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重症自发性脑室积血
我院自2001—2007年,共收治脑室积血患者45例。采用双侧脑室额角钻孔置管引流术、尿激酶灌洗、蛛网膜下腔脑脊液置换方法,取得一些临床治疗经验,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26例,女19例。年龄多在50 岁以上。发病至手术时间3~48 h。病人均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瞳孔、脑膜刺激征、生命体征等改变,术前GCS评分6~8分28例,3~5分17例,有高血压病史24例。
1.2 影像学检查 CT示第三、四脑室有少量出血,一侧侧脑室铸型改变,另侧侧脑室呈扩张改变,病例12例;第三、四脑室、双侧脑室均有不同程度铸型改变,病例33例。
1.3 治疗方法 病人均常规给予降颅压、止血、抗炎、对症治疗。同时行双侧侧脑室外额角穿刺、抽吸、引流术,常规消毒、铺巾、取前额发际内2.5 cm,中线旁开2.5 cm为穿刺点,局麻满意后,用锥颅钻钻透颅骨,置带导丝的硅胶脑室外引流管,向双外耳道连线方向垂直进针4~6 cm,即有血性脑脊液流出或用注射器抽出暗红色血性不凝液体拔出导丝,将引流管继续放入约1 cm,固定引流管, 用注射器抽出暗红色血性液体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颜色变淡后,接引流袋。于第2天给予注入尿激酶1~2万单位,每日2 次,均夹闭4 h ,采用双侧脑室外钻孔引流交替注药及夹管。并同时给予腰穿放血性脑脊液,应用生理盐水行脑脊液置换术,术毕时给予注入尿激酶1~2万单位。第三、四脑室血凝块基本化解后,早期行经侧脑室、三脑室、四脑室、腰大池引流管灌洗术,应用0.9%氯化钠钠注射液250 mL+庆大霉素4万单位。每日2 次。根据定期复查头CT和腰大池引流颜色决定是否继续注入尿激酶。
2 结 果
本组病例引流管留置4~10 d,平均7 d。拔管前均行脑室外引流管夹闭48 h,观察病人无颅高压症状,方可拔管。 本组病例死亡8例,其中GCS评分6~8分有2例,GCS评分3~5分有6例。有5例继发交通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GCS评分6~8分占1例,GCS评分3~5分占4例,存活37例。
3 讨 论
重症脑室积血无论原发及继发,病情均较危重,病情变化快,常在短时间内死亡。其恶化主要原因:(1)脑室积血阻塞脑室系统,引起梗阻性脑积水,脑室系统不断产生脑脊液,无法排出,脑室系统急剧扩张,形成高颅压,导致脑疝。(2)位于脑室系统临近重要结构如脑干、下丘脑、颅底动脉环等直接受压和破坏,以及出血本身和其降引解产物有刺激、损害作用,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衰竭[1]。因此,早期、及时行双侧脑室外引流可以降低颅内压,解除梗阻性脑积水,清除脑室积血,解除对深部脑组织压迫作用。尿激酶是一种颅内应用安全、有效促使血凝块溶解的物质。我们采取双侧脑室外引流,单管注入尿激酶后夹闭,防止了单侧脑室外引流注入尿激酶后夹闭,引出颅内压增高,再次继发脑室积血的可能性。为能安全、迅速清除脑室积血,有效解除脑干受压和颅内压增高,而迎得时间,从而显著降低了病死率和伤残率。早期(1)腰穿放血性脑脊液,应用生理盐水行脑脊液置换术,术毕时给予注入尿激酶1~2万单位。(2)行经单侧脑室、三脑室、四脑室、腰大池引流管灌洗术,应用0.9%氯化钠钠注射液250 mL+庆大霉素4万单位,每日2次。可进一步加快脑室积血排出,减轻血块吸收引起的高热反应以及血肿的局部刺激和压迫作用。
总之,双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灌洗+蛛网膜下腔脑脊液置换方法,原理明确,操作简单,是治疗重症脑室积血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建荣,黄纯真.脑室积血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的诊治体会,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J].2007,12(7):43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