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管理体会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6979 日期:2025-10-02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交叉感染;综合预防;组织和管理

近年来,我国医院内感染有上升趋势,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院内感染在医院感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医院院内感染研究的深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管理已越受重视。对于刚刚失去母体的保护,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生理功能尚未成熟的新生儿来说,院内感染是常见危害因素之一[1]。它不仅延长患儿的住院时间,增加患儿的痛苦和家庭经济负担,而且感染后使病情迅速发展,病死率高。我院NICU总面积为60m2,设12张监护床,空间相对狭小,易发生院内感染。我们通过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及采取护理措施,并加强有效的管理,使院内感染率有所下降。现将我院NICU院内感染控制的几点体会介绍如下:

  1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主要高危因素

  1.1 医务人员因素 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2],因此,医护人员对感染控制的意识以及对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直接关系到院内感染控制的效果。例如:医务人员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时是否能够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治疗护理以及检查患儿前后是否能够认真洗手。另外,忽视对喂奶用具的清洁消毒,配奶卫生及尿布、包被、毛巾等护理用品的管理均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

  1.2 环境因素 病室内有一些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如婴儿培养箱、光疗箱、远红外线抢救台、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治疗车、婴儿磅秤、婴儿沐浴池等,上述物品被污染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途径之一。另外,病房的空气污浊也是NICU院内感染的因素之一。

  1.3 患儿自身因素 NICU病室内的患儿免疫功能低下,易于感染,另外,新生儿中相当一部分是早产儿、极低体重儿,他们的生长发育差,免疫力更低,更易感染。加上新生儿多种细胞因子产生均低下[3],疾病状态下免疫活性物质进一步消耗[4],因此,NICU病室的患儿易发生院内感染。

  1.4 侵袭性操作 NICU病房的患儿病情危重,变化快,需进行多种检查及治疗,故侵入性操作较多,易引起感染。使用呼吸机的患儿院内感染率最高,其次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再次是泌尿道插管。由于侵袭性操作(如气管插管、吸痰等)可使呼吸道黏膜功能降低,且易损伤呼吸道、消化道黏膜而增加感染机会。

  1.5 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 新生儿科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非常普遍,还存在许多预防性用药,耐药菌株仍是目前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由于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导致耐药菌株的增加和繁殖,发生菌群失调而继发感染。

  2 预防院内感染的管理措施

  2.1 制定相关制度 严格贯彻执行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建立NICU消毒隔离制度、NICU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监测项目。感染控制工作全面由护士长负责,提高对医院感染工作的意识,定期对科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每月对消毒工作进行总结,认真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讨论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由于制度健全,职责明确,使NICU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2.2 加强NICU医务人员的培训考核 对NICU医务人员入科前需进行消毒隔离的培训,包括消毒隔离制度,各项无菌技术操作以及正确的洗手方法等。定期培训,考核护士的配奶工作以及配奶用具的消毒工作;定期培训,考核消毒员、清洁员的消毒工作等。

  2.3 重视医护人员手的清洁和消毒 各种操作前、后洗手是切断通过手传播的途径之一,加强医务人员洗手意识,严把医务人员洗手关。因此,规范洗手对控制医院感染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提高洗手质量,我科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医护人员不留长指甲、不戴戒指、手链等,以避免藏污纳垢;②洗手装置采用感应式流水水龙头开关,并使用抗菌洗手液;③护士长组织全科室医护人员认真学习六步洗手法,使每位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并定期监测手消毒效果,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2.4 加强NICU的消毒管理

  2.4.1 新生儿生长发育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 必须提供一个中性适宜的环境。我科安装了层流净化装置,医护人员必须按照层流病房的使用进行空气净化,进出病房随手关门,窗子要密闭,以免达不到层流净化空气系统的效果。24h层流系统开放,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室温控制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每月做空气培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切断空气传播途径。

  2.4.2 NICU设有专职消毒员 专职消毒员负责室内的消毒工作。室内地面,医疗器械(各种暖箱、光疗箱、监护仪呼吸机、婴儿床、远红外线抢救台、吸痰器等),各种台面,治疗车,门把手,水龙头,门窗,婴儿沐浴池等每日用消毒液进行擦拭。

  2.4.3 加强婴儿护理用品的消毒 患儿床上的所有物品,包括:包被、衣服、床单等,均给予高压灭菌后再使用,保证一人一套,不许共用或挪用。婴儿食具严格执行一人一用一消毒。早产儿暖箱每日用0.05%的有效氯擦拭2次,严格按规定进行终末消毒,消毒前后做细菌培养,箱内的水槽每日清洁后更换灭菌用水。

  2.5 加强呼吸道管理 新生儿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很高,因此对呼吸道管理至关重要,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肺部感染。NICU的患儿大多数都需要吸氧,氧气装置每天要消毒,并更换氧气湿化瓶的灭菌注射用水,湿化瓶每天用消毒液浸泡后,清洗晾干后备用。垫高患儿头肩部,保持呼吸道通畅,头侧向一边,防止痰液或呕吐物吸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中心负压吸引器每人一套,不能挪用,防止交叉感染。吸痰器每天更换连接管及负压装置袋,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另外,NICU的患儿病情很重,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儿较多,呼吸机的使用是发生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一旦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其病死率很高[5],因此,要注意呼吸机管道的护理。呼吸机管道和接头,每2天换管道消毒1次。定时吸痰,进行吸痰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吸口腔的吸痰管绝对不能吸气管的痰液,防止口腔内细菌进入气道,而引起肺部感染。

  2.6 加强患儿的基础护理 脐部是新生儿最容易引起感染的部位,护士护理患儿时每天认真观察脐部是否有红肿、有无异常分泌物等,如有异常,及时予以处理。患儿沐浴后常规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脐窝,然后再用75%乙醇消毒脐带根部。并保持皮肤清洁,每天进行沐浴或擦浴,注意观察皮肤皱褶处有无破损、脓点、红疹。每次排便后及时做臀部护理,用柔软湿巾擦拭由前到后,以免肛周污物污染尿道口,并更换尿布,涂上护臀霜,预防红臀。进行心电监护的患儿,每2h更换经皮血氧饱和度接头部位,每次测量血压后摘下血压袖带,每2h更换体位,防止骨突出部位受压过久,引起压疮。同时眼睛给予生理盐水擦拭,并注意观察眼部是否有分泌物以及分泌物的颜色、量。如诊断为结膜炎,用0.3%妥布霉素滴眼液滴眼,每天2次。加强口腔护理,每日常规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并认真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破损及霉菌感染,对长期使用抗生素者,为防止鹅口疮的发生,喂奶后预防性使用制霉菌素涂口腔,每日2次。

  2.7 加强喂养 提倡母乳喂养,增加抗体含量,可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对于患儿吸吮吞咽能力差者,均采用留置胃管鼻饲,减少呕吐窒息发生。鼻饲的患儿,鼻饲用的注射器每次更换,鼻饲管隔日更换,人工喂养时做到一次一瓶一奶嘴,每日做好乳器的清洁工作。应尽量保证危重患儿的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营养成分既能满足患儿的营养需要,又有利于消化吸收,提高免疫能力,防御和抵抗外界因子的侵袭。

  2.8 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推动力,如果滥用抗生素,患儿体内正常菌群可被耐药细菌取代,而耐药菌所致的医院感染是不易控制的。因此,我们严格掌握选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从而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

  2.9 加强传染病的管理 对传染病,可疑传染病患儿要加强隔离控制。一旦发生患儿有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时,及时将患儿放置隔离病室,根据不同的传播方式采取不同的隔离措施。

  2.10 做好生物监测 每月监测工作人员的手,病房物体表面(暖箱、光疗箱消毒前后,监护仪、治疗室、配奶间、奶具等)。一次性物品监测,做好空气培养监测,如发现有不合格者立即查找原因重新进行消毒处理,再次进行监测直到合格为止。

  综上所述,N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医院内获得性感染也是直接威胁新生儿生命的原因之一,因此,监测和控制是新生儿医院感染非常重要的工作,要想有效地控制NICU的院内感染,不但需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还要有严格的管理,提高医务人员认识、措施得当,将之列入常规日程工作中,新生儿院内感染是可以降低的。

参考文献


 [1] 周敏,丁爱国.新生儿医院感染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8):799-800.

  [2] 戚小敏,赵桂荣,王悦,等.ICU院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J].现代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7):2377.

  [3] 张秋兰,董增义,魏淑珍,等.新生儿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特点观察[J].新生儿杂志,2002,7(2):55.

  [4] 张秋月,杨明生.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防治[J].实用儿科杂志,2002,17(3):封三.

  [5] 陈鸣,府伟灵,陈依赐.呼吸机的相关肺炎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4):211-21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