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自杀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综述
论文语种:中文
您的研究方向:精神医学
是否有数据处理要求:否
您的国家:中国
您的学校背景:一流重点学校
要求字数:6000左右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是否需要盲审(博士或硕士生有这个需要):是
补充要求和说明:
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自杀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综述——精神医学硕士文献综述
1. 世界和中国自杀情况概述
作为世界范围内引人注目的重要问题——自杀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焦点问题。联合国1996年文件上写到:“自杀是一个全球性的悲剧,每年有超过50万人死于自杀,由于各国的风俗习惯差异,部分国家甚至会严重低保自杀人数,导致实际数字可能更高,约有120万人。自杀问题不仅发生在发达国家,也发生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自杀出现在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年龄层。”。“虽然国际上自杀的变异很大,过去数十年全球的情况表现出上升的趋势,特别是青年人,老年人相对较低”。这个情况持续发展的结果是,自杀是导致年轻人死亡的最主要三大原因之一。对于自杀行为的统计数据显示,一次自杀意味着隐含的至少20次自杀未遂。即使是自杀未遂被救起,很多人员也需要到医院就医,并导致不可逆的残疾。在许多国家,自杀未遂而被送入医院治疗,是年轻人进入急症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冲动和不恰当的行为也导致部分国家医疗负担过重,给国家的财政和公共卫生支出带来负面影响。年轻人是自杀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自杀未遂以后,经常伴随高概率的新的自杀行为 [1]。另一项研究数据表明:世界上自杀未遂是自杀的至少10倍,这些数据不包括因为没有回避或忌讳的统计数据。今天,自杀真的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普遍性问题,自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中,自杀不仅没有被控制住,但因为人承受精神痛苦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导致增加的趋势。
2. 自杀行为、自杀未遂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3.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自杀的研究进展
4. 住院精神病病人自杀危险因素剖析
5. 精神病患者自杀的预防和应对
目前,国内精神病患者的自杀识别率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仍然较低。通常,在医院里就医的精神病患者,同时又具有身体疾病和抑郁症状的群体,是发生自杀的高危群体。
精神病患者自杀意念和行为识别率低的部分原因是因为各科住院和门诊医生接受相关培训不足,缺乏对自杀知识、自杀心理学以及行为学的了解和掌握,需要以加强医生的临床症状和治疗相关培训,加强自杀的宣传和教育;医生在临床工作,病人的精神状态检查和评估自杀的风险,自杀积极发现线索非常重要;同时改善联系咨询的患者有自杀意念危机干预机制。此外,病人家属对于自杀相关知识也缺乏了解,可能会由于看护不到位,或者是在探望病人期间,不能恰当地沟通和处理可能存在的言语矛盾以及心理问题,导致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自杀现象。综上,在医院的医疗环境,也需要病人家属和各种形式的自杀预防和常识宣传。
参考文献
[1] Huang TL, Lee CT, Liu YL. Serum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effects of antidepressants. J Psychiatr Res. 2007.
[2] 李功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急性精神应激的保护作用和氟西汀的干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沙:中南大学,2006.
[3] 张卫华,谭云龙,周沫,周东丰.精神分裂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中华精神科杂志,2007,40(4):197-200.
[4] H Wang JP, Tsai SJ, Hong CJ, Yang CH, Limg JF, Yang YM. The Val66 Met Polymorphism of the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factor gene associated with geriatrie depression. Neurobiol Aging. 2006,27(12):1834.
[5] Lee BH,Kim H, Park SH,Kim YK Decreased Plasma BDNF level in depressive Patients. J Affect Disord.2007,101(l-3):239-44.
[6] 张敬悬,张艳,翁正. 山东省不同人群自杀死亡的特征:3种流行病学演研究方法比较.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52):10543-10546.
[7] 李献云,费立鹏,张艳萍.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行为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34(3):57-61.
[8]梁烨,姜春玲,王志青,等.北京50家综合医院门诊患者自杀意念及自杀未遂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l):l9-24.
[9] 郭田生,闰翰.自杀行为的研究进展及医学干预.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9,26(4):213.
[10] P Solomon VD. Handbook of Psychiatry. California: Lange Medical Publications, 1971.32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