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7272 日期:2025-10-05 来源:论文网

     作者:林旭波,何家维,白光辉,严志汉,赵晓君

【摘要】 目的 :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21例骨梗死患者的X线、CT和MRI的影像学特征。结果:21例患者共35个骨骼受累,包括18个股骨,10个胫骨,2个肱骨,1个肩胛骨,4个髂骨。在骨梗死早期X线和CT表现阴性或骨质疏松,MRI检查敏感,表现长T1长T2异常信号;在中晚期,X线和CT表现为不规则点片状钙化,MRI表现多具有特征性,呈“靶环”或“地图”样征象,T1和T2加权上呈高低混杂信号。结论:MRI对于骨梗死各期表现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X线和CT对中晚期骨梗死钙化检出有利,三者结合有助于明确诊断。

【关键词】 骨梗死;X线平片;CT;MRI

骨梗死是指发生于干骺端或骨干的骨性坏死,致病原因至今尚无定论,临床较少见,且表现不典型。文献对于骨梗死报道尚多,基本认为X线平片、CT对于早期诊断不敏感,容易漏诊或误诊,MR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1-3]。现总结我院近年来证实的21例骨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以便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4年2月至2008年8月间,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骨梗死患者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19~58岁,平均38.5岁。所有患者均否认有在潜水或高压环境下工作的病史,7例在外伤后2 h至3个月内发现(其中3例病变未位于外伤部位),5例有关节肿痛病史,其余9例因体检等偶然发现。8例有1年以上的长期大量饮酒史,4例有长时间的激素使用史,5例曾有结核或肺部感染病史,但用药不详。

  1.2 成像设备和方法

  21例均采用Siemens公司500 mA摄片机,AGFA公司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CR)摄片。8例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16层CT机扫描,条件:120 kV,200~250 mAs,螺距1.0,扫描层厚2~5 mm,扫描下肢长骨,均采用两侧平放,同时轴位扫描,部分患者行多平面图像重建(MPR)。MRI检查12例,使用Philips Gyroscan Intera 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设备,表面线圈,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1WI(TR500 ms,TE16 ms),T2WI(TR3500 ms,TE90 ms)及脂肪抑制序列(STIR),对病变部位行横断面、冠状面或矢状面扫描,层厚3~5 mm,连续扫描,FOV 130~150,或350~400。

  2 结果

  2.1 X线检查

  16例(16/21)有阳性征象,其中5例单发,11例多发共累及32个骨(包括16个股骨,10个胫骨,2个肱骨,1个肩胛骨,3个髂骨)。16例中13例表现受累骨骼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14例出现不同形态、不同范围的钙化,钙化主要表现为斑点状、片状、条纹状、团片状、不规则地图样等(见图1)。

  2.2 CT检查

  6例(6/8)有阳性征象,发现病灶11处,骨皮质和骨松质均有受累,主要表现骨质密度减低,以及斑点状、斑片状、楔形或不规则环状钙化影(见图2)。

  2.3 MRI检查

  12例(12/12)均发现病变,累及部位16个(其中2个股骨和1个髂骨为X片未发现),4个病变部位边界不清,病灶信号呈长T1长T2改变,10个病变处信号改变相对复杂,主要呈不规则环样征象,中心部信号呈等、长T1和T2,中间环T1和T2加权均呈低信号,外圈呈现长T1、长T2信号改变,另外2部位在T1和T2加权像上均呈低信号,且病灶边界清晰(见图3~图6)。12例中3例肌梗死,4例出现临近关节积液(见图6)。

  3 讨论

  3.1 致病原因及临床表现

  骨梗死主要是骨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具体是何种原因影响到骨的血供,目前尚无定论,据文献报道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可能:①由于外伤等引起机械性血管中断;②由于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的血管壁本身病变;③由于血栓等引起血管内栓塞,血流阻力增加而形成梗死。骨梗死好发于四肢长骨骨端,这可能与这些部位脂肪丰富、血管细小、稀少有关。对于急性骨梗死,临床多表现受累部位疼痛,而慢性骨梗死,往往没有典型临床症状,而以偶然发现为主[2-3]。本组患者病灶大多位于下肢长骨的骨髓腔或(和)骨端,且病变部多有外伤史或骨质退行性改变,这可能是由于急性或慢性损伤,导致了局部血流循环障碍。

  3.2 影像学表现

  尽管骨梗死原因很多,但病理学改变过程大致可分为骨组织缺血后,细胞水肿、液化、坏死,死骨形成,随着时间延长,周边肉芽组织长入,吸收坏死区,形成新的骨组织[3-4]。这些改变是影像学表现的基础,在骨梗死早期,X线和CT检查可表现正常,或骨质密度减低,对于表现轻微者可能检出就困难,MRI对于细胞成分改变敏感,检出率高,主要表现长T1长T2。对于中晚期患者,病变区出现死骨,在病灶周围因肉芽组织长入及新骨形成而硬化性反应带时,骨质密度增高,X线和CT检出时往往在低密度病灶内出现点片状,或不规则环状致密影,尤其对于密度分辨率更高的CT,更容易了解死骨形态及病变范围,可表现为骨松质内出现匐行的、周边为带状硬化缘的骨质吸收区,中间可见死骨或钙化,呈地图状分布的类圆形或斑片状高密度区(见图1、图2)。 MRI成像时多表现长T1长T2异常信号,而新生骨形成时在T1和T2加权像均呈低信号,病灶可单发、多发,形态不规则,往往以梗死灶为中心出现“靶环”样或“地图”样征象,具有特征性改变(见图3~图6)。所以,MRI对于骨梗死检查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高,尤其是中晚期更具有特征性改变,本组有4处骨骼MRI先于X线发现。此外,本组有6例患者在发现骨梗死同时,亦同时发现合并临近关节间隙积液,或骨骼肌出现异常长T1长T2信号,考虑骨梗死后局部静脉回流障碍而使关节腔积液,或骨骼肌缺血梗死可能[4](见图6)。

  3.3 鉴别诊断

  由于骨梗死主要发生于骨髓丰富的长骨骨端,所以主要应与以下几种疾病鉴别[3]:①骨髓炎。急慢性骨髓炎都有比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如急性常有红肿热痛,慢性多表现为累及范围广、病变反复发作等。在MRI上两者具有典型表现,不难鉴别。②恶性骨肿瘤。如骨肉瘤等也好发于骨端或干骺端,在早期与骨梗死鉴别相对困难,当肿瘤进展到中晚期时出现,鉴别不难。③单纯性骨髓水肿。MRI对于早期骨梗死与单纯性骨髓水肿均表现长T1长T2,往往鉴别较难,比如外伤后骨挫伤水肿或是骨梗死鉴别困难,随访可以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王云钊,兰宝森.骨关节影像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61,367.

  [2] 孙西河,王滨,常光辉.骨梗死的临床与MRI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1):72-75.

  [3]程克斌,屈辉.骨梗死的病理和影像学研究进展[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3):319-320.

  [4]张雪哲.骨坏死的影像学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8):883-8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