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11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

开题报告

目 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公司治理有效性与公司融资结构密不可分。负债融资,作为一种融资方式可以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从而创造收益,同时作为一种治理结构,债务融资同样具有重要的治理效应。首先,负债融资可以有效发挥监督约束作用,抑制经理的非效率投资;其次,负债融资也是一种担保机制,可以使公司管理人员更加认真投入地工作,并且令其在决定投资时采取更谨慎的方案;再次,在经理持有公司一定股份时,负债融资可以通过增加经理人员相对持股份额的做法,激励其努力工作,降低聘请经理人员而产生的代理成本;从次,负债对经理形成一种压力,如经理人经营失败,令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时,会迫于债权人承受着执行控制权而不得不努力工作;最后,企业价值的信息可以通过负债体现,由于破产机率与企业效绩负相关,与负债水平正相关,即在相同的负债水平下,优质企业破产概率低,反之亦然。因此,研究公司治理问题时,只考虑股权融资而忽视负债融资是不是可取的。因此本文立足于负债融资和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力求更全面的研究公司治理问题。交通运输行业,是指通过利用交通工具,完成人员或货物的空间位移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交通运输行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直接影响区域产业经济结构的发展。目前,交通运输业中的新建项目以基础产业投资为主,而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绝大部分被投入主业,其中多数公司与关联方进行的资产重组收益较好,且近年来该行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较高。但行业内的上市公司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一股独大造成的大股东操纵、可行性分析落后和非理性融资等。从资产负债率的角度看,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历年来平均资产负债率低于全行业上市企业的平均水平,整体来说相对较低,且基本处于平稳趋势。资产负债率较低体现了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不完善以及上市企业的股权融资偏好。大多数企业资产负债率较低,但仍存在过高和过低的企业。小部分企业过高的资产负债率是因为,传统国有产权制要求国家是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的唯一所有者,在财政上实行统收统支,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过多依靠银行贷款,因此有部分企业盲目举债造成高负债率。虽然现在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经历了股份制改革,但是无节制借贷的陋习仍有残留。而另一小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过低,虽然凭借自身的垄断条件平稳发展,但也限制了企业的长期发展空间。

导致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而交通运输行业的融资结构中特别是负债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从而影响公司的治理效应。不合理的资产负债率造成负债融资应有的治理效应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那么,为何会造成这样的发展情态?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政治体制下,如何强化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的负债融资治理效应呢?因此本文认为,想要提高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就必须从其负债融资的治理效应角度深入探讨,将更加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效应,并且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我国债券市场的目前的首要问题仍是总量不足。由表5-1可知,近五年来,债券发行总量逐年降低,由于GDP的持续增长,债券比GDP的倍数呈下降趋势。根据中债发布数据显示,2014年的债券发行总量为55517.3亿元,比上一年度继续减少,在GDP可预测增长的情况下,债券比GDP的倍数仍将降低。债券发行总量不足,致使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较为缓慢。从我国债券市场的结构可以看出,我国债券市场目前仍以政府债券为主导。2014年我国发行的公司债券在总发行量中只占12.04%。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的主要债务融资渠道仍是银行贷款,债券发行较少。相对于企业债券,当债权人为银行时,由于企业和银行的长期信用合作关系,以及协商对象较少且不分散,经理人与银行协商成本相对低,加之政府对这一关系的千涉,请求债务延期或减免就更容易实现。由于这种软约束,且出于控制权的考虑,经理人就不会提前终止无效率项目。总之,银行贷款的软约束相对于企业债券的硬约束,大大增加了经理人策略性违约的可能性。因此交通运输行业利用这一特性发挥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将目标转移至资本市场是必然趋势,但就目前而言,债券市场远不能满足这一目标的需要。虽然政府已经意识债券市场不足的问题,但要真正改善债券市场的融资问题,仍需要时间。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关于债务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相对丰富。Modigliani, Miller (1958)起初认为,企业价值与企业资本结构不相关,后在考虑所得税的条件下,对MM模型进行修正,认为负债利息支付计入成本后享受免税优惠,因此高财务杠杆会此机制增加企业价值。因此得出企业负债越多,价值越大的结论,认为企业应该100%负债。Brxter, Cragg使用了 1950至1965年期间的129家工业企业的230次证券发行数据,检验了企业对融资工具的选择,得出企业规模越大越倾向于采用负债融资方式的结论。Jensen, Meckling (1976)是融资结构理论的开创者,较早地从公司治理角度来研究资本结构。通过构建代理成本模型分析,他们指出,如果公司总投资额与经理层的投资额不变的情况下,债务融资与经理层拥有的股权比例正相关,这使得经理层与股东目标趋于一致,从而达到降低代理成本,优化公司治理的目的。同时,Jensen (1986)在其另一篇论文中指出,负债合约可以减少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也可以达到减少公司代理成本的目的。Ross (1977)建立了 “激励——信号”模型,其中引入了管理者行为。认为企业中经理人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实际上是在向投资者传递信号,投资者认为企业发行股票,则传达出一种质量恶化的信号,反之视债务融资为资产质量优良的信号。因此认为:企业质量越高,负债率越高。Leland, Pyle (1977)认为企业杠杆率与管理者的股权呈正相关关系,高质量项目的管理者可以提高杠杆率,向外部投资者传递这个投资项目优质的信号。同时证明了选择高负债率是一种有效减少经理与外部投资者的信息差异、减少因此产生的资金成本、增加企业价值的方式。也就是说,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企业家进行投资的意愿在本质上是投资项目质量优劣的信号。

Myers (1977)认为当公司的负债比率增加时,公司的破产概率也随之增加,股东与经理对NPV大于零的项目可存在着投资不足的现象。负债削弱了企业投资优良项目的积极性,减少了企业价值,也就是负债会引起投资不足。Grossman, Hart (1982)在一个代理成本模型基础上,解释了负债融资缓解经理和股东之间冲突的作用机制,认为经理效用同时依赖于其职位和企业存续,因为企业一旦破产,经理必然承担破产成本。因此经理人面临的问题是,较高的个人收益与因此造成企业破产的风险而失去在职好处之间的权衡。企业的融资结构决定了破产对经理的约束是否有效,尤其是负债与股权的比。因此经理会为了避免企业破产,保有现有的职位及其好处,而尽职工作。因此负债是一种约束经理个人消费,激励其努力工作的担保机制。Bowen,Daly和Huber (1982)发现其研究样本中约百分之二十五的企业因其所处行业而影响了资本结构的变化。认为处于一个行业中的企业,比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在行业特征和资本结构的程式化事实方面更趋于一致,而且每个行业均都保持着一个相对的杠杆比率。Masulis (1983)将负债成本从破产成本进一步扩展,如代理成本、财务困境成本等方面,同时又把税收利益从原先的债务税收利益引申到非债务税收利益方面,扩大了成本及利益的内涵,把企业最优资本结构视为税收利益与各类负债相关成本之间的权衡。得出结论:普通股票价格的变动与企业财务杠杆的变动正相关,企业绩效与其债务水平正相关。

Harris, Raviv (1988)认为,新债发行后,股权换债权以及股票回购消息会随之公布,股票价格也会随之上涨。这被归纳为债务融资信号效应。这两位学者(1991)对美国企业的样本进行分析后,认为:在停业清算对股东有利的条件下,经理仍希望延续当前的企业运营,其冲突可以通过债权人强迫停止清算从而得到缓和。同时得出行业特性的结论:“医药、仪器、电子和食品行业杠杆比率一直很低,而造纸、纺织品、钢铁、航空和水泥行业的杠杆比率一向较高”。Fama (1990)认为负债融资的方式使得债权人集中监控违约风险,例如贷款、债券,能够降低债务——权益契约结构中的契约成本,并提出企业可以通过更多的短期负债融资减少代理成本的观点。Aghion, Bolton (1992)以控制权转移的角度分析了债务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认为当债务契约失败,其控制权就会发生从债务人转移到债权人手里的情况,即为债务的本质特征。其模型提出了债务融资的这一关键方面,即控制权转移理论。如果企业仅选择普通股来融资,那么投资者就会保有剩余控制权;如果企业发行不带投票权的优先股,经营者则会掌握剩余经营权;如果企业选择负债融资,有偿还能力则经营者拥有控制权,无偿还能力则控制权转移至债权人。同时还提出,由于存在代理问题,合约的不完全性和刚性使得这种潜在利益冲突不能靠事前契约消除,所以控制权随融资结构变化,而导致的“相机治理”是一种明智的做法。Berglof, Thadden (1994)着重研究不同期限债权的不同作用,并且认为短期债权人获得控制权更有效。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引言。引言部分总体上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创新点等。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以本研究为主线,介绍了国外及国内的研究成果,对负债融资公司治理效应的各类观点进行评述。

第三部分,理论综述。此部分阐释了本文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包括公司治理、负债融资以及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同时回顾了负债融资公司治理效应的相关理论,包括代理理论、激励理论、不对称信息理论、控制权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四部分,全面介绍中国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的现状。首先从宏观上分析了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的行业特点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然后具体对我国交通运输上市公司的负债结构以及治理结构进行分析。

第五部分,实证研究。本章节对2011年到2013年的中国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继而对得出的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最后进行稳健性检验。

第六部分,结论与建议。本章节总结上文研究,得出本研究的结论,并提出优化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负债融资公司治理效应的相应建议。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致谢 5-6

摘要 6-7

ABSTRACT 7-8

1 引言 11-15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2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 12-13

1.2.1 研究方法 12

1.2.2 研究创新 12-13

1.3 本文的框架结构 13-15

2 文献综述 15-20

2.1 国外文献综述 15-17

2.2 国内文献综述 17-19

2.3 文献综述小结及启示 19-20

3 理论综述 20-27

3.1 公司治理 20-21

3.2 负债融资 21

3.3 负债融资治理效应分析 21-27

3.3.1 基于代理成本理论的负债融资治理效应分析 21-22

3.3.2 基于激励理论的负债融资公司治理效应分析 22-24

3.3.3 基于不对称信息理论的负债融资治理效应分析 24

3.3.4 基于控制权理论的负债融资治理效应分析 24-25

3.3.5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负债融资治理效应分析 25-27

4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分析 27-37

4.1 交通运输业概况 27-30

4.1.1 交通运输行业特点 27

4.1.2 交通运输业的地位和作用 27-29

4.1.3 交通运输业的上市公司 29-30

4.2 交通运输业企业负债结构分析 30-33

4.2.1 我国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30-31

4.2.2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较低 31-33

4.2.3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负债结构不合理 33

4.3 交通运输行业企业治理结构分析 33-37

4.3.1 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 34

4.3.2 中国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现状 34-35

4.3.3 中国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经理层激励现状 35-37

5 实证分析 37-50

5.1 研究设计 37-43

5.1.1 研究假设 37-38

5.1.2 样本选取 38-39

5.1.3 变量设置 39-42

5.1.4 回归分析模型 42-43

5.2 数据描述性统计 43-44

5.3 实证结果探析 44-47

5.4 稳健性检验 47-50

6 结论、建议及展望 50-57

6.1 研究结论 50

6.2 相关政策建议 50-55

6.2.1 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50-52

6.2.2 形成完善的银行监控机制 52-53

6.2.3 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53-54

6.2.4 完善中国上市公司的破产机制 54-55

6.2.5 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 55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55-57

参考文献 57-60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Modigliani, Franeo and Merton Miller. 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ial and the Theoiyof investments[J]. American Economy Review, 1958(6):261-297

[2]Brxter.N.D. and J.G.Cragg. Corporate Choice Among Long-term Financing Instrument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70:52

[3]Jenson Mc, Meckling W.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Structures [J] .J 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3(4):305-360

[4]Baker,Jensen and Muphy. 1988.Compensation and Incentives:Practice VS.Theory,The Journal ofFinance,3.593-615.

[5]Ross S.The Determination of Financial structures: An Incentive Signaling Approach[J].BellJournal of Economics,1977(8):23-40

[6]Titman,Ss and R.Wssels.The Determinant of Capital Structures Choice[J] .Journal of Finance,1988:43

[7]Hart and Moore. 1989.Default and Renegotiation: A Dynamic Model of Debt,MIT DiscussionPaper, No.520.Cambridge

[8]Masulis, Ronald W.The impact of capital Structures change on firm value:some estimates[J].TheJournal of Finance 1983(38):107-126

[9]Bowen, R.M,Daley,L.A, and JrC.C.Huber. Leverage measures and industrialclassification:Review and additional evidence[J].Financial Management. 1982(1 1):10-20

[10]Harris M, A Raviv. Corporate Control Contest and Capital Structures[J].Journal of FinancialEconomies. 1988(20):55-86

[11]Harris M., and A Raviv. The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s [J] Journal ofFinance.l991(46):297-355

[12]Aghion, Philippe and Patrick Bolton,1992,"An Incomplete Contracts Approach to FinancialContract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59, 473-494.

[13]Leland, H.E., Pyle, D.H.,1977. Informational asymmetries,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intermedi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32, 371-387.

[14]Robicheaux S H, Fu X, Ligon J A. Convertible debt us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 Quarterly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2007: 65-94.

[15]Jiraporn P,Kitsabunnarat P. Debt maturity structure, shareholder rights, and corporategovernance[J]. Shareholder Right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July 7,2007), 2007.

[16]Sheikh N A, Wang Z.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an empirical study of firms in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Pakistan[J]. Managerial Finance, 2011,37(2): 117-133.

[17]Aldamen H, Duncan K, Kelly S, et al. Audit committee characteristics and firm performanceduring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J]. Accounting & Finance, 2012,52(4): 971-1000.

[18]Mande V, Park Y K, Son M. Equity or Debt Financing: Does Good Corporate GovernanceMatter?[J].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2012,20(2): 195-211.

[19]王娟,杨风林.上市公司筹资结构的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8(6)

[20]陆正飞,辛宇.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8(8)34-37

[21]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J].经济研究.1999(12):23-30

[22]冯根福,吴林江,刘世彦.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学家.2000(5):59-66

[23]付家骥,周刚,雷家肃.大股东治理与国有企业改革.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1/32):35-39

[24]晏艳阳,陈共荣.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代理成本问题分析[J].会计研究,2001: 9.

[25]郭鹏飞,孙培源.资本结构的行业特征: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5(5): 66-73.

[26]刘静芳,毛定样.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绩效的实证分析[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1): 107-110.

[27]肖作平.公司治理和公司融资政策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工程学报,2007,21(3): 60-66.

[28]肖作平.公司治理对资本选择的影响——理论和证据[J].管理科学学报,2008,11(5):129-144.

[29]肖作平,廖理.公司治理影响债务期限水平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8 (11): 143-156.

[30]肖作平.公司治理影响债务期限结构类型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工程学报,2010(1): 110-123.

[31]兰艳泽.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债权治理功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7.

[32]俞建华.激励机制与资本结构理论浅析.市场论坛.2007.4.69-70.

[33]黄琚,黄妮.过度投资,债务结构与治理效应[J].会计研究,201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