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系统性文献综述法介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7128 日期:2023-07-23 来源:论文网
文献是知识的主要载体,对文献综述是所有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传统的文献综述已经不能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系统性文献综述方法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系统性文献综述是人们借助互联网,利用不同的数据库和多种检索与分析技术,全面而准确地掌握某一专题研究进展,并得出和检验研究结论的标准化文献研究方
法。下面我们就对系统性文献综述法进行详细、深入的探讨。
一、什么是系统性文献综述法
系统性文献综述法的思想在医药学领域的元分析(meta-analysis)带动下,已然成为一种广泛适用的研究方法。新世纪以来,方法学界对系统性文献综述法本身进行研究蔚然成风,对其实质与内涵的理解则逐渐深入到知识创新理论的层面。
(一)系统性文献综述法的缘起与发展
从整体发展趋势看,系统性文献综述自产生至今,一直处于与时俱增态势。1753 年,苏格兰海军外科医生林德发现:要防止解释的偏见,必须系统地确认、抽取和评估已有研究信息,然而,当时没有相关技术帮助他获取和分析所有已发表和未发表的研究文献,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因此肇始于设想。直到 1980 年代,考科蓝协作组织(Cochrane Collaboration)及其成员组织坎贝尔协作组织(Campbell Collaboration)循着医药学领域元分析的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启动系统性文献综述的国际协作平台,并为系统性文献综述制定标准,才带动了系统性文献综述法的兴起。由此,系统性文献综述法获得了国际认可。有证据说明,仅仅在 2010 年,公开发表的系统性文献综述每日就达 11 篇之多;到 2015 年,仅考科蓝综述(Cochrane Reviews)就有 6200 篇。可见,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已经作为一种正式的研究方法兴盛起来。
教育研究领域对系统性文献综述法的关注是新世纪以来的事情。2001 年,英国詹妮弗等人使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研究“通过干预帮助小学生克服情感与行为问题”。研究者认为,在教育实践和政策中运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其价值不亚于任何一项重大研究。无论是对于填补教育研究中的空白,还是指导教育研究资金的分配,系统性文献综述法都是极好的研究方法。2012 年,比尔曼等人探究了高等教育中系统性文献综述法的应用及其存在问题,他们提醒人们:在缺乏统一研究范式的高等教育研究中要慎重使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过于定性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文献一般不适合进行系统性文献综述。
国外的教育研究对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审慎运用的同时,医药学界快速将系统性文献综述法科学化和标准化。例如,英国药物研究所在委托研究任务前规定:研究者必须提供对已有研究的系统性文献综述,以避免重复的新药实验研究,并在 2011 年发布了执行系统性文献综述的 21 条标准。随之,学者们纷纷开发出不同的系统性文献综述评价工具。其中,迪肯佩等人在测试、比较、提炼和再测试的基础上,于 2015 年 6 月发表了《系统性文献综述的文档与评价工具》(Documentation and Appraisal Review Tool,DART),是目前为止国际上唯一明确包含了质性研究综述,尤其是观察研究综述偏见评价指标的系统性文献综述评价工具。至此,系统性文献综述法的应用范围从一开始只限于医药学实证研究文献,拓展到了不同领域的各种文献,并随评价标准和工具的研发而进入了“元系统综述”阶段。
(二)系统性文献综述法与元分析
考察系统性文献综述法与元分析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研究者更准确地把握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刚刚兴起时,有人把系统性文献综述法等同于元分析方法。例如,有文献显示,系统性文献综述“突出特点是在传统文献综述过程中融入了对文献数据进行统计综合分析,即元分析。”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成为一种正式的研究方法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则把系统性文献综述法与元分析相区别。例如,奥马尔明确指出:“系统性文献综述不同于元分析,后者在合成结果和分析数据时必须采用统计的和计量经济学的程序。”海倍等人也认为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包含定性、定量和混合研究:定性的系统性文献综述限于对证据进行总结,而定量的系统性文献综述指对数据进行合并的元分析。根据杰森等人对元分析的考察,元分析是系统性文献综述中专门针对量化研究文献数据进行周密分析的一种技术,目标是要计算出不同文献中所得研究数据的平均效应值,再加上一个变异性测量(measure of the variability)的置信界限(conf idence limits)。所研究文献的性质不同,采用的元分析技术各异:如果所分析文献是同质研究,可以使用固定效果模式(fi xed effect model);如果所分析的文献是异质研究,则可使用随机效果模式(random effect model)。元分析所分析的是已有研究文献中的研究所得数据,而已有文献在公开发表的时候可能会内含出版偏见。例如,对药物研究文献的出版,一般偏向于药物的有效性研究。这样,元分析需要对所选文献的研究结论进行出版偏见检测。已有元分析通常使用漏斗图(funnel plot)来呈现出版偏见。考科蓝协作组织还要求所有元分析都必须包含敏感性分析,即评估在改变元分析过程中某个参数(如数学分析模型,文献纳入标准等)时结论有何不同。可见,目前国际上趋向于认为:系统性文献综述法不等于元分析;但是,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可以包含元分析。
(三)系统性文献综述法的实质
最初,人们仅仅把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当作“一整套最大限度地减少偏见和错误的技术”,没有认识到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在方法论层面的基础。后来,有学者发现使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需要使用透明的方法对特定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收集、综合和评价,并使用科学方法论界定相关文献,评价研究质量,总结研究结果”。至此,人们对系统性文献综述法的认识从当作纯粹的文献研究技术深入到了与“透明方法”及“特定问题”相适切的科学方法论层面。近 5 年来,随着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在国外学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有学者认为,系统性文献综述法是“一种为了解答确定的研究问题,使用特殊技术合成现有研究文献,得出研究结论的文献研究方法”。该定义虽然显示了系统性文献综述法的某些特点,包括使用特殊技术、基于已有文献、得出与确定研究问题相对应的研究结论。但是,该定义没有突出系统性文献综述法是循证实践的专业化研究方法。以上不同方法学家对系统性文献综述法的界定,出于不同的视角,大致已经涉及到了系统性文献综述法的研究目的、研究问题、文献范围、文献界定、分析方法和整合技术共六个要素,但是大家仍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系统性文献综述法的知识创新功能。
从知识产生的视角来看,系统性文献综述法的实质是一种具有知识创新功能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它是带着具体的研究目的,基于精准的研究问题,按照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在相关文献中筛选出诸多单个文献,受一定方法论支配,采用标准化技术对所选文献资料进行数据抽取与整合,得出新问题和新理论的一整套研究方法。其内涵极其丰富:(1)系统性文献综述法旨在解答问题,也就是研究目的指向具体问题的解决;(2)系统性文献综述法要使用标准化技术,也就是必须采取一些具体而科学的方法,包括描述明确的问题、确定文献搜索方法、规定纳入和排除的标准、在特定方法论支配下对文献进行质性评价,最广泛而有效地整合已出版和未出版的科研记录;(3)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在合成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超越所研究的文献,有所批判、有所创新,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理论观点。
总而言之,系统性文献综述法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因为指向具体问题的解答,采用可以重复的识别、筛选、分析和整合等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克服作者个人喜好造成的偏见,而且还能在最大限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保障下实现知识的创新。
二、系统性文献综述法的合法性依据
系统性文献综述法之所以能够在科学性和严谨性的保障下成为具有知识创新功能的科学研究方法,在于其本性中固有的符号性、理解性和文本诠释路径。
(一)系统性文献综述法的符号性
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彰显了人通过符号创造知识的本质。卡西尔发现人的本质是无限的创造活动。不仅人的所有知识都可以归结为符号创造,而且人类以符号为媒介实现知识创生是体系化整体建造。 “人类文化的世界并不是杂乱纷离的事实之单纯集结,而是一种体系,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性文献综述法正是帮助人们通过符号体系的整体性分析,从文献海洋的杂乱现象中发现人类知识的真正所在。
正因为人类创新知识的符号媒介特征,所以,在任何课题的研究中,借助符号进行文献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在科学研究方法诞生之前,文献研究甚至成为阐释知识的唯一方法。例如,“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证之矣。’”孔子的意思是:他若有足够文献,就能阐释夏朝礼和殷朝礼了。孔子所处时代知识量相对少,文献资料少,要进行文献研究可以采取一网打尽的普查通读方法进行。随着电子信息时代到来,互联网上的信息量令人难以置信,只有借助系统性文献综述法,才能在符号庞杂体系中探索知识的本真,实现知识创新。
(二)系统性文献综述法的理解性
从先验知识的视角,新知识的形成不仅有赖于所认识的对象,更取决于人自身的理解能力。那么,人的理解产生新知何以可能?根据康德的观点,“经验知识中一切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都是先验综合判断”。人通过先验综合判断把原来不包含在已有概念中的概念包含进来了,从而产生了超出原有概念的新知识。具体而言,人的先验综合判断包括感性接受能力、知性判断能力和理性推理能力。感性接受能力能够提供一种认识形态,把外物产生的刺激组合成有条理的经验。这些经验一旦经过语言表达,就成为人所共知的认识。知性判断的能力能够对杂多的材料进行比较、归类 、联结、整理,达到综合,产生新知识。理性推理能力能够对经验和判断进行统整与提升,升华新知识。系统性文献综述法依托人的感性、知性和理性能力,对文献和经验进行规范与整饬,建构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知识,实现知识创新循环往复的理解过程。
人如何在理解中产生科学的知识?“理解并不是任意和随心所欲的,而是从某种前见出发”,“一切理解都必然包含前见”,这里的“前见”实际上是在知识的生成中,作为基础与前提的人的过去经验,即参与进当下理解中的前知识(preknowledge)。并不是说所有前知识都是准确的。“那些在某种现实关系中受各种功利目的和主观兴趣影响而形成的前知识便是伪知识”。人需要时刻区分前知识中哪些是伪知识。因此,为了过上一种清新的理性生活,理论实践所追求的智慧必须从文献出发,系统地对比、判断和推理,在不断审视和把握前知识的历程中,确保在科学性基础上进行理解,将前知识与新知识对照与融合,从而实现一种稳妥的知识更新与循环。
(三)系统性文献综述法的文本诠释路径
人如何存在?文本诠释理论将人的在世之根植于人的语言性。人生存于语言中,就像生命存活于空气中一样。人在语言中运用语言认识世界也认识自己,也认识语言化了的世界和语化了的自己。是语言让自己成其为自己,是语言让世界成其为世界。“语言是唯一能够理解的存在”。人的知识如何存在?在文本诠释中,知识不是确定不移的石头,而是淹没在文本语言中等待读者去发现。知识是根据当下情境中的具体问题,由读者与文本对话而展开的建构过程。当我们在与文本对话时,我们向文本提问,文本也向我们提问。我们的前知识与文本所携带的历史相通。我们和文本都参与到文本所承载的历史主题
之中,在语言中成为主题的在场者。在文本诠释过程中,我们与文本一起建立起意义的关联和视域的融合,从而创生关于主题的意义。系统性文献综述法通过对文献的筛选和排查,实现的是古今中外选择性的立体对话。其任务不是对文献记载意义的复述,而是借助研究者对当下情境问题的经验、思想和言语,在特定情境问题的驱动下,将先验知识与文本知识进行意义关联。研究者需要随时明确向谁提问、对谁说明、用什么方式提问和说明,以及产生什么样的新结论。因此,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实际上唤醒了文本诠释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系统性文献综述法通过科学性的文本诠释,一方面发展研究者的前知识,另一方面突破文献的原有知识,通达问题驱动下深层次的实践智慧。正因为在文本诠释中综合和规整研究者的新知识和文献的新涵义,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必然超越读者,也超越文本,最终实现知识体系在具体问题域中的改造和创新。

结语:
系统性文献综述法超越传统文献综述成为国际热捧的科研方法,其高明之处在于:(1)在知识论层面,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应知识爆炸的背景而生,建基于知识创新的机制而快速发展,借由对文献解读来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通达知识的本真;(2)在技术层面,系统性文献综述法不仅在确定的范围内系统地搜集文献,有力地规避大海捞针的危险,而且保证在一定的标准上一个也不少;(3)在研究信度层面,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对文献的筛选、界定、评估和整合都执行严格的标准,综合利用多种标准化方法对文献进行立体式研究;更加无与伦比的是,(4)系统性文献综述法深入到文献背后的话语关系,在问题驱动下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和多重视域融合,利用原文献七零八散的信息来建构新观点,并从现有文献中创生出新理论以解答新问题,使知识的系统循环与更新成为可能。系统性文献综述法不仅能够帮助研究者从理论文本中吸收智慧,而且能够帮助研究者经由文献实现知识创新。因此,系统性文献综述法正在成为各领域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中的不二选择。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