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脑血管病 后症状性癫痫
脑血管疾病是症状性癫痫发作的常见原因,随着脑血管疾病患者存活期延长,症状性癫痫的患病率也逐渐增加[1]。为探讨脑血管疾病症状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作者对我院2002—2007年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624 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出现症状性癫痫54 例(8.7%),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2—2007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血管疾病患者624 例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2)既往无癫痫发作史。(3)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4)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癫痫的患者。出现症状性癫痫54 例 (8.7%),其中男32 例,女22 例。年龄18~80岁,平均56 岁。
1.2 治疗方法
(1)迅速控制癫痫发作。首选地西泮10~20 mg静脉注射。癫痫发作控制后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0.2 g,每8小时1次,维持48 h。癫痫频繁发作或持续状态者给予60~100 mg 地西泮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中静脉滴注,维持12 h,再给予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0.2 g,每8小时1次,维持48 h后根据癫痫发作类型选用口服药物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或托吡酯治疗。(2)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降颅压,控制血压、血糖,改善脑血循环和供氧,维持水电平衡和营养,防治并发症。
1.3 研究方法
对入组病例的发病时间、发作类型、原发病情况、癫痫发作与脑血管疾病部位的关系、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 果
2.1 发病时间
脑血管疾病后2 w内癫痫发作22例,6~12 个月内发作20 例,1 年以上发作12 例。
2.2 发作类型
单纯部分发作25 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6 例,由单纯部分发作转为强直阵挛发作10 例,癫痫持续状态3 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7 例,其中脑出血4 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 例,大面积脑梗死2 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7 例患者均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
2.3 原发病情况
脑出血203 例,出现癫痫23 例;脑梗死356 例,出现癫痫28 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5 例,出现癫痫3 例。
2.4 癫痫发作与脑血管病部位的关系
皮层病变35 例,占癫痫病例总数的64.8%,皮层下病变14 例,两者并存5 例。
2.5 临床疗效
22 例早发性癫痫(发病在2 w内的)经治疗,停药观察2~4 w无1 例复发,随访1 年均无复发。32 例迟发性癫痫(发病在2 w后的)48 h内有5 例复发,重复治疗并口服药物治疗1~2 年后,逐渐停药,有3 例停药后再次发作。重新按上述方案治疗。能控制症状,需终身服药。2 例癫痫持续状态用药无效死亡。治愈52 例(96.3%),死亡2例(3.7%)。
3 讨 论
症状性癫痫是脑血管疾病常见并发症之一。本组发病率为8.7%,其中大脑皮层病变者为35 例,占64.8%,说明脑血管疾病病灶累及皮层是引发症状性癫痫的重要因素[3]。其发病机制复杂[4],早发性癫痫(发病2 w内的)是脑组织形态或结构异常,形成癫痫病理灶,直接或间接导致癫痫发作[4]292-314。迟发性癫痫(发病2 w后的)是癫痫病理灶挤压、局部缺血等导致局部皮质神经元减少和胶质增生,形成致痫灶导致癫痫发作[4]292-314。癫痫发作时可使大脑耗氧和耗糖量急剧增加,若不及时治疗可因高热、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或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导致永久性脑损害,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4]292-314。
因此,对于脑血管疾病症状性癫痫的治疗一方面应在明确病因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另一方面应迅速控制癫痫发作,以减轻神经功能损害,降低死亡率[5]。
作者临床上用地西泮静脉注射迅速控制癫痫发作,继之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既能维持药效又对脑组织有保护作用。对于早发性癫痫22 例全部治愈,且停药观察2~ 4 w无复发,随访1 年 均无复发,说明在脑血管疾病早期积极治疗原发病,能控制癫痫病理灶形成,控制癫痫发作,不需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对于32 例迟发性癫痫在迅速控制癫痫发作并积极治疗原发病基础上仍有复发,说明致痫灶形成后经常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区,引起神经元异常放电,需长期规则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防止癫痫复发。对于抗癫痫口服药物的选择应根据癫痫发作类型选择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并尽可能单药治疗,严密观察不良反应[4]。
参考文献
[1] 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4.
[2] 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徐平.老年癫痫22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1998,6(2):112.
[4] 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92-314.
[5] 李春鹏.脑血管病继发癫痫39例临床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