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常见病,发病率较高,我们应用灯盏花素注射液对9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501/200511西京医院急诊科收治,发病在2~72 h内确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并排除心房纤颤、脑出血、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脑卒中及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 所有病例均符合青岛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拟定诊断标准[1]. 采用随即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 46(男25,女21)例,平均年龄(52.0±2.5)岁;发病时间(1.7±2.1) d;对照组45(男23,女22)例,年龄(50.0±2.4)岁;发病时间(1.6±2.7) d;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情轻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治疗组用灯盏花素注射液50 mg/支加入9 g/L生理盐水250 mL中低分子右旋糖苷500 mL,对照组只用低分子右旋糖苷500 mL,两组均静脉滴注1次/d,10 d为一疗程,并同时应用三磷酸腺苷40 mg、辅酶A100U和维生素C 2 g加入50 g/L葡萄糖注射液(合并糖尿病者改用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其他对症治疗两组相同.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和临床疗效. 疗效评价标准为治愈: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显效;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基本消失;好转: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减轻,有时复发;无效;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无明显变化.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行χ2检验及t检验.
2结果和结论
2.1临床疗效治疗组治愈33例,显效7例,好转3例,无效4例;对照组治愈25例,显效4例,好转3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治疗组(91.3%)较对照组(71.1%) 好. 经χ2检验,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两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3不良反应治疗组有2例用药后出现头面发红及注射部胀位皮疹红肿,经减慢输液速度及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影响治疗,余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又称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钩锥关节增生,使椎动脉受压或受刺激痉挛及扭曲引起脑供血不足,导致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受刺激,反射性地引起椎动脉产生血流动力学障碍,有资料表明,椎动脉型颈椎病有89%存在血管痉挛,血管张力因素在调节脑血流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加之老龄患者动脉硬化 ,管腔狭窄,血液粘稠度增高等诸多因素造成对基地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表现为以眩晕为主的一系列症状. 由于颈椎解剖部位的特特殊性,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内科保守治疗是首选疗法,可分为:① 对症治疗 主要是运用旋晕停等中枢镇静药物;② 病因治疗 主要是运用血管扩张剂及微循环改善剂等药物. 传统采用低分子右旋糖苷等扩血管药物治疗,临床见效慢,效果不十分理想. 灯盏花素注射液是从云南特有菊科植物灯盏花(灯盏细辛)中提取、精致而成的灯盏甲素和灯盏乙素混合物,以灯盏乙素为主,其有效成分为黄酮类等多种化合物. 动物实验已经证实,灯盏花素能降低实验动物血管张力,对抗5羟色胺和15甲基前列腺素的缩血管作用,增加血中环磷腺苷含量而扩张脑血管、冠状血管和外周血管;灯盏花素具有脑血管扩张作用,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致局部血流增加,改善局部供血,并有对抗血小板的作用[2]. 灯盏花素注射液能改善高黏滞血症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血症,改善微循环,提高脑血流量[3],增加氧供,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灯盏花素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明显优于对照组70.0%. 同时结果还显示治疗组中血细胞比容、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和血浆黏度都有一定的改变,提示灯盏花素可能通过作用于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积聚,降低血液黏度,降低血管张力;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循环,提高脑血流量,增加氧供,可能是灯盏花素治疗颈性眩晕的机制.
【
参考文献
】[1]李弘磊,汪平,巫俊. 尼莫地平静脉滴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杂志,2005,20(3)161-162.
[2]罗祖民,商慧芳,席静. 灯盏花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0,17(4):230-231.
[3]郝彦利,孙景波. 灯盏细辛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临床荟萃杂志,2005,20(21):1240-1241.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