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性质与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9510 日期:2025-10-30 来源:论文网

【摘要】 目的研究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方法 收集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2例,根据颈动脉超声将斑块分为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分析斑块性质与患者合并的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结果 62例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中有斑块者39例,占总数的62.9%,其中不稳定斑块者16例,稳定斑块者23例。在各危险因素中,吸烟、高血压以及高血脂对斑块的形成影响较大,而吸烟与高血糖对不稳定斑块的形成有明显影响。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超声能够检测不稳定斑块,对合理干预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均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中青年人;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

脑卒中是医学领域的首位致残因素,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中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的原因,目前临床广泛接受的观点为颅内动脉栓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直接原因,而并非是颈动脉狭窄或闭塞造成的一过性血流动力学改变,颈动脉斑块纤维帽连续性中断,溃疡形成,斑块表面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是缺血性脑卒中和其他神经缺血症状的主要原因[2]。我们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测,评价颈动脉斑块表面的特征,研究斑块的性质与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各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预测脑卒中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8年7月至2009年11月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5岁以下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2例,其中男44例,女18例,平均年龄41岁。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标准,并经临床、CT或MRI扫描确诊。所有患者于入院当天记录性别、年龄、吸烟史、家族遗传史及血压值,次日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血脂、血糖。

  1.2 颈动脉超声检查

  所有病例于入院1周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使用仪器为西门子-爱心彩超,探头频率为5~10MHz,受检者取仰卧位,分别检测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及颈外动脉(ECA)分支的内-中膜厚度(IMT),管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以及形态、大小、范围。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判断标准:在动脉管腔内,横断面扫描IMT≥1.0mm,颈动脉球部IMT≥1.2mm为增厚标准,将IMT偏心性增厚≥1.5mm并向管腔内突起定义为斑块。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评价标准:斑块呈强回声且表面光滑定义为稳定斑块;斑块呈无回声或低回声暗区,表面不光滑,有火山口样龛影,斑块内有血流信号(提示斑块溃疡或斑块内出血)为不稳定斑块;若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同时存在则归为不稳定斑块[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

  2 结果

  2.1 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超声检出率

  62例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中有斑块者39例,超声图像如图1、2(见封4),占总数的62.9%。其中不稳定斑块者16例(41.0%),稳定斑块者23例(58.9%)。

  2.2 以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有斑块者发生率为因变量,吸烟史、高血压病、高血糖、高血脂以及家族遗传史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入选变量显著性水准为P=0.05),结果显示吸烟史、高血压、高血脂与有斑块者发生有关(见表1)。

  2.3 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各危险因素与斑块性质的关系

  结果显示在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间比较时,吸烟史与高血糖的发生率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1 以斑块发生率作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2 不同斑块性质组间各危险因素发生率的比较[n(%)]注:同一个病人合并多种危险因素时,该病人重复计算;与不稳定斑块组间比较*P&<0.05

  3 讨 论

  近年来,脑卒中患者年轻化的危害已经引起社会和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而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病因就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吸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家族遗传史均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存在因果关系,有研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机理不单是动脉狭窄本身,而是不稳定斑块脱落形成栓子引起血管栓塞所致[4]。

  本文研究显示在62例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超声检出有斑块者发生率占62.9%,此外在我们所筛选的脑卒中危险因素中,吸烟、高血压、高血脂对斑块的形成影响较大,其原因可能是高血压和高血脂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两个基本因素,前者主要是血流动力学因素,是造成颈动脉内膜、中膜平滑肌持续损伤的基本原因[5],后者是斑块形成重要的促进因素,其中低密度脂蛋白(LDL)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主要血脂成分。此外,研究发现吸烟与高血糖对不稳定斑块的形成有较大影响,其发生机理是吸烟通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增厚,并且可增加血液黏稠度以及纤维蛋白原的水平,还可促进血小板聚集,有研究发现戒烟数年后脑卒中的危险性才会下降,因此,中青年人群不良生活行为的改善不容忽视,是预防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之一。另外高血糖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斑块的形成,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双重作用加速大动脉粥样硬化、高胰岛素血症促进粥样斑块形成等[6]。

  总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超声能够检测不稳定斑块,对合理干预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均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Tan NC,Venketasubramanian N,Saw SM,et al. Hyperhomozyst and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among young asian adults[J].Stroke,2002,33(24):1956-1962.

  [2] 张莉峰,刘运海,杨期东,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J]. 卒中与神经疾病,2005,12(3):135-137.

  [3] 毕崇霞,林少华,姜领. 缺血性脑卒中与相对危险预测量表、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研究[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9):27-29.

  [4] Dahl A,Lund C,Russell D,et al. Atherosclerosis and cerebral infarction[J]. Tidsskr Nor Laegeforen,2007,127,892-896.

  [5] 李金贤. 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卒中相关研究进展[J]. 心脏杂志,2007,19(3):354-356.

  [6] 魏岗之. 应重视脑卒中的综合预防[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40(5):257-258.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