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CT
笔者于2003年1月—2006年2月在急诊,经CT证实的脑出血病68例,其中52例病前均有高血压病史,占76.5,现将CT特点与临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中,男47例,女21例。年龄为48—78岁,其中50—70岁51例,占75%。发病至CT检查时间为2小时至12小时。
1.2 高血压病史:68例脑出血病人中,有52例有高血压病史占76.5%,最长病史18年,最短5年,多数高血压病史10余年。
1.3 临床分析: 轻型:意识清楚或昏睡,肢体活动障碍;中型:前昏睡至中度昏迷,不完全性偏瘫;重型:重度昏迷,完全性偏瘫[1]。轻型27例,中型16例,重型9例。入院后诊断为脑出血者54例,诊断符合率79.4%,诊断为脑血栓者14例,误诊率20.6%。
1.4 方法: 我院使用日本岛京4500—TE型CT机,以听上眶线为基线,取层厚10mm平扫。
2 结果分析
2.1 出血部位
依CT结果按出血部位分五型,Ⅰ型:壳核出血38例;破入脑室11例。Ⅱ型:丘脑出血8例;破入脑室5例。Ⅲ型:脑叶出血3例。Ⅳ型:桥脑出血2例。Ⅴ型:小脑出血1例。
2.2 出血量
按“多田化方程”计算,出血量(ml)=长X宽X厚Xπ/6。本组52例脑出血病人,出血量为1.5—114.6ml。其中10ml以下者7例,以丘脑、桥脑、小脑多见。10.1—50ml者33例,50ml以上者12例。
2.3 中线结构 : 中线位移0.5—2.5cm者32例,其中<1.1cm17例>1.1cm8例。
2.4 脑室及脑池改变 : 侧脑室不同程度变压47例,三脑室消失39例,四叠体池、环池消失12例。
3 讨 论
本组中脑出血多见于50—70岁的老年人,占总数的75%,男多女少。壳核是最好发的出血部位,占73.1%,其次为丘脑,占15.4%,脑叶占5.8%,桥脑占3.8,小脑占1.9%,于国内文献相符[2]。
急性期脑出血CT均表现为高密度病灶,CT值为50—90Hu。以后血肿开始呈向心性吸收,由高密度逐渐向等、低密度发展,约2个月左右为低密度囊腔。 68例脑出血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者52例,16例无高血压病史。死亡14例,11例均有高血压病史,占21.2%,说明高血压是导致脑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据统计高血压患者较正常血压人群的脑血管发病高6倍。因此我们应提高对控制高血压、预防脑血管病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治疗和控制临界高血压、轻型高血压对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将发挥巨大作用。
本组脑出血的临床诊断符合率为79.4%,误诊率为20.6%,主要是误诊为脑血栓形成,误诊的原因为:临床表现不典型,小灶型及轻型脑出血、脑叶出血等,而CT在血肿早期可迅速确诊,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壳核出血:轻症多属于外侧型出血,患者多突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轻或无,出血灶的对侧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枢性偏瘫,面、舌瘫,亦可出现偏身感觉障碍或偏盲。重症多属内侧型出血,起病急,昏迷程度深,反复呕吐,呼吸呈鼾声,双侧瞳孔不等;一般为出血侧瞳孔扩大;出血灶对侧偏瘫,巴彬氏征阳性。
丘脑出血: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胃及丘脑下部及中脑时,则出现垂直性凝视、针尖样瞳孔等。脑叶出血:易破入蛛网膜下腔,本组2例顶叶,1例额叶出血,2例破入下腔,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及脑膜刺激征,也可出现各叶的局灶症。桥脑出血:检查时发现交叉瘫痪,即同侧颅神经损害,对侧肢体偏瘫,头和双眼凝视瘫痪侧。本文2例桥脑出血,1例因出血量大,且波及中脑、桥脑前池闲塞死亡。小脑出血:多为半球出血,表现为突然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头痛,一侧肢体共济失调而无瘫痪。本文1例小脑半球出血,出血量为5毫升,愈后佳。
本组破入脑室16例,占30.8%。其中壳核出血多见,其次为丘脑。多数[3认为脑出血破入脑室者,病情危重,病死率高。本文破入脑室16例,死亡8例,占50%,未破入脑室者死亡2例,占5.6%。因此破入脑室者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破入脑室者,一旦存活,肢体功能回复罗好。破入脑室者并非全是致命的。原因:(1)破入脑室后起到引流减压作用,并能减轻对中线结构的压迫。(2)破入脑室的血液吸收快(1—2周克完全吸收)。本组死亡11例,8例破入脑室,出血量均大于70毫升,2例未破入脑室,1例死于桥脑出血。说明出血量大病率高。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预后除与出血部位,出血量的多少有关,还与发病年龄、伴发病及并发症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死率相应增高。这可能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如病人并发肺感染,消化道出血,严重的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等,常常是脑出血的继发死因。
参考文献
[1]王功勤,等。临床荟萃,1995,10(7):324。
[2]王耀山,脑出血的部位诊断,实用内科杂志1989;9(4):170。
[3]王耀山,等。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的CT与临床,中华神经精神杂志1987;67(5):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