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京都时代中国面临的减排问题及其应对
开题报告
目 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断演进,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愈演愈烈,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创伤。“人类活动对于地球环境的破坏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大气环境等多方面,其中以大气破坏最为严重,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导致的全球变化成为人类面临的最重大的国际环境问题,而解决气候变化的核心在于如何合理的分配减排任务,以减少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对环境带来的威胁。气候资源作为一种全球性公共资源,原则上,任何国家和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排放温室气体的权利。但同样地,任何国家和个人都对气候变化问题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及相应的减排义务。②实际上,国际社会对于气候问题最早关注始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大会,虽然没有讨论减排问题,但是却开启了国际社会对于气候问题的关注。随后,国际社会召开气候大会,专门商讨气候问题的解决策略以及如何合理的分配各国的减排任务。经过磋商,先后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等国际协议,而《京都议定书》更是凸显了减排问题的重要性,成为在减排问题上的里程碑式的文件,并且为后续的减排谈判奠定了基本的准则。在后京都时代,各个国家和集团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围绕着减排义务的分担展开了更加激烈的博弈。但是由于各方不断地推卸自己的责任,致使国际社会并没有就减排问题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此,合理的分配减排任务,敦促各方实现自己的减排承诺,拯救我们共同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成了人们所面临的共同的挑战。
近些年来,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各种极端气候事件频频出现,时不时的敲打着人们敏感的神经,比如,中国现在各个地区出现越来越大范围的雾霾,霾预警不断升级,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就连最新召开的北京马拉松也是深受其害,成为一场赤裸裸的“口罩秀”。在2014年1月份美国频频遭受暴风雪的袭击,甚至出现断电状态,阿根廷持续干旱,导致作物产量大幅下滑。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面临着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如由于全球气温升高,某些地区的降水模式甚至是作物的种植范围和炜度将会发生变化。不仅如此,全球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也会导致冰川面积大量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的小国家甚至将会面临被海水淹没的亡国之灾。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第一次召开气候发展大会,中国就参与全球气候谈判,开始关注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所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但是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正处在高速工业化发展阶段,而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难免会引起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在这种情况下,以欧盟和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共同要求中国承担具体量化的减排目标,要求中国做出减排承诺。因此,分析一下中国在后京都时代面临的减排问题及其应对就至关重要了。这篇文章,主要分析了后京都时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减排压力以及中国所做的调整。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选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今国际秩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不断崛起,减排问题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如果中国可以在国际气候合作中抢占先机,积极为全球温室气体的减排承担自己的责任,那么我们就可以在维护自己发展空间的同时,又可以维护中国的国际形象。另外,分析中国对于减排问题的应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种种不利的舆论。通过向世界说明中国应对减排的政策与行动以及取得的瞩目成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国际上对中国的偏见和偏信,消除各国民众对中国的误解与忧虑,进而维护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中国对气候问题的关注始于1972年第一届人类环境大会,随后积极参加了1979年第一次气候大会以及1990年的第二次气候大会。这个阶段中国认识到气候问题的重要性,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主张,认为发达国家应该为温室气体的超标排放负主要责任,发展中国家应该首先解决贫困问题。由于没有明显的减排压力,中国并没有将气候问题作为经济议题,只是将其作为环境议题。二、相关减排问题的提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该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来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条约,标志着国际社会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公约》的主要内容包括目标、责任的界定、原则等方面。《公约》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 。
在责任的界定方面,《公约》“注意到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社会和发展需要”。②正是在这个国际共识的基础上确立了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共同”的责任就是所有的国家都应该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区别”的责任就是指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气候变化的主要责任,率先釆取减排行动,使温室气体排放在2000年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上,并且应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是编制国家信息通报,制定并且执行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计划。"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明确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不同责任界定。明确发达国家应该为气候变化承担主要责任,而《公约》并没有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规定任何实质性的减排义务。这里的规定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国家的有区别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社会的公平原则。虽然《公约》设定了非量化的总体减排目标,但并没有设定约束性的减排目标和时间表,这就为后续的谈判埋下了伏笔。但是它作为气候合作的框架性公约,为以后的谈判奠定了基本原则。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后京都时代减排问题的中国应对,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讨论了多次会议中的减排问题。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后京都时代中国所面临的减排问题,包括责任与减排比例、面临的减排压力、在减排方面面对的合作困境。第三章则系统的介绍了中国面对这些挑战所采取的对策。第四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本文的创新之处:无论是国外的著作,还是国内的研究,对于中国来说,许多文献中只是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这样一个整体来论述,很少单独提到中国面临的减排问题,尤其是有关后京都时代中国面对的减排挑战及其中国的对策就更少。因此,本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试图对后京都时代中国所面临的减排问题及其对策做一个系统详细的论述。本论文的另外一个创新之处就是一直不断的关注气候问题的动态,可以掌握一些新的动态。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摘要 3-4
Abstract 4-5
引言 8-15
一、选题理由与选题意义 8-9
二、研究现状简述与文献回顾 9-13
(一) 国外研究状况 9-11
(二) 国内研究现状 11-13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 13-14
四、研究方法 14-15
第一章 不同阶段的减排问题 15-22
第一节 减排问题的提出 15-17
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关注 15-16
二、相关减排问题的提出 16-17
第二节 《京都议定书》的里程碑意义 17-19
一、《京都议定书》的签订 17-18
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内容 18-19
第三节 后京都时代减排涉及的相关问题 19-22
一、将美国重新纳入减排轨道 19-20
二、发达国家的减排规定 20-21
三、对发达国家资金与技术转让提出更多要求 21
四、增加对发展中国家自主减排的限制 21-22
第二章 后京都时代中国面临的主要减排问题 22-31
第一节 中国面临的国际压力 22-25
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面临挑战 22-23
二、发达国家要求中国减排 23-24
三、发展中国家要求中国减排 24
四、第二承诺期面临挑战 24-25
第二节 中国国内的减排压力 25-28
一、经济发展速度过快 25-26
二、能源需求大,结构不合理 26-27
三、能源利用率低下 27
四、中国成为第一大排放国 27-28
第三节 减排合作的困境 28-31
一、发达国家的资金与技术的兑现问题 28-29
二、美国对现有合作体系的不认同 29-30
三、分配机制不完善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援助上的分歧 30-31
第三章 后京都时代面对减排问题的中国对策 31-45
第一节 坚持原则,调整立场 31-35
一、维护“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 31-32
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 32
三、采取灵活策略,调整立场 32-33
四、提出自己的减排指标 33-34
五、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峰值 34
六、维护《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 34-35
第二节 加深认识,建立机制 35-40
一、加深认识 35
二、完善机构设置 35-36
三、放慢经济增速 36-37
四、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利用率 37-38
五、加快立法建设 38-39
六、建立碳排放交易试点 39-40
第三节 加深拓宽双边、多边合作 40-45
一、主张开展互利技术合作 40-41
二、积极参与框架外的合作 41
三、与发展中国家展开合作 41-43
四、与发达国家开展合作 43-44
五、推动清洁发展机制的发展 44-45
第四章 结论 45-47
附录 47-49
参考文献 49-57
致谢 57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中国能源报社国际部:《哥本哈根一路走来》[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7) [R].北京:人民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 [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2007)
5、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第170-171页。
6、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低碳发展及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培训教材》,2013年10月26日,第61页,
7、薄燕:《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美国与〈京都议定书〉谈判的实例》,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8、曹荣湘主编:《全球大变暖-气候经济、政治与伦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9、陈刚:《〈京都议定书〉与国际气候合作》,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10、崔大鹏:《国际气候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1、【德】托马斯.海贝勒【德】迪特.格鲁诺李惠斌:《中国与德国的环境治理》,中央编辑出版社2012年版。
12、何一鸣:《国际气候谈判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
13、胡鞍钢、管清友:《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金灿荣:《大国的责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5、康晓:《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与中国经济转型:国际规范国内化的视角》,世界图书出版,2014年版。
16、梁守德、陈岳、李义虎:《变革中的国际体系与中国责任》,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
17、林云华:《国际气候合作与排放权交易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18、【美】威廉.诺德豪斯著/王少国译《均衡问题-全球变暖的政策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19、【美】丹尼尔.A .科尔曼:《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20、潘忠岐主编:《国际责任与大国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1、【日本】稻盛和夫著/路秀丽译《如何构筑新的地球文明-稻盛和夫的关怀》(环境篇),海南出版社2012年版。
22、宋立刚、胡永泰:《经济增长、环境与气候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3、佟新华:《给予清洁发展机制的东北亚环境合作研究》,长春出版社2009年版。
24、王伟光、郑国光主编:《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评估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页.
25、王之佳著:《对话与合作全球环境问题和中国环境外交》[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
26、魏一鸣,刘兰翠等.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7、解振华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2年度报告》,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年版。
28、解振华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年度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29、解振华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0年度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30、郇庆治:《全球环境治理与东亚区域环境合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