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代背景下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工作,习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论述,提出许多富有创建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能够学习西方国家语言文化,掌握西方国家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更是能够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中国经济正蓬勃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提高国家软实力,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英语教学更要与时俱进,作新时代的使命担当者,弘扬中国文化,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拓展英语教学的本土文化传播功能,加强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为国家培养能够用英语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时代人才。
1.1.2 《新课标》中的新变化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教育对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提出新要求。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多次强调要树立多元文化意识,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经统计,在《新课标》中,“文化自信”作为高频词共出现13次,“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中华文化”、“祖国文化”等近似词共出现14次。通过与2003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新课标》对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的解读有了变化。《课标(实验)》中指出:“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相对应,《新课标》中文化知识定义为:“文化知识指中外文化知识,是学生在语言学习活动中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 2019 年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深度解析,深入了解、研究 2019 年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教材中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分析教材在中国文化内容方面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探讨需要改进以及完善之处。为教材在文化内容的编写方面提供了一些依据,为教材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参考,也为一线深入教师了解教材中所涉及的中国文化内容,在实际文化的教学中恰当运用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促使学生具有多元文化意识与世界意识,对中国文化产生良好的认同,能够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能力,做好中国新时代的发言人。
本研究通过对 2019 年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整理与分析,探究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分布、类型及复现情况如何;教材中中国文化的呈现方式具有什么特点。首先,从分布上,对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其次,分类上从时间顺序及内在层次结构两个维度进行划分。时间顺序上,依据梁国楹、王守栋(2011)学者的观点,将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分为传统文化和近现代文化;内在层次结构上参考 Hammerly(1982), Byram(1993)和牛新生(2002)的分类方式,基于《新课标》中对于文化知识内容的要求,综上所述,虽然学者对于文化的分类各不相同,但共同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文化内容内涵的理解,及文化内容的分类不全面。因此,本研究参考 Hammerly(1982),Byram(1993)和牛新生(2002)的文化分类方式,根据《新课标》对于文化知识内容的要求,将中国文化内容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过程中体现出的文化,包括风景名胜(例如,中国旅游城市、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等)。精神文化,是在从事物质文化生产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持有的意识形态,具体包括:1)历史地理(例如,社会历史事件、由地理因素导致的自然灾害等);2)文学艺术(例如,诗词歌赋、古语谚语、中国汉字书法在内的笔墨艺术等);3)教育文化(例如,学生的学校教育、心理行为方式的教育等);4)价值观念(例如,爱国主义观念的形成、积极向上的观念引导等);5)体育文化(例如,体育方面创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英语论文怎么写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基于本文的研究问题,将对本文中涉及的“中国文化”、及“呈现方式”进行概念界定。
2.1.1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是以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它的既包括传统文化,又囊括近现代文化;既有历史悠久的汉民族文化,又有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
根据崔刚(2009)的观点,在中国历史文明的长河中流传和积累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学术思想、宗教、教育、文学、艺术、科技、建筑、历史、语言文字等,以及中国当今社会的基本国情都应该被包括在中国文化内容之中。梁国楹、王守栋(2011)认为,若按照时间的维度对中国文化进行划分,中国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现当代文化,前者在1840年以前,后者则在1840年以后。按照文化内容的时代特征,文化分为传统文化和近现代文化。依据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我国的历史时代可以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阶段。1840年是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分界线,1840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近代,1949年之后为现代,后两个阶段也可称为近现代,当代和现代同义。基于以上,中国文化就可分为传统文化和近现代文化。
基于文化内在层次结构,对文化类型的分类,各学者侧重不同。根据国外学者阿达斯科(Adaskou K)等人的观点,文化被划分为:美学文化、社会学文化、语义学文化和语用学文化这四类。Hammerly (1982)将文化内容从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几个方面定义: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本族语教育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人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态度、价值观等则被称为行为文化,这也是交际成功的因素之一;作为传统文化概念,艺术和文学被称为成就文化,这种文化概念是传统的。根据 Risager (1990)的观点,文化可以从宏观文化和微观文化两个方面界定。微观文化属于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范畴,社会和地理、物质环境、互动情况、人物的互动和主体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感知问题)都被包括在内; 宏观文化指的是社会、政治、历史等,具体为当代社会(地理、经济、政治等)的广泛社会事实、社会政治问题(失业、污染等)、历史背景,还指国际事件(外国和学生自身的比较、相互表征、定型观念、相互关系)和作者的观点和风格。Risager 与 Hammerly 对于文化的分类有相似之处,但 Risager 并未提及有关成就文化的内容。
..........................
2.2 理论依据
2.2.1 教材评价理论
“一纲多本”的教材政策和越来越活跃和开放的教材市场的出现,意味着选择和使用教材时有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对教材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才能合理地选择、使用教材。但在教材选定后,对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仍然非常必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对教材设计特点和内容有所把握,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使用教材。
根据程晓堂(2011)的观点,教材的评价方法包括随意的印象评价以及有系统的评价,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又被包括在有系统的评价之中。本研究将采取内部外部相结合的方式,对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分布、分类、复现、呈现方式、教学活动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
2.2.2 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知识是帮助学习者理解、交流和实现其文化之外的特定目标的知识。在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史上,由Halls在1959年出版的划时代著作《沉默的语言》(The SilentLanguage)中,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框架就此简历,这为亚美文化的比较研究铺平了道路。Hall在他的著作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交际”一词,是世界公认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者之一。每当人们互相传递信息时,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交流,这强调了正确沟通的重要性。交际是用言语或非言语行为交换信息的过程。关于“跨文化交际”的定义,Kramsch (1998)将其定义为“两个来自两个国家的文化或两种语言,或同一民族语言范围内不同种族和社会文化的人之间的交流”。
在语言教学领域,知识、技能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对学习者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不同的角度中,各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各有不同。根据Spitzberg (1993)、Wiseman(2001)和Fantini(2006)的观点,知识、技能和动机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人进行有效和适当互动必须具备这些知识、技能和动机。与以上学者观点类似的,还有Deardorff(2009),他指出,在跨文化环境中有效和恰当地进行互动的能力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它由特定的态度和情感结构、跨文化知识、技能和反思支持。
.............................
第三章 教材中中国文化研究.................................(10)
3.1 中国文化内容的分布情况....................................(10)
3.2 中国文化内容的类型..................................(13)
3.3 中国文化内容的复现.....................................(16)
第四章 研究结论..................................(27)
4.1 主要发现...................................(27)
4.2 研究启示...............................(27)
第三章 教材中中国文化研究
3.1 中国文化内容的分布情况
3.1.1 中国文化内容的分布情况统计
本部分将对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分布情况进行梳理统计。教材共有六个单元,除过渡单元外,其它五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相同的八个板块,分别是:Opening page,Listening and speaking, Reading and thinking,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Listeningand tal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ssessing and progress 和 Video time , 其 中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为每单元新语法结构的学习和运用板块;Listening andtalking为第二次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训练;Reading and writing板块中的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分析并学习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为后续的写作做好准备;Assessingand progress是每个单元的学习总结与反思板块;Video time是每个单元最后部分设计的特殊版块,其目的是体现新媒体时代下语言学习和运用的新途径并发展相关技能。过渡单元有七个板块,前六个板块与其它单元相同,第七个板块为Building up yourvocabulary。首先将教材中出现的中国文化内容按照板块进行归类统计,具体统计情况如下:
英语论文参考
第四章 研究结论
4.1 主要发现
本研究以 2019 年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教材为研究对象,对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按照单元、模块、话题内容、所在板块、板块中涉及的中国文化内容几方面进行全面的梳理,对中国文化内容所占的分布、分类、复现、呈现方式、教学活动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教材中国文化内容具有以下特点:从教材的中国文化内容总体呈现情况看,教材注重对中国文化内容的渗透;教材中国文化内容在各版块中的呈现情况分析,可以发现有以下两个特点: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设置合理,重点突出,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以输入为主;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复现情况统计,可得出结论: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出现复现且进行拓展。通过对教材中国文化内容分类情况梳理与统计,可得出结论:从时间顺序上,教材中国文化内容近现代文化内容居多,从内容种类上,可得出结论:教材中国文化内容的种类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第二,教材中国文化内容将“文字”与“图片”两种呈现方式合理结合,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呈现方式不仅丰富多样,还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教材通过用词汇、句子、语篇、问题讨论、图片等多种呈现方式,将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生动地呈现出来。通过对统计情况进一步整理,可以发现,教材中有 72%的中国文化内容是“图片+文字”的呈现方式,可见,精彩的配图与与文字的结合是教材的一大亮点。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十分动态灵活,根据统计结果,教材中有关“问题讨论”内容的形式呈现方式占了所有呈现方式的 10%,“问题讨论”部分虽然是以句子的形式呈现,但是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形式灵活多变,开放性较强,利于学生在学习新知后的思考与拓展,能够实现有关文化内容的有效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