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 月经期
盆腔炎(Pelvic in fsammaforg aisease,PID)是生育年龄妇女最常见的疾病,慢性PID是急性感染未得到及时彻底治疗迁延所致,目前仍因疼痛、出血、异位妊娠等严重危害妇女身心健康,我们采用月经期治疗,观察效果较好,现将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门诊及住院病人共298 例,随机分为2 组,均为已婚妇女,年龄在22~54岁之间,孕产次不等,大多数有妊娠、分娩、流产、上取环等宫腔操作史,少数有再婚及不洁性生活史。
1.2 诊断标准及疗效判定
诊断以主诉下腹隐痛及腰骶部疼痛,结合妇科检查,宫颈举痛、宫体压痛、附件包块,附件增厚及压痛等为诊断标准。
疗效判定方法:采用zhompson等(1980)用评分法判定盆腔内感染程度的方法。 其中八项指标:①下腹痛及压痛;②宫颈举痛;③宫体压痛;④左侧附件压痛;⑤右侧附件压痛;⑥左侧附件增厚;⑦右侧附件增厚;⑧一侧或双侧附件包块,全部评分由零分(正常),到24分(最重)每项评分: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治疗开始前的评分与治疗后的评分对比,以此来判定疗效。
1.3 治疗方法
为观察疗效,采用两组用相同方法不同时间进行治疗。第一组采用月经期治疗,第2组采用非月经期治疗,具体方法是:第1组146例,患者来月经第1天开始静脉滴注甲硝唑500 mL,庆大霉素24万单位、地塞米松5 mg, 加入5%葡萄糖250 mL溶液中,连续5 d为1疗程,为防止有衣原体感染,口服红霉素0.5 g,每日4 次,服5 d,如系淋球菌感染,将庆大霉素改为青霉素640万单位静脉点滴。
第2组152 例,采用非月经期治疗,用药方法同第1组。
2 治疗结果及疗效判定
第1组146 例,治疗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132例,好转14例,治愈率90.04%。146 例中附件炎性包块8 例,治疗后包块消失6 例,另2 例明显缩小,不孕症6 例,有2 例妊娠足月分娩,1 例流产,3 例未孕,其中最长4个疗程,最短1个疗程,平均为3个疗程。
第2组152 例,治愈94 例,好转50 例,治愈率61.8%。152例中炎性包块6 例,明显缩小3例,消失3 例,不孕症8 例,妊娠足月分娩1 例,流产1 例,异位妊娠2 例。第2组治愈率61.8%,其中最长6疗程,最短1疗程,平均为4个疗程,2组比较,无论是治愈率还是治疗时间1组均优于2组。2组治疗效果见表1。
表1 2组治疗效果比较分组n治疗前治疗后1~10~19~0分1~10~19~1组14637832613212202组152825218944981χ232.03025.479P<0.01<0.01
3 讨 论
慢性PID为女性上生殖道及周围组织的炎症。其感染的诱因是多种因素所致,病情较顽固,易复发,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有急性发作。主要致病菌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厌氧菌及沙眼衣原体等。
慢性PID的治疗方法很多,经临床146 例治疗观察,发现月经期治疗优于其它时间治疗,许多盆腔炎、阴道炎患者治愈后易在月经后复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月经期盆腔充血,宫腔及阴道内有血,血是细菌的最好培养基,月经出血所致宫内及阴道内pH值的改变;使细菌在人体月经期成为繁殖活跃期。月经后使炎症复发或加重,依据这一特点,我们采用月经期治疗,其优点如下:①月经期子宫腔及阴道内pH值改变,及出血易使细菌繁殖活跃,月经期用大量抗生素,将细菌消灭于繁殖前或繁殖期;②月经期盆腔充血,盆腔内毛细血管充盈扩张,此期用药,易于药物渗透,使抗生素能有效地发挥其药效;③月经期子宫内膜剥脱,并形成新的内膜,经期用药可使原感染的内膜脱掉,在大量抗生素作用下形成新的无感染内膜;④有利于不孕症的治疗,月经期治疗,月经后妊娠,不影响胎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