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回顾分析在我院行膝关节检查并经证实的56例盘状半月板的核磁共振(ne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MR)图像,观察其形态特征,以提高MR诊断盘状半月板的正确率.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收集2003/2007经我院检出并经手术或关节镜证实为盘状半月板的患者56(男27,女29)例,年龄5~58(平均25.3)岁. 其中外侧盘状半月板54例,内侧盘状半月板2例;右膝30例,左膝26例.
1.2方法采用北京万东0.36T永磁型MR仪,膝关节线圈,FOV 200 mm,矩阵256×256,层厚4.0 mm,层间距1 mm. 扫描序列:矢状位SE T1WI,GE T2WI 及冠状位GE T2WI. 按照文献[1]的方法分别对相应图像进行测量,具体方法如下: 在矢状面上,从外至内逐层测量半月板体部的厚度,以半月板中心的垂直距离为半月板体部的厚度. 在冠状面上,选择半月板体部的中间层面的MR图像,分别测量半月板体部的宽度和厚度. 宽度测量从半月板的囊缘至半月板的游离缘;厚度取胫骨内或外髁至胫骨平台内或外髁间隆起连线中点所对应的内、外侧半月板.
2结果
根据56例盘状半月板MR表现将其分类: ① 凹透镜型:表现为周缘厚,中央薄,中部厚度平均为1.3 mm,周缘厚度平均为4.4 mm;② 厚板型:表现在周边与中央厚度基本一致,厚度平均为4.7 mm;③ 簸箕型:前、后及外缘较厚度约为4.5 mm,中央、内缘较薄约为1.3 mm;矢、冠状位T2WI表现为中央、内缘呈低信号线样,其宽径与同一层面胫骨平台宽径之比&>1∶2;④ 后角肥大型:矢状位上后角明显肥大楔形,前角缺如,边缘厚约11.2 mm;⑤ 不完全型:冠状面半月板宽径与同侧胫骨平台宽径比&>1∶3而&<1∶2,外缘厚度约为4.0 mm.
3讨论
盘状半月板是指半月板的形态异常,较正常的半月板大而厚,尤其是在体部,其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且外侧盘状半月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内侧,盘状半月板发生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2]. 采用MR诊断较明显的盘状半月板并不困难,但对于程度较轻的盘状半月板和较大的正常半月板之间的鉴别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我们基于对已证实盘状半月板的形态、大小、厚度的观察、测量,并结合有关的文献,总结出了MR诊断盘状半月板的几点体会: ① 矢状面上(层厚5 mm)半月板的前后角相连形成“领结”样改变,达3层或3层以上者;② 矢状面上,半月板次外层厚度超过2 mm者;③ 半月板相邻2层的厚度差小于1 mm,即相邻2层半月板的厚度相差甚小,几乎相等,而正常半月板的厚度从边缘至中央很快变薄,相差较大者;④ 冠状面上,半月板体部的中间层面,即半月板体部最窄处的宽度大于15 mm,或者超过胫骨内(外)侧平台关节面的一半以上者;⑤ 半月板边缘高度高于对侧2 mm以上,但小于2 mm者,不能除外盘状半月板的可能;⑥ 半月板前、后角显著不对称性增大时,①和④二点最为可靠.
综上所述,MR对盘状半月板的诊断有较高的可信度,应成为诊断膝关节病变的有效常规检查.
【
参考文献
】[1]李克,陈星荣. 盘状半月板的MRI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 27:250.
[2]周根泉,张悦萍,马金忠,等. 膝关节盘状半月板的MRI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59.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