,分别从技术、市场、网络三个方面对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内部资源与能力进行分析,明晰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当前具有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目标定位与相应的战略选择,认为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并进行初步评估。将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路径分为扩能路径、拓展路径和提升路径,构建了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路径框架。
2.研究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我国发展民用航空制造业,冲出国际主要大型客机制造商的封锁,实现我国大飞机项目成功,有重要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1)研制大飞机是历届中国政府都考虑和讨论过的问题,并分别做出过不同程度的努力,但却上马下马,屡战屡败。2004年,大飞机再次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大项目,表明了我国振兴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强烈意愿。在这种前提下,中国急需要一个明确的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框架。2)目前正值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认识局势,掌控方向,对民用航空制造业所受到的影响、演进机制、竞争力状况和未来的发展策略予以翔实的剖析,无论是对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行业的长远发展,还是对民用航空制造业在具体工作中的突破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3)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承担了民用大型客机的研制任务和统筹干线客机、支线客机发展的使命,经过几年多的不懷努力和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迫切需要理论的总结和指导。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Dave Gillett和H.O.Stekler (1995)分析了当年麦克唐纳公司与道格拉斯公司,麦道公司与波音公司进行合并的逻辑、路径以及经验,研究结论认为航空制造公司应围绕其核心业务而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发展战略。Richard W.Moxon (1987)针对巴西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与其发展战略进行梳理,认为军事独立、技术升级以及实现收支平衡等因素对巴西航空制造业的演进逻辑及其成功存在关键影响,政府扶持在巴西航空制造业技术升级、降低成本以及拓展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Thomas Roehl和J.Frederick Truitt (1987)认为日本航空制造业的竞争地位受其产业政策的影响十分明显,相对于日本其他较为成功的基础产业政策,日本航空制造业的产业政策比较特殊,原因在于航空制造业是一个带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的产业,除依靠国内市场,发展航空制造业更要着眼于国际市场。Robert J.Carbaugh (1993)重点分析了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提高国民福利的实际影响,研究结论认为政府补贴在各国航空制造业占据更广阔的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方面存在显著的影响。KeithHayward (1987)以空中客车公司为研究对象,总结其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认为空客公司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欧洲各国之间合作不断深化的过程,各国之间的技术合作无疑带有高度政治性的色彩。对于航空制造业的整体发展趋势,EmiHo Esposito (2004)使用测度航空工业技术水平的有关指标,发现除了高技术壁垒,航空工业公司还要面对越来越多的金融与市场壁垒。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航空工业经历了区域合作与产业整合,全球性合作的程度越来越高,向战略联盟与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己成为当今世界航空工业的主要发展趋势。Jorge Niose and Majlinda Zhegu (2005)得到了类似的结论,通过对蒙特利尔、西雅图、图卢兹、多伦多等著名世界航空城的产业群进行分析,发现航空制造产业集群实现了知识溢出效应,形成了当地航空制造业的集聚优势,因而航空制造业不应仅仅看作是一个地方性的产业,更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世界性的产业。此外,国外对航空制造业的发展研究立足自身的生存与成长空间,主要包括市场需求分析、产品系列化战略研究、产品差异化战略研究、多元化战略研究等。较大的航空制造业企业根据本企业产品的发展需要对相应飞机以及航空运输市场进行一定的研究。例如,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外的飞机制造公司,不论是大型客机制造寡头如波音、空客,还是支线客机制造商每年或一段时间都要发布一份详尽深入的民用飞机市场预测报告,为本企业制订生产规划和销售计划提供决策依据。
迟文梭(2001)从提高我国航空工业的制造能力,推动技术进步,转变观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扩大进出口贸易等方面阐述了转包生产对促进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所起的作用,认为转包生产是促进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支持通过转包生产来发展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赵海山(2009)则透过治理视角对航空产业发展模式问题展幵探析,进而提出了一个航空产业治理框架。李金辉(2011)结合中国大飞机项目启动以来中国各个地区掀起的最新一轮民用航空制造产业布局热潮的现象,通过对各省市航空制造业布局及发展现状的分析,探析其背后存在的利益博弃。研究发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内外航空制造业寡头以及国内航空运输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是一个复杂的利益互动过程,如何有效协调处理各利益相关体的关系将是有效推动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健康发展的关键2。董琳(2010)运用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的理论和模型,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得出了大中型客机的细分市场,分析了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大中型客机内部能力的同时,为我国大中型客机定位的预测提出规范化方法与思路。王晶(2010)通过对2008年民航旅客市场进行调研,并结合1999年、2004年和2006年历年的调研数据进行对比,形成了适合大型客机项目的旅客市场细分方法和中国旅客市场特征分析,最终确定大型客机的市场定位和市场需求,为中国大型客机项目市场可行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汤小平(2014)发现由于市场和客户定位的不同,民用航空产品研制在体系建设和技术覆盖面方面有其自身特点,尤其对于适航规章要求和客户使用环境的差异,使得民用航空产品的研制必须要更多地把产品全寿命周期的技术成功和运行支持纳入早期研制活动,这必然带来在研发制造体系和技术能力建设方面的差异化,而早日识别和把握这些差别对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大飞机项目的多源流分析、国际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路径分析、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进入的机制分析、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前景分析、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竞争力分析(包括ISV分析、“五力模型”分析、内部资源能力分析等)、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战略定位等。最后,根据以上分析,借鉴国际上主要航空制造业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将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路径分为扩能路径、拓展路径和提升路径三个层次,给出了一个完整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路线图。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致谢 5-6
摘要 6-8
ABSTRACT 8-9
1 绪论 14-40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4-17
1.1.1 研究背景 14-15
1.1.2 研究意义 15-17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7-19
1.3 研究的创新点 19-20
1.4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0-40
1.4.1 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研究 20-28
1.4.2 发展战略理论综述 28-34
1.4.3 博弈论相关理论综述 34-40
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历程—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 40-58
2.1 问题源流: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曲折发展之路 41-48
2.1.1 中国航空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41-43
2.1.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43-46
2.1.3 当前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存在的不足 46-47
2.1.4 过去30多年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教训 47-48
2.2 政策源流:以自主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大飞机发展战略 48-53
2.2.1 大飞机市场问题 49
2.2.2 “自主创新”还是“技术引进”为主 49-51
2.2.3 优先发展“干线”还是“支线”飞机 51-52
2.2.4 大型客机项目应采取的机制 52-53
2.3 政治源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需求 53-55
2.4 开启“机会之窗”:大飞机政策的最终形成 55-56
2.5 本章小结 56-58
3 国际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路径 58-80
3.1 国际航空制造业发展情况 58-64
3.1.1 国际航空制造业发展历程 58
3.1.2 国际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趋势 58-59
3.1.3 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主要特征 59-61
3.1.4 民用航空制造业面临的新挑战 61-64
3.2 美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模式 64-71
3.2.1 美国大飞机产业政策 65-69
3.2.2 波音成功经验的启示 69-71
3.3 欧洲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模式 71-74
3.3.1 欧盟大飞机产业政策 71-73
3.3.2 空客成功经验的启示 73-74
3.4 俄罗斯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模式 74-77
3.5 巴西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模式 77-78
3.6 本章小结 78-80
4 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进入的机制分析 80-96
4.1 古诺模型 80-81
4.2 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进入机制分析 81-93
4.2.1 当前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为单一寡头垄断的情况 83-86
4.2.2 当前民用航空制造业市场为双寡头垄断的情况 86-93
4.3 本章小结 93-96
5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前景分析 96-126
5.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96-103
5.1.1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96-98
5.1.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98-103
5.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需求分析 103-116
5.2.1 中国民航飞机市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103-105
5.2.2 中国民航飞机市场需求分析 105-111
5.2.3 中国航线数量、航空旅客周转量与民航飞机市场需求的实证检验 111-113
5.2.4 中国民航飞机市场需求预测的合理性检验 113-116
5.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障碍性分析 116-123
5.3.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分析 116-118
5.3.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资源性障碍分析 118-121
5.3.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结构性障碍分析 121-123
5.4 本章小结 123-126
6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竞争力分析 126-148
6.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ISV分析 126-132
6.1.1 产业链分析 126-128
6.1.2 供应链分析 128-131
6.1.3 价值链分析 131-132
6.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五力模型”分析 132-142
6.2.1 行业竞争者 133-137
6.2.2 零部件供应商 137-140
6.2.3 整机采购商 140
6.2.4 潜在的进入者 140-141
6.2.5 替代产品 141-142
6.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142-147
6.3.1 技术资源与能力分析 142-144
6.3.2 市场资源与能力分析 144-146
6.3.3 网络资源与能力分析 146-147
6.4 本章小结 147-148
7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定位 148-170
7.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思路 148-156
7.1.1 项目成功 150-151
7.1.2 公司发展 151-152
7.1.3 产业带动 152-155
7.1.4 聚焦发展 155-156
7.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目标定位 156-160
7.2.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业务定位 156-157
7.2.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市场定位 157-158
7.2.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产品定位 158-159
7.2.4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客户定位 159-160
7.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战略选择 160-167
7.3.1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战略 161-163
7.3.2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163-165
7.3.3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战略 165-167
7.4 本章小结 167-170
8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路径选择 170-192
8.1 扩能路径 170-176
8.1.1 突出技术创新 170-174
8.1.2 注重人才培养 174-175
8.1.3 培育适航能力 175-176
8.2 拓展路径 176-184
8.2.1 强化政府扶持职能 176-178
8.2.2 筹建航空企业联盟 178-180
8.2.3 完善产业集群模式 180-184
8.3 提升路径 184-190
8.3.1 完善体制机制 184-186
8.3.2 强调文化引领 186-188
8.3.3 打造一流品牌 188-190
8.4 本章小结 190-192
9 结论及展望 192-196
9.1 主要结论 192-194
9.2 主要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94-196
参考文献 196-204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 Abramovitz,Moses. Thinking about Growth[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 Adam Smith.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M ]. NewYork : Modem Library, 1776.
[3] Barry Bluestone,Peter Jordan and Mark Sullivan. Aircraft Industry Dynamics: An Analysis ofCompetition, Capital, and Labor[M]. Aubum House Publishing Co., 1981.
[4] Bemheim,B.Douglas. Strategic entry deterence of sequential entry into an industry[J].RandJournal of Economics 1984,15 (1): 1-11.
[5] Brezis, Paul Krugman Tsiddon. leap-frogging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A Theory of cyclesin National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3,83.
[6] Cantwell, J. and P. E. Tolentino. Technological Accumulation and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University of Reading[D]. Discussion Papers i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BusinessStudies, No.139,1990.
[7] Church,Jeffrey and Roger War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 Strategic Approach[M]. IrwinMcGraw-Hill, 2000.
[8] Colleen Miller, Bethany Koehler’ Dave Gold, David Donnelly,Mike Carey. CompetitiveAdvantage Identifying the Key Determinants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 in the Cases of Limerickand Toulouse. May 31, 2002.
[9] Dave Gillett and H.O.Stekler. Introducing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products:Strategies in thecommercial aircraft industry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1995, 48 (2):129-141.
[10] Derek K.Y. Wong, D.E. Pitfield,l.M. Humphreys. The impact of regional jets on air service atselected US airports and markets [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05 (13): 151-163.
[11] Dixit, Avinash. The role of investment in entry deterrence[J]. Economic Journal, 1980,90:95-106.
[12] Emilio Esposito. Trategic Alliances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he Aircraft ManufacturingIndustry[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04,71 (5): 443-468,
[13] Fahri Karakaya. Barriers to entry in industrial markets [J]. Journal of Business&IndustrialMarketing I 2002? 17: 379-388.
[14] Furman JeflfreyL.,Michael E.,Porter and ScottStem. The DeterminantsofNational InnovativeCapacity. ResearchPolicy, 2002 (31): 899-933.
[15] GAO. Regional Jet Service Yet to Reach Many Small Communities [J]. General AccountingOce, Washington, DC, February.
[16] GerschenkronA..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M]. Cambridge: HarvardUniversity Press, 1962.
[17] Gereffi G. Beyond the Producer-driven/buyer-driven Dichotomy: The Evolution of GlobalValue Chains in the Internet Era[J]. IDS Bulletin* 2001. 32 (3); 30-40.
[18] Harm-Jan Steenhuis and Erik J.de Bruij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aircraft industry:match or mismatch[J] Technology in Society,2001, 23 (4): 551 -562
[19] Harsanyi, J. and Selten, R. . A General Theory ofEquilibrium Selection in Games[M].TheMIT Press. 1988.
[20] J. Rose. The problem of technological barTiers[J]. Kybemetes,2009, 38 :25-41.
[21] Jean Gibbons. Market Forecast: Overview [JJ.Aircraft International, 1995 (11).
[22] Jorge Niose and Majlinda Zhegu. Aerospace Clusters : Local or Global KnowledgeSpillovers[J]Industry and Innovation, 2005 12 (1): 5-29.
[23] Keith Hayward. Airbus: Twenty Years of European Collaboration[J]. Foreign Affairs’ 1987:11-26.
[24] Lall,S.. The New Multinationals: The Spread of Third World Enterprises[M].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1983.
[25] Lall’ S.. Industrial Success and Failur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lntemational[J]. Journal of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4 (3): 189- 213.
[26] Lencey,A.R. A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M] .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76.
[27] Lucas,Robert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Economics, 1988, 22 (1): 3-42.
[28] John W. Fischer et al. Airbus Industries: An Economic and Trade Perspective[R]. Appendix,1995.
[29] MacPherson A.,Pritchard D. The international decentralization of US commercial aircraftproduction:implication for US employment and trade[J]. Futures 2003,35 (3): 221-238.
[30] Martin Dresner, Robert Windle and Ming Zhou. Regional jet services: supply and demand [J],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 2002 (8): 26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