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献回顾
第一节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顾名思义,就是从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切换到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换言之,语码转换就是指说话者在与人交流时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的语言选择,有意识地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语码转换实际上是一种谈话策略,人们可以通过语码转换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例如,从海外留学回国的大学生在与人交谈时,往往喜欢时不时的说几句英文,以表现或炫耀自己的语言优势;两个来自同一地区的人,在交流时使用家乡的方言,来增加与对方的亲近感,拉近互相之间的心理距离等等。此外,语码转换还可以帮助语言使用者实现创造幽默、委婉表达等多种心理动机。借用也叫做外来词汇,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语言借用另一种语言中的词汇表达。例如,英语中的 tofu(豆腐)、typhoon(台风)、 wonton(馄饨)等词汇,就是从汉语语言中吸收而来的。所谓语码转换,指的是语言使用者在交谈过程中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切换。这两者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外来词汇是已经为目标语言所吸收的词汇,这种词汇已经成为目标语言词汇系统的一部分;语码转换只是作为交际者临时采用的一种语言策略,参与语码转换的词汇或句子并不需要融入目标语言。两者的联系在于:某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语码转换,在经过较长时间的积淀之后,可能会逐渐融入目标语言,此时,这些语码转换就成为了借用。
……………
第二节国内外语码转换研究
语码转换指交际过程中的一种语言或方言的选择和转换应用的现象, 体现语言应用的政策、策略和功能。在 20 世纪早期,语码转换现象是被作为一种语言的缺陷来研究的。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 ,语码转换作为一种常见社会文化现象 ,引起了更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国外语言学家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按研究内容可分划为:功能研究、结构研究、动因研究、会话分析研究。语码转换在语言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是功能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功能研究的主要代表有费什曼(Fishman)、甘柏兹(Gumperz)等。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费什曼(Fishman)认为:多情境中的语言选择主要受个人在交际中的身份、交际情景及交际话题这三个要素的影响。费什曼提出了语域理论,认为语域是语言使用类型的决定因素,他将语域划分为五类,包括家庭域、朋友域、工作域、教育域和宗教域等(祝琬瑾,1992:197-203)。费什曼的语域理论从社会文化结构方面对语码转换做出了解释,加深了人们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方法。与费什曼不同,语言学家甘柏兹(Gumperz)对个人在不同的语言和社会制约下的语言选择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个人的语言选择是由各种不同的社会因素决定的。据此,他将语码转换分为喻义型语码转换和情景型语码转换两种类型。他认为:一方面,语码转换可以被看作一种语言策略,双语者可以用它来传达言外之意;另一方面,通过语码转换可以揣测说话人的真实意图。以此为基础,他提出了“语境化提示” 概念,并且建立了以个人选择为焦点的动态语码转换研究模式。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语码转换研究蓬勃发展,学者们开始对影响语码转换的社会因素进行多角度的探讨。甘柏兹(Gumperz)提出了语码转换的六大语篇功能:援引、确定特定受话者、加入旁插语、重述、信息限制及个性化、客观化等,对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有效解释。甘柏兹的研究为后来的语码转换的功能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米尔罗伊和李(Milroy &Li)在语码转换研究中引入了社会网络理论,他们指出,不同的社会网络结构系统对人们的语言选择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普拉特和魏伯(Platt & Weber)通过调查和分析马来西亚华人的语言使用情况,证实了领域对双语者语言运用的影响。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斯科腾(Myers-Scotton)提出了以说话者为中心的标记模式,她认为语码转换是说话者的一种策略,用来协商说话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斯科腾的标记模式理论为语码转换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莫耶(Moyer)通过研究证明了语码转换具有标志身份的功能。
…………
第二章理论基础
第一节Verschueren 的顺应性理论
维索尔伦(Verchueren)在 1999 年的《语用学的理解》中提出了顺应性理论。维索尔伦(Ver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而在不同的意识水平上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是人类语言的固有特征,据此,维索尔伦(Verchueren)进一步指出,这些特征使人们能够根据交际需要动态地对语言进行选择。人类语言是可选择的,并且这些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2) 商讨性:人类并非机械地进行语言选择,也不是按照严格的形式和功能的关系来选择,人类对语言的选择受到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指导; (3) 顺应性: 顺应性指的是人类用商讨的方法从所有可能的选项中做出语言选择,从而获得交际的成功(姬梦月,2009,74)。简单来说,首先,语言的变异性其实就是指人类在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来进行沟通与表达;其次,语言的商讨性是指语码转换是交际者在意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运用的语言策略,语码转换的使用是为了满足语言使用者的目的和动机。最后,由于语言使用者都是带着一定的目的进行交际的,而要达到目的就要顺应各种因素,语码转换就是能够帮助他达成交际目的其中一种策略,这就是语言的顺应性。
……………
第二节以 Verschueren 的顺应性理论为基础的于国栋的语言顺应模式
于国栋认为,语码转换本身就是一个交际策略,也就是说交际者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之间进行策略性的转换,可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于国栋,2004:80)。目的性和意识性是交际策略的固有特征,因此,一种交际策略的使用必然伴随着特定的目的。也就是说,语码转换作为一种交际策略,也是交际者目的性和意识性的具体体现。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要对环境进行顺应,因此,于国栋进一步指出,交际者对语言的选择也是为了顺应特定的语境因素。也就是说,谈话者根据特定的语境进行语码转换,是为了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进而更好的适应自身所处的环境。同时,语言选择和语境之间是一种相互顺应、相互塑造的关系。依据 Verschueren 的顺应性理论,于国栋教授提出了语言顺应模式。他认为,语码转换者进行语码转换的目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1)顺应语言现实;(2)顺应社会规约;(3)顺应心理动机。
…………
第三章节目中语码转换对语言现实的顺应......18
第一节 填补概念空缺........18
第二节语义空缺........20
第三节 提供方便......22
第四节 表达强调......24
第四章 电视娱乐节目中语码转换对社会规约的顺应......27
第一节 提升社会地位........27
第二节 回避禁忌......28
第三节 含蓄表达......29
第五章 电视娱乐节目中语码转换对心理动机的顺应......31
第一节 拉近心理距离........31
第二节 保持颜面和缓和语气......32
第三节 间接表达负面情绪.....34
第四节 寻求时尚......35
第五节 释放心理压力........37
第六节 制造幽默以吸引观众......38
第五章 电视娱乐节目中语码转换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第一节拉近心理距离
我们认为,语码转换对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的顺应是说话者的被动顺应,对心理动机的顺应则是说话者出于不同的交际目的而引发的主动顺应。引发说话者进行语码转换的原因即可以是外部因素,也可以是说话者的自身因素。研究发现,由于娱乐节目自身的特点,参与者可以相对灵活地现场发挥,因此语码转换中的主动顺应就比较多。根据研究,本文 6 个方面进行探讨:1、拉近心理距离、2 保持颜面和缓和语气;3、间接表达负面情绪;4、追求时尚和炫耀;5、释放心理压力;6、创造幽默气氛以吸引观众等。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可以调节自己的语言风格以适应对方的语言风格,从而表示亲近与友好,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在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中, 常会出现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来宾或者喜欢说英文的嘉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交流的顺利进行,主持人往往会进行语码转换来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消除对方的心理隔阂,从而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活跃现场氛围。
……………
结论
研究发现,汉英语码转换作为一种会话策略,在娱乐节目中频繁出现。用顺应论对电视娱乐节目中语码转换语料进行分析是完全适应的。节目的参与者对汉英语码转换的使用目的可以分为三大类:1)为弥补会话中出现的汉英概念空缺或语义差异时出现的语码转换,可以称为对语言现实的顺应;2)为了遵守一定的社会规约、避免社会性尴尬时进行的语码转换,可以称作对社会规约的顺应;3)为了拉近与嘉宾和观众的距离,制造幽默、增加时尚感时进行的语码转换,可以称为对心理动机的顺应。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节目的参与者对于一个语码转换的使用有可能是出于多种不同的动机。因为影响语码转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即包括语言、文化、社会等外部因素,又包括说话者的自身因素,各因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的影响。节目中的中英语码转换的出现,不但顺应了时代潮流,并且推动了不同语言的接触和融合,对促进跨文化交流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电视娱乐节目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娱乐方式,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对节目中出现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的分析,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另外,本研究选取全国收视率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娱乐节目中,对其中的汉英语码转换语料进行分析,为语码转换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实例和更新的视角。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