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结核性腹膜炎的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10 例结核性腹膜炎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 10 例中,9 例17~45 岁。均有典型的结核中毒症状。CT主要表现有:腹水7 例;腹膜、大网膜、肠系增厚6 例;淋巴结增大3 例,部分同时伴有以上征象。全部患者在积极抗结核治疗,伴明显腹水早期腹穿抽液、激素治疗,平均随访2 年,症状消失。结论 结合临床及CT表现,多数病例可作出正确诊断,早期合理治疗预后良好。
【关键词】 结核;腹膜炎;诊断;早期治疗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由于其临床及影像征象特异性不大,诊治相对困难,本文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10例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结核性腹膜炎的影像及临床资料,以期提高对本症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 例,女7 例,年龄17~67 岁间,其中小于45 岁9 例(90%)。从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为7天~4个月不等,平均53 d。均有发热(低热为主)、盗汗、乏力等结核病中毒症状,部症状主要为腹胀和腹痛(10例),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钝痛,腹胀感明显,多位于脐周、下腹、有时在全腹部。有肺部结核病灶及腰椎结核各2 例。呈轻度贫血2 例,消瘦2 例。血沉升高8 例。5 例腹水抽吸均称渗出液,腹水培养均阴性。
1.2 CT表现
全部病例均行CT检查,主要CT表现:腹水7 例,表现为肝周、双侧结肠旁沟、双侧结肠下间隙及盆腔等区域的液性密度影,腹水CT值在8~43 HU;壁腹膜增厚及大网膜、肠系膜增厚粘连6 例,表现为前腹部、胁腹部、结肠旁沟区域及盆腔区域单处或两处以上区域的腹膜增厚,呈均匀光滑增厚3 例,不规则或结节样增厚1 例, 网膜及肠系膜絮状、结节样或饼状增厚、粘连2 例;淋巴结肿大3 例:主要位于小肠系膜及腹膜后中线大血管区域。腹部CT同时可见伴发的腰椎结核及腰大肌脓肿2 例。
1.3 治疗方法
对8 例初治病人的化疗方案为2SRHZ/4RHE,疗程为1 年半,链霉素过敏者可改用丁胺卡那霉素注射或乙胺丁醇口服,对2 例复治病例加用氧氟沙星等药物。5 例大量腹水行穿刺抽液,抽液次数2~7 次不等,每人平均4.2 次。腹腔内注入链霉素、醋酸可的松10 mg等药物。
2 结 果
经过以上综合治疗,随访1.5~3 年,平均2 年,结核中毒症状消失,除1例有慢性粘连性肠梗阻症状外余无特殊症状。CT复查发现腹腔淋巴结钙化3 例。
3 讨 论
结核性腹膜炎绝大多数继发于其它器官的结核病变可由腹腔内结核直接蔓延或血行播散而来,也可由于盆腔结核逆行感染所致。本组以青壮年为多,伴发肺部结核病灶及腰椎结核与文献报道一致。
本症典型的CT表现:腹水征;光滑,均匀增厚腹膜并强化;大网膜污迹样增厚;肠系膜“放射状”排列;肿大的腹腔淋巴结呈明显,均匀强化及环状强化等。有粘连时腹膜及网膜增厚可呈不规则样。本组临床及CT已除外需要外科处理的急腹症,对CT不能确诊者,在排除恶性肿瘤引起的以上征象后,本组诊断性治疗2~6月后症状明显好转、CT征象也部分消失提示诊断性治疗的重要性。
本症的治疗原则是应早期应用抗结核治疗,积极抽腹腔积液,适当使用激素。其目的尽量减少腹膜粘连和腹膜增厚,防止其他脏器的粘连,
本组治疗方案2S(E)RHZ/4RHE,总疗程1 年半。中等量积液以上的病人采用腹腔穿刺抽液治疗,每次抽液量一般不超过1 000 mL,也可根据病人的耐受情况抽液量增减,但注意速度要缓慢,每周抽1~2 次,腹腔内注入链霉素、醋酸可的松10 mg等药物,以对抗变态反应,减轻中毒症状,减少炎症反应,促进渗出液吸收,减少腹膜粘连和肥厚。
总之,结合临床及CT表现,多数病例可作出正确诊断,早期合理治疗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 李莲花,吴红梅.11 6例结核性腹膜炎治疗结果分析.医学信息,2009,1(10):107-108.
李淑德,许国铭.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和治疗.胃肠病学,2005,10(3):191-192.
王伟忠,王康,赵泽华,等.结核性腹膜炎CT特征探讨.上海医学影像,2009,18(3):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