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层螺旋CT表现,分析斑块性质及类型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为脑梗死防治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方法 对55例临床上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MDCT)血管成像,获取相关的数据,利用工作站后处理技术对颈动脉形态改变及粥样斑块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斑块在急性脑梗死和陈旧脑梗死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斑块和混合性斑块与急性脑梗死有明显相关,急性脑梗死中不稳定斑块发生率高于稳定性斑块。结论 MDCT能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准确定性及分类评价,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影像学依据。
【关键词】 脑梗死;多层螺旋CT;斑块
Relative Analysis Between Atherosclerosis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n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ingxia Med.Coll.,Yinchuan 750004)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multidetector CT (MDCT)angiography appearances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plaques ,and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55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studied by using 16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carotid angiography. Shapes of carotid and characters of athero sclerotic plaques were post processed and analyzed on workstation. 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laque were found between new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paleo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P<0.05). There was a positive significant relation between soft plaques and mixde plaques with the risk of new cerebral infarction. Instability plaques were more than stability plaques in new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Conclusion MDCT can correctly evaluate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plaques and provide useful imaging evidences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multidetector CT;plaque
缺血性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破溃引起颈动脉及其分支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 颈动脉MD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内部构成成分及其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旨在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早期发现及风险评价提供准确的影像检查方法,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影像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进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且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颈动脉源性脑梗死的患者55例。其中男35例,女20例,年龄48~80岁,平均(64.11±8.29)岁。根据临床及影像诊断结果将脑梗死分为急性脑梗死组(29例,病程小于2周)与陈旧脑梗死组(26例,病程大于2周)。
1.2 仪器和方法
使用GE公司的16排螺旋CT机(LightSpeed 16 System)进行扫描,范围由主动脉弓至颅底动脉环,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扫描延迟时间采用颈动脉造影剂示踪技术;扫描采用速度优先(US)模式;扫描层厚5mm,Pitch值:1.375∶1。对比剂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含碘320~370mg/mL,剂量100 mL;注射速度4.0mL/s。
1.3 图像后处理方法
将原始数据重组为层厚1.25mm、层距1.25mm后利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组(multi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等方法重建,多方位显示颈动脉整体形态,并对阳性兴趣区进行薄层靶放大处理以观察斑块的内部结构。
1.4 评价标准
1.4.1 斑块性质
参照schroedert[1]等的螺旋CT分级将各类型斑块结果分为:软斑块,CT值为(14±26)HU(-42~+47HU);纤维斑块,CT值为(91±21)HU(61~112HU);钙化斑块,CT值为(419±194)HU(126~736HU);混合性斑块为含有以上不同CT值的斑块。
1.4.2 斑块类型
在薄层靶放大血管横截面图像上根据斑块的形态及密度改变分为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5软件分析处理,并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梗死病人斑块检出情况
在55例脑梗死病人中,共检出斑块数206个。其中软斑块58个、纤维斑块34个、混合性斑块51个、钙化斑块63个。颈动脉血管成像CT表现为:钙化斑块显示斑块内大部份钙化(图1)。软斑块及混合性斑块内均见有脂肪密度改变(图2、3)。颈动脉血管成像可显示不同程度管腔形态改变(图4~6,见封4)。
2.2 脑梗死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关系 (表1)表1 急性脑梗死组与陈旧脑梗死组不同性质斑块比较(略)
本组病例中,急性脑梗死组中软斑块及混合性斑块的个数明显大于陈旧脑梗死组患者,陈旧性脑梗死组钙化斑块和纤维斑块的个数明显大于急性脑梗死组。经统计学分析,急性脑梗死组与陈旧脑梗死组不同性质斑块数χ2=62.11,P<0.05。
2.3 脑梗死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表2)表2 急性脑梗死组与陈旧脑梗死组不同类型斑块比较 (略)
急性梗死组29例中检出不稳定性斑块者25例,占86.2%,陈旧脑梗死组26例中不稳定性斑块检出9例,占3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6,P<0.05)。
3 讨论
以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方法主要采取DSA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前者虽被认为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金标准”,但它属于有创性检查,有一定的并发症,并且只能观察血管管腔的情况,不能显示管壁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情况,无法对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进行准确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提供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管腔狭窄程度、斑块体积和斑块内部回声特点等信息。但对血管的全程及走行迂曲的动脉显示不佳,其准确性明显依赖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而多层螺旋CT检查不仅可显示血管全貌,还能对动脉管腔的形态学异常及狭窄程度进行准确判断,通过CT检查可识别粥样硬化斑块的组织成分,充分显示粥样斑块的形态,以便对斑块性质及类型做出准确评价。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后处理方法常用MPR、MIP、VRT、SSD等。据本组研究发现MPR 、MIP 、VR 三者结合,能清楚显示血管的三维空间结构,显示颈动脉的走行。可从不同角度观察血管的管腔形态,对血管狭窄的位置、程度和长度进行评价。原始横轴位图像结合局部轴位靶放大重建图像对斑块的内部结构及斑块的形态显示最佳,更利于对斑块的定性分析和分类。
研究表明,脑梗死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3-4]。近年来,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深入研究,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份及其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的危险性直接相关[5]。颈动脉CT血管成像可根据斑块内组织密度不同将其分为[6]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性斑块,并根据斑块的形态特征分为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两种类型。
不稳定性斑块主要为软斑块、混合性斑块。此类斑块内部多含有脂质成分,CT上表现为低密度,局部或大部CT值(14±26)HU,斑块由于脂质成分较多而胶原成分较少、斑块易发生表面溃疡形成、破裂、斑块内出血,在CT图像上表现为斑块内密度不均,可见散在的高密度影,低密度影靠近管腔侧,斑块表面不光整,其表面与管腔内造影剂之间界限不清,形成小火山口样溃疡,这些征象提示斑块不稳定。
本组研究中,急性脑梗死组软斑块54个,混合斑块41个,表明软斑块与混合性斑块在急性脑梗死组中占优势;说明软斑块及混合性斑块与急性脑梗死的危险性明显相关,与文献报道一致[7]。其主要原因是软斑块及混合性斑块以脂肪成份为主,内部平滑肌细胞含量少,在长期血流冲击力的作用下容易形成溃疡,溃疡表面血栓形成阻塞血管导致脑梗死[8]。
稳定性斑块主要包括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其内部脂质成份少,主要为纤维成份,可含有钙化,斑块由于脂质成份少、纤维环完整、不偏心、已钙化、无溃疡形成,CT表现为密度相对较高,CT值为91~419HU。内部密度不均匀,近管腔区斑块表面光滑,这些征象提示斑块稳定。
本组研究中陈旧脑梗死组纤维斑块24个,钙化斑块39个,表明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在陈旧脑梗死组中占优势;说明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与陈旧脑梗死明显相关。主要因为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以纤维增生和钙盐沉积为主,纤维帽完整斑块不易破裂,因此不易造成因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而引起的急性新鲜梗塞。其梗死原因是斑块本身造成管腔狭窄导致远端低灌注,形成低灌注性脑梗死[9]。
以往MSCT仅用于检测颈动脉狭窄程度,却很少对斑块密度进行分析。随着多层螺旋CT的发展,血管成像技术的不断完善,可在对血管形态进行评价同时对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其稳定性进行准确判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Schroeder S,Kopp AF,Baumbach A,et al.Noninvasive detection andevaluation of atherosclerotic coronary plaques with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J]. J Am Coll Cardiol,2001,37(5):1430-1435.
[2]Biuth E1.Evalu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rotid plaque[J].Semin Ultrasound R,1997,18(1):57-65.
[3]Schm inke U,M otsch L,H ilker L,et a1. Three dimensional ultrasound observation of carotid artery plaque ulceration[J].Stroke,2000,31(7):1650-1655.
[4]武剑,王拥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7,24(2):62-65.
[5]卫华,王拥军,颜振瀛,等. 脑血管病人颈动脉粥佯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1,4(2):107-109.
[6]王汝良,白彬,朱敏,等.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斑块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8,29(1):53-61.
[7]周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检测[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2,10(2):178-182.
[8]杨卫红,徐永革.颈动脉斑块形态学及危险度[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l998,6(5):3l2.
[9]Sivenius J,Cunhs L,Diener HC,et al.Antipalelet treatment does not reduce the severity of subsequent stroke[J].Neurology,1999,53:825-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