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家族性房室传导阻滞
原发性心脏传导系统疾病并不少见,但家族性心脏传导系统疾病,特别是房室束支的病变极罕见[1]。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45岁。主因反复发作性黑蒙4月于2007年11月28日入院。既往体健,无长期服药史及不良嗜好。患者于2007年8月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胸闷、憋气、乏力伴黑蒙,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可好转。在外院就诊时心电图示窦性心律,I度房室传导阻滞(P-R 0.37~0.44 s),心率50~90次/min,监护期间心率下降至50次/min可出现上述症状。诊断为心律失常,I度房室传导阻滞。予阿托品0.3mg,每日3次,心宝2粒,每日3次治疗,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坚持服用心宝,症状时有出现,并出现气短、心前区不适等表现,行心肌SPECT示左室前壁、前间壁心肌可逆性缺血。2007年8月23日行CAG术示冠状动脉正常。心电图示I度房室传导阻滞,左前分支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于2007年11月27日情绪激动后心悸、憋气、胸痛伴黑蒙再次入院。心电图提示III度房室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示左房略大,余无异常。诊断为“心律失常,三束支阻滞(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PR间期延长),阿斯综合征,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经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病情好转出院。
家族史:患者母亲、弟弟均患“心率缓慢”型心律失常。其母40岁左右发病,心律失常由I度房室传导阻滞逐渐发展至三束支阻滞,接受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弟弟35岁发病,心率进行性下降,逐渐发展至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具体病情不详,最终接受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
2 讨论
本病例家系中的2例为三束支阻滞,1例为完全性房室阻滞,均安装埋藏式起搏器,故考虑家族性心脏传导阻滞。
目前认为,家族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遗传基因分两类,一类为先天型,另一类为成年起病型,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本病例家系发病者均于35岁以后起病,符合成年起病型。一般认为家族性房室传导阻滞,阻滞多发生于房室结水平,心率常于40~60次/min;QRS波形态时间正常,多能对自主神经影响作出反应,预后较好。对此类患者,如病人心率维持于50次/min以下,特别是45次/min以下,且发生一过性黑蒙、晕厥、心悸、运动耐受量下降、心脏有扩大者,应尽早安装永久起搏器,以防心功能逐渐恶化。曾有报道[2]家族心脏传导阻滞患者均给予超声心动图追踪观察,开始均正常,以后先出现右房扩大,依次为左室扩大、左房扩大,最终发展为四心腔均扩大,而心肌肥厚发生较晚,且不太显著,以此可和家族性心肌病相鉴别。
参考文献
[1]黄峻.心脏传导系统疾病[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215-224
[2]闫露,杨海燕.家族性房室传导阻滞一家系的随访报告[J]. 实用新电学杂志,2001,10:430-431.
[3]陈灏珠.心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23.
[4]董承琅,陶寿琪,陈灏珠.实用心脏病学[M].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