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对影响上颌阻生尖牙治疗时间长短的影像学指标进行了相关性评估. 方法:选取了25位存在阻生上颌尖牙患者矫治前后的全颌曲面断层片,记录了31颗阻生尖牙与牙合平面的距离、倾斜角度,牙尖与邻牙的关系和牙根弯曲的发生率. 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得出积极治疗时间长短与上述影像学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最后,将治疗前后的曲面断层片进行对比,判断牙根吸收和边缘骨缺损的发病率,并与治疗时间做相关性研究. 结果:治疗时间和阻生牙的倾斜度呈负相关(r=-0.76, P&<0.001)、和阻生牙到牙合平面的距离呈正相关(r=0.59, P&<0.01),疗程长短与治疗后的牙根吸收率有较弱的关联性(r=0.34, 0.01
【关键词】 上颌阻生尖牙 全颌曲面断层片 相关分析
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发病率为1.7%~2.2%[1],腭侧异位的上颌尖牙明显多于唇侧. 但是关于唇腭侧比例的文献报道从1∶2到1∶9差异很大[2]. 根据患者口内情况的不同有多种治疗方法. 采用正畸治疗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埋伏牙骨粘连、邻牙牙根吸收等并发症或者矫治装置脱落导致治疗失败. 因此,在治疗方案确定之前,以下诊断条件和影像学指标需要考虑:患者年龄;牙齿及牙周健康;排齐阻生牙所需间隙是否足够;第一前磨牙代替阻生尖牙的可能性;X线片中阻生牙的位置;患者对正畸治疗的配合度;手术的禁忌证. 其中,影像片给出的信息对于治疗方案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3]. 本实验中我们研究了曲面断层片上影像学指标与阻生牙正畸治疗时间长短的相关性.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0/2005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25(男9,女16)例上颌尖牙阻生患者,年龄10~28(15.5±4.9)岁,阻生牙全部通过正畸导萌方法重新排入牙弓.
1.2方法外科导萌术前在全颌曲面断层片上测量以下指标:①尖牙与牙合平面的距离和成角[4]:距离为从尖牙牙尖到牙合平面(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的连线)的垂直距离. 倾角为阻生牙长轴与牙合平面的交角. ②牙尖与邻牙牙根的位置关系:侧切牙远中,侧切牙中心,侧切牙与中切牙之间,中切牙中心,两个中切牙之间. ③牙根近远中弯曲的发生率. ④外科导萌术中记录暴露尖牙的唇腭侧位置. 去除带环和托槽矫治装置后立刻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观察牙根吸收情况及根尖的解剖学形态,与外科手术前的曲断片相比较,有些病例可以观察到牙根变圆钝,有些是形态学上的不同,记录为阳性结果. 并没有精确牙根吸收的数据,只是一个有与无的定性指标. 有无边缘骨的缺损同样通过去除矫治装置后的曲面断层片上判断,比较牙槽嵴顶与对侧尖牙和邻牙之间的差别,得出一个有与无的结果,如果存在骨缺损分数为正值,相反为负值. 以月份记录有效治疗时间,从外科暴露手术开始,到阻生牙完全排入牙弓结束. 所有测量值在1 mo后由同一医生再次测量取平均值记录并进行统计学描述.
统计学处理: 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求得以上影像学指标与有效治疗时间之间的相关系数r值,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1颗阻生尖牙全部通过正畸治疗重新排入牙弓中,其中6个病例为双侧阻生,19个单侧阻生(表1). 右侧18颗(58.1%),左侧13颗(41.9%). 4颗位于唇侧位,仅占12.9%(表1). 治疗时间为12.3~26.2 (18.2±3.1) mo. 尖牙与颌平面成角为33.6°~80.3° (55.5±12.8)°. 与牙合平面的距离为5.8~22 (11.4±3.6) mm. 牙尖的位置大部分在侧切牙和中切牙之间(图1). 6个病例中发现牙根弯曲(19.4%). 在治疗结束后的曲面断层片中,4个病例发现牙根吸收(12.9%),12个病例出现边缘骨缺损(38.7%). 表1单双侧阻生尖牙的性别分布及阻生牙唇腭侧位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有效治疗时间长短与阻生尖牙的倾斜度成负相关(r=-0.76, P&<0.001)(图2),与阻生尖牙到颌平面的距离成正相关(r=0.59, P&<0.01)(图3),而与牙尖的位置(r=-0.05, P&>0.05),术后牙根弯曲的发生率(r=0.11, P&>0.05),及边缘骨缺损的发生率(r=0.18, P&>0.05)之间没有相关性.
3讨论
3.1发病率阻生的上颌尖牙的矫治是许多临床研究的目标. 我们的研究结果同之前的结果在一些方面是一致的,比如女性相比于男性更易发病[5], 支持了基因是阻生牙的病因之一的假设. 在易患侧的观点上研究者们有所不同. Ferguson等[6]发现左侧的发病率高,而Stahl等[7]的研究发现两侧发病率较平均. 本实验中右侧的发病率略高于左侧, 这一现象可以归结于是随机因素造成的. 以往文献中唇腭侧错位比例报道为1∶3.9~1∶7.4. 我们研究的结果为1∶6.7,证实腭侧有较高的发病率.
3.2角度和距离同样用Torsten Grande方法描述阻生尖牙位置形态的学者报道与牙合平面的角度平均为70.4°[4],而我们的结果是平均55.5°,比他们的角度小. Stewart等[8]所做的尖牙距牙合平面距离的对比研究发现,单侧异位的平均值为13.9 mm,双侧的为15.6 mm. 我们的研究值更低为11.4 mm. Stivaros等[9]研究证明阻生牙牙冠的倾斜度对治疗计划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Zuccati等[10]的研究结果显示阻生牙到牙合平面的距离与治疗时间之间有相关性. 这些与我们的实验结果相符合. Stewart等[8]的试验得出阻生牙到牙合平面的距离为14 mm是治疗时间长短的分水岭. 虽然我们的研究并没有得到这样一个界值,但是也明显观察到距离越远正畸治疗时间越长的规律. 另一方面,应该考虑到曲面断层片所呈现的只是一个二维图像,如果加入垂直高度的测量,阻生牙到牙合平面的距离值会增大. 随着三维影像技术在口腔领域的深入应用,阻生牙的真实位置被更加准确的测量,就可以进一步确定它与治疗时间的相关性.
3.3疗程研究中平均的治疗时间为18.2 mo,比文献报道22.3~25.8 mo[11]的治疗时间短. 这是患者与口腔正畸医生和外科医生出色的合作以及患者平均年龄仅为15.5岁的优势.
3.4并发症我们的研究方法不允许评估牙根吸收的多少. 唯一采用的指标是吸收的发生率,12.9%的结果与其它研究相似. 积极治疗中有很多边缘骨缺损的现象发生,发生率为40.7%. Stewart等[8]发现在积极治疗阶段,伴随与颌平面距离的增加骨缺损现象有明显的增加. 但在我们的结果中并没有这样的关联. 根据国际上的文献,本研究中的高发生率可以归结于很多病例采用外科开放暴露. 然而,主要的原因肯定是这一区域的骨不完全矿化. 用来评价副作用的X线片是在去除矫治装置时拍摄的. 我们推测这些解剖结构矫治后将会产生重建. 这一结果有可能在今后的跟踪对照片中得以证实.
本试验中31颗阻生的上颌尖牙全部成功排入牙弓,治疗时间的长短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 通过曲面断层片所提供的影像学信息可以粗略预测正畸治疗的成功率和治疗时间,主要基于以下两项指标:倾斜角度和到牙合平面的距离. 考虑到治疗过程以及尖牙的重要作用,重新排齐阻生尖牙所产生的如牙根少量吸收或边缘骨缺损等副作用临床上是可以接受的.
参考文献
[1] Ericson S, Kurol J. Radiographic assessment of maxillary canine eruption in children with clinical signs of eruption disturbance[J].Eur J Orthod,1986, 8(3):133-140.
[2] Ericson S, Kurol J. Radiographic examination of ectopically erupting maxillary canines[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987, 91(6): 483-492.
[3] Stivaros N, Mandall NA. Radiographic factors affecting the management of impacted upper permanent canines[J]. J Orthod, 2000, 27(2): 169-173.
[4] Grande T, Stolze A, Goldbecher H, et al. The displaced maxillary canine-a retrospective study[J]. J Orofac Orthop,2006, 67(6):441-449.
[5] Chaushu S, Chaushu G, Becker A. The use of panoramic radiographs to localize displaced maxillary canines[J].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1999, 88(4):511-516.
[6] Ferguson JW, Parvizi F. Eruption of palatinal canines following surgical exposure: A review of outcomes in a series of consecutively treated cases[J]. Br J Orthod,1997, 24(3):203-207.
[7] Stahl F, Grabowski R. Maxillary canine displacement and genetically determined predisposition to disturbed development of the dentition[J].J Orofac Orthop,2003, 64(3):167-177.
[8] Stewart JA, Heo G, Glover KE, et al. Factors that relate to treatment duration for patients with palatally impacted maxillary canines[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1, 119(3):216-225.
[9] Stivaros N, Mandall NA. Radiographic factors affecting the management of impacted upper permanent canines[J]. J Orthod,2000, 27(2): 169-173.
[10] Zuccati G, Ghobadlu J, Nieri M,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duration of forced eruption of impacted maxillary canines:A retrospective study[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6, 130(3): 349-356.
[11] Becker A, Chaushu S. Success rate and duration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 for adult patients with palatally impacted maxillary canines[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3, 124(5):509-514.
[12] Fox NA, Fletcher GA, Horner K. Localising maxillary canines using dental panoramic tomography[J]. Br Dent J,1995, 179(1112):416-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