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检测对室性早搏评估条件的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8844 日期:2025-10-23 来源:论文网

       作者:陈淑萍,梁惠琴,丁瑞华

【摘要】 :为探讨24h动态心电图(24hDCG)评估病理性室性早搏的条件,采用美国世纪3000 DCG仪,随机选100例静息常规心电图诊断为室性早搏的患者进行24hDCG监测,连续记录和回放分析24h的心电变化。结果,心脏病组与非心脏病组两者之间,在室早的频度及重度、伴发的其它心律失常以及基础心率的昼夜变化,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1),频率昼夜变化在高峰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性早搏次数不能作为判别室性早搏是否属功能性的主要条件。病理性室性早搏的诊断条件可能有:(1)Lown室性早搏分级2级以上;(2)伴发室上性早搏频度≥100次/24h,复杂室上性心律失常(指成对房早、阵发性室上速、房颤或房扑)传导阻滞及ST-T异常改变;(3)室性早搏发生率在活动中最低;(4)昼夜心率差小。上述条件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心脏病;室性早搏

室性早搏常见于心脏病患者,也见于健康人。对于心脏病者,频发室性早搏是猝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须加以控制,而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则无需治疗,故临床上判别室性早搏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随机选100例静息常规心电图诊断为室性早搏的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24hDCG)监测,以评估DCG病理性室性早搏的诊断条件。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随机选择100例静息常规心电图诊断为室性早搏(室早)的患者,进行24hDCG监测。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6~83岁(平均42岁)。根据临床症状、体检和实验室及X线胸片或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心脏病组和非心脏病两组,心脏病组76例,其中冠心病25例,其他心脏病(高心病、风心病、心肌炎、心肌病、先心病)51例。非心脏病组24例。所有病人在检查前未接受洋地黄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也无电解质紊乱。

  1.2 方法

  采用美国世纪3000 DCG仪,连续记录和回放分析24h的心电变化,病人详细记录活动日记和睡眠情况。严重程度根据Lown分级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室性早搏发生频度及严重程度

  76例心脏病组患者,频度在14~36776次/24h,有6例<100次/24h,6例中Lown室早分级3级以上2例,伴有复杂室上性心律失常1例,缺血型ST-T改变2例。本组Lown分级2级以上者共69例(2级25例,3级20例,4级21例,5级3例)。24例非心脏病组患者,频度在26~1298次/24h,有15例(占该组62.5%)在100~1298次/24h,无1例为Lown分级2级以上的。按Lown分级程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289,P<0.001)。

  2.2 伴发其它心电图异常

  心脏病组76例中伴发其它心电图异常共48例,包括:(1)房早42例,频度4~4014次/24h,其中≥100次/24h有9例;(2)复杂室上性心律失常20例;(3)传导阻滞5例;(4)ST-T异常改变10例。非心脏病组伴发房早4例,频度为5~19次/24h,且无复杂性室上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及ST-T异常改变,与心脏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95,P<0.001)。

  2.3 频度昼夜变化

  2.3.1 低峰时的昼夜变化

  心脏病组室早最少(每小时数)的时间在睡眠中有45例,活动中有31例(占该组的40.8%)。非心脏病组室早最少时间在睡眠中有23例,在活动中有1例(占该组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43,P<0.001)。

  2.3.2 高峰时的昼夜变化

  心脏病组室早最多(每小时数)时间在活动和睡眠中分别为61例和15例。非心脏病组在活动和睡眠中分别为18例和6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5,P>0.05)。

  2.4 基础心率的昼夜变化

  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昼夜心率变化情况(略)

  心脏病组活动时平均心率与睡眠时之差为5~21次/min,非心脏病组为10~28次/min,两组昼夜间心率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85,P<0.001)。

  3 讨论

  正常人动态心电图出现室性早搏一般不超过100次/24h,病理性室性早搏 QRS振幅<1.0mV,时间>0.14s,多有明显切迹顿挫,T波对称而高尖。本文结果显示:心脏病组中有6例(8.9%)少于100次 / 24h,而非心脏病组中有15例(62.5%)在100~1298次 / 24h,因此频数不能作为判别是否属功能性的主要条件,只有一定的参考价值。Lown分级有助于区分功能性或病理性,2级以上均可提示为病理性[1-2]。

  心脏病组76例中伴发其它心电图异常共48例,非心脏病组伴发房早9例,频度为5~19次/24h,且无复杂性室上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及ST-T异常改变。有人研究表明:室性早搏伴有心肌缺血、肥厚、束支传导阻滞等心电图改变,则以病理性的可能性大[3]。

  非心脏病组在睡眠中发生少,因为频度的昼夜变化,除受植物神经张力影响外,与心脏负荷的变化、心脏病变及受损程度有关。正常人24h心率曲线呈两头高、中间低的凹形,特别是伴有心功能不全者,睡眠中持续心率增快,致使24h心率较为平坦,这与心功能减退的机制有关。
  
  通过DCG诊断属病理性还是生理性的,不能单纯依据普通心电图的诊断标准,还要参考是否伴有其他器质性心脏病的心电图表现,并紧密结合临床才能做出较为可靠的诊断以供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1]卢喜烈.现代动态心电图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232-235.

  [2]支龙,陈建新,李三波.心电图诊断标准手册[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1-73.

  [3]蔡挺,胡爱芬.病理性室性早搏的动态心电图诊断指标的多元分析[J].宁波医学,1994,(6):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