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相关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9553 日期:2025-10-30 来源:论文网

      作者:刘建国, 叶宏林, 徐学兵

【摘要】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原因和方式。 方法 对26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原因和方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26例患者中,自杀者精神分裂症占46.2%、抑郁症占26.9%,多系受精神症状支配;假出院者发生死亡率也较高,自杀死亡率高达26.9%。结论 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自杀行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加强检测,及早发现患者的自杀动机,进行危机干预。

【关键词】 精神病;自杀; 护理

自杀是精神病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后果十分严重,现将我科近10年(1998-2008年)来发生自杀行为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加以分析,探讨如何做好护理防范措施,降低自杀风险。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诊断标准[1],筛选出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15~56岁,平均28.01岁。

  1.2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输入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精神科疾病诊断情况

  本组26例自杀患者,以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居多,其中精神分裂症12例(占46.2%),抑郁症7例(26.9%),躁狂症3例(11.5%),分裂样障碍2例(7.7%),抑郁状态1例(7.7%),性转换障碍1例(3.8%)。

  2.2 自杀的动机

  本组26例患者自杀多系受精神症状支配,尤以幻觉、妄想、悲观失望为多见。其中幻觉、妄想支配11例(42.3%),对前途悲观失望9例(34.6%),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不了解而恐惧3例(11.5%),药物反应难受2例(7.7%),烟瘾发作难受要求未得到满足1例(3.8%)。

  2.3 自杀方式及死亡情况 见表1。表1 26例精神病人自杀方式及死亡情况

  本组自杀死亡7例中5例(19.2%)在假出院期间和逃跑离院后死亡。患者自杀方式详见表1。采用从树上跳下、撞汽车、用口罩窒息、刀割生殖器和用牙膏皮割血管方式自杀各1例,自杀均未成功。

  3 讨论

  在26例自杀患者中,7例成功,有5例在离开医院后,利用假出院的机会死于社区及家中。患者以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多见,与院外精神病患者自杀发生病种一致[2]。近20年来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自杀行为有强烈的神经生物学因素[3],但也不可忽视诱发自杀的相关因素。根据以上情况提出以下防护措施。

  3.1 了解病情,作好心理护理

  精神病人可以受多种精神症状的支配而发生多种意外事故,自杀是其中最严重、也很常见的事故之一。这不仅对病人本身有严重危害性,也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我们一定要深入了解病情,注意自杀的迹象,帮助患者认识疾病,同时采用有效治疗措施,消除症状,减轻病人的痛苦。多与病人进行交谈,帮助病人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的精神振作起来,克服消极情绪,加强病人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尽可能取得更多社会支持,使家庭和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保护病人的生命。有的病人对药物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缺乏认识,产生恐惧心理,要给病人讲解精神病药物和无抽搐电休克的作用和副作用,请接受过治疗并且症状有所改善或消失的病人现身说明,以解除病人的顾虑和恐惧不安的心理,从而取得病人的合作,避免自杀的发生。X

【摘要】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原因和方式。 方法 对26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原因和方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26例患者中,自杀者精神分裂症占46.2%、抑郁症占26.9%,多系受精神症状支配;假出院者发生死亡率也较高,自杀死亡率高达26.9%。结论 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自杀行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加强检测,及早发现患者的自杀动机,进行危机干预。

【关键词】 精神病;自杀; 护理

自杀是精神病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后果十分严重,现将我科近10年(1998-2008年)来发生自杀行为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加以分析,探讨如何做好护理防范措施,降低自杀风险。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诊断标准[1],筛选出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15~56岁,平均28.01岁。

  1.2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输入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精神科疾病诊断情况

  本组26例自杀患者,以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居多,其中精神分裂症12例(占46.2%),抑郁症7例(26.9%),躁狂症3例(11.5%),分裂样障碍2例(7.7%),抑郁状态1例(7.7%),性转换障碍1例(3.8%)。

  2.2 自杀的动机

  本组26例患者自杀多系受精神症状支配,尤以幻觉、妄想、悲观失望为多见。其中幻觉、妄想支配11例(42.3%),对前途悲观失望9例(34.6%),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不了解而恐惧3例(11.5%),药物反应难受2例(7.7%),烟瘾发作难受要求未得到满足1例(3.8%)。

  2.3 自杀方式及死亡情况 见表1。表1 26例精神病人自杀方式及死亡情况

  本组自杀死亡7例中5例(19.2%)在假出院期间和逃跑离院后死亡。患者自杀方式详见表1。采用从树上跳下、撞汽车、用口罩窒息、刀割生殖器和用牙膏皮割血管方式自杀各1例,自杀均未成功。

  3 讨论

  在26例自杀患者中,7例成功,有5例在离开医院后,利用假出院的机会死于社区及家中。患者以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多见,与院外精神病患者自杀发生病种一致[2]。近20年来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自杀行为有强烈的神经生物学因素[3],但也不可忽视诱发自杀的相关因素。根据以上情况提出以下防护措施。

  3.1 了解病情,作好心理护理

  精神病人可以受多种精神症状的支配而发生多种意外事故,自杀是其中最严重、也很常见的事故之一。这不仅对病人本身有严重危害性,也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我们一定要深入了解病情,注意自杀的迹象,帮助患者认识疾病,同时采用有效治疗措施,消除症状,减轻病人的痛苦。多与病人进行交谈,帮助病人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的精神振作起来,克服消极情绪,加强病人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尽可能取得更多社会支持,使家庭和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保护病人的生命。有的病人对药物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缺乏认识,产生恐惧心理,要给病人讲解精神病药物和无抽搐电休克的作用和副作用,请接受过治疗并且症状有所改善或消失的病人现身说明,以解除病人的顾虑和恐惧不安的心理,从而取得病人的合作,避免自杀的发生。

  3.2 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严格执行病房巡回制度,专人负责巡视,时间一般为15~30min或不定时,夜班护士除巡视外,还要利用自己的视觉,夜深人静时对任何细小的响动都要提高警惕,对有自杀观念或企图的病人要重点交接班,让病人在我们的视线内活动,严禁外出和严防逃跑,特别严重的患者要专人看护,严格保管好危险物品和剧毒药品,同时进行安全检查。

  3.3 加强会客时管理,搞好护患关系

  会客时护士应做好会客制度的宣传,严禁家属从外界带入刀、绳、剪、火柴等危险物品给病人,请其在会客时深入了解病人的言语和情绪,对住院以后治疗的态度和反应,加强家属和护士之间的联系,及时发现病人有无自杀念头的流露等。

  3.4 假出院后应激措施预防

  精神病人在住院后期要假出院,籍以了解病人回家后的社会适应情况,可以观察病人是否真正好转,有的病人不安心住院可隐瞒症状,不愿暴露自己的思想或假装痊愈。假出院时,一定要向家属交代药物要妥善保管,定时给病人服药,要留人员陪伴病人,观察病人有无情绪变化和异常言行,有无悲观消极思想等,如有失眠和病情波动等,要立即送回医院。若病人吞服大量药物,要即送最近的医院进行抢救,直至生命体征平稳。另外还应向家属和单位宣传精神病知识和简单的应急措施,让他们认识那些属病态,那些属正常的情绪反应和药物反应,使家属和同事能正确认识疾病,认识病人,关心、同情、理解病人、主动与医护人员配合,以防假出院期间发生意外。

  自杀是一个社会现象,又是一个医学问题,是人类的悲剧。全球每年自杀死亡人数约200万左右,精神病自杀者占30%~40%,各类精神疾病总的自杀率为51/10万,较一般人口高6倍[4]。所以我们应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予以护理干预,预防自杀,降低自杀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1-168.

  [2] 韩桂林,张坚学.34例院外精神病人自杀状况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11:123.

  [3] 郭田生,阎翰.自杀行为的研究进展及医学干预[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26:213.

  [4] 沈渔邨.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06-609.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