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情感教学 提高思想品德课德育实效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5439 日期:2024-01-27 来源:论文网
摘要: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在推动品德认知向品德行为转化的过程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对学生道德品德的培养及健康人格起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情感德育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德育实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情感因素,达到以情育德,使道德在美好的情感中得到内化,引导学生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以爱育情 以境育情 以行育情 道德情感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与其他学科相比,它直接指向了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只有思想品德课才能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我们国家从小学到大学,开设了不少相关的课程,不可谓不重视。然而在校园里学生抽烟、随手乱丢垃圾、破环公物的的现象屡屡可见,同学之间为一点小矛盾打架斗殴,在语言上出口成“脏”,甚至在网上贴吧辱骂老师同学的现象也见怪不怪,与父母恶语相向……我们的父母、老师在抱怨现在孩子怎么这么难教。基本的道德规范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不是专门上过、背过、考过了吗?可学生的道德水准怎不见提高呢?根源何在?有社会和家庭因素,但我们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的乏力是其中原由之一,这也正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的尴尬。如何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达到更高的德育实效性呢?我们知道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就是一个知、情、意、行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内在矛盾运动过程。其中情是知、意的催化剂,是行的推力,在这四因素中,情感及其体验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形象地将情感喻为道德的“血肉心脏”。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在推动品德认知向品德行为转化的过程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对学生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及健康人格起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可见情感德育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德育实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就如何构建情感教学,达到以情育德,使道德在美好的情感中得到内化,使我们的思品课堂更富于生命力与实效性作一个探讨。
  一、以爱育情,唤醒道德情感
  温家宝总理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人际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有情感的生命个体——教师和学生,不管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活动都是他们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而情感是生命的社会性意义所在。德育教育的苍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师只重道德知识的灌输与说教,缺乏师生情感的和谐沟通。北师大教授肖川先生说:“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有了教师对学生的爱才会有学生对老师的情。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做平等的对话者,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在愉悦中学习知识,启迪思维,主动接受道德教育。
  其次要对学生无微不至地关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老师要多与学生交往、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比如学生生病时,关心体贴他,有困难时帮助他。尽可能多与学生谈心,谈心时要信任学生,尽可能淡化说教者的身份,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在课堂中要以生为本,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眼观八方,关注学生听课过程中情绪和情感的变化,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对学生多一些和风细雨的关爱与呵护,老师的点评中多一些爱的交流与鼓励,对课堂的意外事件多一份善意与宽容,对后进生更多一份耐心与关爱。老师的感情投入得到的必然是学生真情的回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接受老师的教育,首先要看老师是否有真情实感,而不是听他讲道理,如果学生体验到老师可亲可敬,老师讲的道理就具有吸引力,也就是“亲其师信其道”。
  真诚的爱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只有我们老师付出无私的爱,才能唤起学生对我们的真情,有了彼此间良好的情感,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引起情感的共鸣,才能唤醒学生的道德情感,学生才可能听得进并接受我们发出的道德教育信息。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二、以境育情,激活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品德教育必须渗透于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情景之中。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创设合适的情景,渲染相应的气氛,让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心弦受到拨动,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达到感人、育德的目的。情景的创设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情景创设要科学。教师要在课前认真分析教情与学情,找到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选取那些最易引起认知兴趣,易于调动学生情感,能发人深省的内容设置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触“境”生情。比如上《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节课时,向同学们讲述徐秀娟与白天鹅的故事并播放Flash《一个真实的故事》。当歌声响起,课堂格外安静,音乐的渲染,使整个氛围令人心灵震撼,许多学生被女孩儿的行为深深打动,关爱生命、热爱生命之情被激活。
  2.情景创设要贴近学生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面向学生生活,在教学中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使道德理论生活化、道德规范人性化,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的情景中得到感悟与体验。比如上七年级《我和父母》一课,先给学生介绍汤姆的账单的故事,让学生谈谈感想,由此让学生说说现实中父母对自己具体的关爱,很多学生很动情地说起父母对自己的无私关爱,表示自己在今后生活中要更好地孝敬父母。贴近学生的生活情景唤醒了学生内心的情感,感悟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唤醒了学生对父母感恩的心,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心灵受到触动,道德情感在生活化的情景的体验中被激活,道德境界在情景体验活动中得到升华。
  恰当的情景创设能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道德情感在情景的体验中被激活,从而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心灵的颤动中自然得以升华。
  三、以行育情,内化道德情感
  行为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学生只有经过具体实践,才能把道德认识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我们如何创造实践条件以行育情呢?主要有:
  1.开展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感染,形成情感的共鸣。
  2.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训练,使其道德情感得到逐渐培养。
  3.重视个别学生的实践指导,这也是完成情感培养任务的一项途径。
  教学中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情”的渗透,注重发挥“情感”德育的功能,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心灵的体验中、思想的顿悟中、情感的共鸣中,达理而通情,知理而动情,达到以情育德,润物无声,使道德在美好的情感中得到内化并转化为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良好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扬九俊.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
  2.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