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孤立性肺炎性假瘤 CT征象分析
肺炎性假瘤近年发病率有所增加。该病术前诊断困难,尤其是与肺癌鉴别上,即便是应用FDG—PET也有62.5%难以鉴别[1],因此正确诊断炎性假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32例孤立性肺炎性假瘤的CT特征,并复习文献,以期提高肺炎性假瘤的诊断正确率。
1 材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收集2004年1月至今经病理证实的资料完整的肺炎性假瘤患者共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33~70 岁,中位年龄51.5 岁。临床表现咳嗽、咯痰带血、胸痛等,或无症状经体检发现。
扫描方法 CT机为GE 16排螺旋CT及SIEMENS 64排螺旋CT,常规平扫7例,层厚10 mm,平扫并增强8例,层厚10 mm,薄层扫描17例,层厚1~2 mm。
2 结 果
发生部位为右肺上叶8例,中叶4例,下叶11例;左肺上叶4例,下叶5例。病变大小14 mm×18 mm~59 mm×64 mm,平均约27 mm×36 mm。31例位于肺外带,其中24例与胸膜广基相连,仅有1例病变发生于肺内带。病变呈楔形11例;类圆形3例;扁丘状6例;不规则形12例。13例密度均匀,19例密度不均,其中16例内部可见液化、坏死或小泡状改变,3例内部见点状钙化;8例内见含气支气管征;增强后,实质部分中度均匀强化。炎性假瘤的边缘呈柔软锯齿状改变14例,4例可见细毛刺,边缘直线化7例,“桃尖”征6例,3例周围见长条索影,3例边缘光滑清晰。
临近肺野与胸膜:病变周围可见斑片影15例,仅病变远侧出现斑片影3例,周围肺野清晰14例。临近胸膜肥厚19例,仅见胸膜牵拉4例,无胸膜反应9例。
其他改变:伴气胸、胸腔积液各1例;32例均未见淋巴结肿大。
3 讨论
肺炎性假瘤于1939年首次由Brunn描述,并于1954年由Umiker首次命名。炎性假瘤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通常认为是炎性肉芽肿形成的肺内慢性增生性肿瘤样肿块,一般继发于感染;也有人认为继发于轻微外伤、手术或与其他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机制有关[2]。还有学者认为是一种有炎性细胞增生的低度恶性纤维肉瘤,其局部的侵袭倾向、经常为多中心、偶尔可以恶变支持这一观点[3]。
病理上炎性假瘤分为假乳头状瘤型、纤维组织细胞型、浆细胞肉芽肿型、假性淋巴瘤型。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是儿童最常见的肺内肿块,成人则易与肺癌相混淆。男性多于女性,本组男女比例为3∶1。临床大多表现咳嗽、喀痰带血、低热或无症状偶然发现。
CT上,炎性假瘤的发生右肺多于左肺,本组分别为23例、9例;下野多于上野,本组分别为20例、12例;多数位于胸膜下或肺外带,本组31例,可有广基与胸膜相连,本组24例,伴有局部的胸膜肥厚,其肥厚范围大于肿块。炎性假瘤的密度均匀或不均匀,本组分别为13例、19例,后者伴有液化、坏死或小泡状改变,本组16例;部分病灶内可见含气支气管征,本组8例,该征象被认为是肺部炎性病变的重要征象。有学者曾提出“桃尖征”[4,5],是由于肺内炎症在吸收与局限过程中临近的肺组织或胸膜与炎性假瘤的假包膜粘连牵拉所致,被认为是炎性假瘤的特征性表现,但是本组仅见6例(19.75%),出现率较少限制了其对本病的诊断价值。边缘直线化征本组7例,直线化考虑是肺的间隔对炎症阻挡作用所致。在本组病例中,有14例病灶边缘可见三角形突起、尖端略弯曲,与正常的肺纹理走行方向一致,如同柔软的锯齿状改变,推测是炎症沿着肺间隔向周围蔓延导致,但与肺癌所致的癌性浸润的僵硬感有所区别,此征象出现几率较高,本组14例(43.75%),对诊断本病有重要提示价值。此外,临近肺野的改变对炎性假瘤有所提示。炎性假瘤周围可有磨玻璃样斑片影或密度不均的斑片状渗出影,与肿瘤的远端肺野的阻塞性炎症有所区别。
总之,炎性假瘤的CT诊断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综合分析病变的部位、形态、边缘、密度及相邻肺野、胸膜的改变,可以提高炎性假瘤的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王淑侠,唐安戊,刘辉.肺炎性假瘤的FDG-PET与CT表现[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6, 17(1):48-49.
[2]Sanders BM, West KW, Gingalewski C, et al.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clinical and surgical experience[J]. J Pediatr Surg,2001,36(1):169-173.
[3]Agrons GA, Rosado-de-Christenson ML, Kirejczyk WM, et al. Pulmonary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radiologic features[J]. Radiology, 1998,206(2):511-518.
[4]崔允峰,任德印,武乐斌.桃尖征对肺炎性假瘤的x线诊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1988,7(1):10.
[5]Kobashi Y,Fukuda M,Nakata M,et al.Inflammatory tumor of the lung:clinicopathological analysis in seven adult patients[J].Int J Clin Oncol,2006,11(6):461-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