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如何写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7661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如何写一


包建财, 郁继华, 冯致, 陈佰鸿, 雷成, 杨娟. 2014. 西部七省区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 应用生态学报, 25: 181-187.
鲍艳宇, 周启星, 鲍艳姣, 刘雨霞, 李伟明, 谢秀杰. 2012. 3 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在石油污染土壤上的吸附解吸. 中国环境科学, 32: 1257-1262.
毕于运, 高春雨, 王亚静, 李宝玉. 2009. 中国秸秆资源数量估算. 农业工程学报, 25: 211-217.
毕于运, 王亚静, 高春雨. 2010. 中国主要秸秆资源数量及其区域分布. 农机化研究, (3): 1-7.
曹国良, 张小曳, 王亚强, 郑方成. 2007. 中国区域农田秸秆露天焚烧排放量的估算. 科学通报, (15):1826-1831.
曹国良, 张小曳, 郑方成, 王亚强. 2006. 中国大陆秸秆露天焚烧的量的估算. 资源科学, 28: 9-13.
常志州, 朱万宝, 叶小梅, 张建英. 2000. 畜禽粪便除臭及生物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农村生态环境, 16,(1): 42-44.
陈羚, 赵立欣, 董保成, 万小春, 高新星. 2010. 我国秸秆沼气工程发展现状与趋势. 可再生能源, (3):145-148.
陈梅雪, 杨敏, 贺泓. 2005. 日本畜禽产业排泄物处理与循环利用的现状与技术.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3): 5-11.
陈新锋. 2001. 对我国农村焚烧秸秆污染及其治理的经济学分析——兼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生产要素的工业替代. 中国农村经济, (2):47-52.
陈怡. 2013. 国内秸秆人造板发展探析. 林产工业, (4): 9-11.
陈勇, 冯永忠, 杨改河. 2010. 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验证. 农业技术经济, (7):22-29.
仇焕广, 井月, 廖绍攀, 蔡亚庆. 2013. 我国畜禽污染现状与治理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中国环境科学,33: 2268-2273.
楚莉莉, 李轶冰, 冯永忠, 杨改河, 任广鑫. 2011. 沼液预处理对小麦秸秆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9: 247-251.
崔明, 赵立欣, 田宜水, 孟海波, 孙丽英, 张艳丽, 王飞, 李冰峰. 2008. 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分析评价. 农业工程学报, 24: 291-295.
崔卫芳, 谭春荐, 周继洲, 杨改河. 2013. 三江源区生物质资源沼气化利用潜力评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31: 156-160.
崔文文, 梁军锋, 杜连柱, 张克强. 2013. 中国规模化秸秆沼气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农学通报,(11): 121-125.
单英杰, 章明奎. 2012. 不同来源畜禽粪的养分和污染物组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3: 80-86.
丁晓雯, 李薇, 唐阵武. 2008. 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现代化工, 28: 110-113.
董红敏, 朱志平, 黄宏坤, 陈永杏, 尚斌, 陶秀萍, 周忠凯. 2011. 畜禽养殖业产污系数和排污系数计算方法. 农业工程学报, 27: 303-308.
都韶婷, 单英杰, 张树生, 章永松. 2010. 农业有机废弃物发酵 CO2施肥在大棚生产上的应用及其环境效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6: 510-514.
樊志民. 1992. 传统技术的梯度转递与陕南陕北的农业开发. 古今农业, (1): 8-13.
樊志民. 2004. 农业历史地理环境变迁与农业地域拓展. 人文地理, 19: 74-78.
樊志民. 2008. 农业进程中的“拿来主义”. 生命世界, (7): 36-41.
方一平, 秦大河, 邓茂芝, 葛中全. 2012. 基于社会学视角的江河源区草地生态系统变化和影响因素研究. 干旱区地理, 35: 73-81.
冯成洪, 林建德, 邵坚, 刘姝芳, 杨明, 李艳霞, 张荣华. 2011. 欧美国家畜禽养殖业中雌激素管理法规及措施. 环境污染与防治, (12): 82-86.
Grootaert C., Bastelaer T. 2004. 社会资本在发展中的作用.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高定, 陈同斌, 刘斌, 郑袁明, 郑国砥, 李艳霞. 2006. 我国畜禽养殖业粪便污染风险与控制策略. 地理研究, 25: 311-319.
高利伟, 马林, 张卫峰, 王方浩, 马文奇, 张福锁. 2009. 中国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数量估算及其利用状况. 农业工程学报, 25: 173-179.
高鹏, 李呈琛, 何文, 姚远, 王晓峰. 2014. 汉中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8):238-239.
耿维, 胡林, 崔建宇, 卜美东, 张蓓蓓. 2013. 中国区域畜禽粪便能源潜力及总量控制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29: 171-179.
耿言虎. 2014. 从生活世界到自然资源: "人--自然"关系演变视角下的森林退化.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1: 70-78.
顾立伟, 刘杨. 2013. 关于中国养猪业的思考. 中国畜牧杂志, (2): 50-54.
管小冬. 2006. 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浅析. 农业工程学报, 22: 104-106.
郭文静, 鲍甫成, 王正. 2008. 可降解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木材工业, (1): 12-14.
国家环保总局. 1990. 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自然生态保护司. 2002. 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及防治对策.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韩冬梅, 金书秦, 沈贵银, 梁健聪. 2013.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世界农业, (5): 8-12,153.
韩明鹏, 高永革, 王成章, 王彦华, 张晓霞. 2010. 玉米秸秆发酵饲料的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2):242-245
韩月梅, 沈振兴, 曹军骥, 李旭祥, 赵景联, 刘萍萍, 王云海, 周娟. 2009. 西安市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季节变化特征. 环境化学, 28: 261-266.
何可, 张俊飚, 丰军辉. 2014. 农业废弃物基质化管理创新的扩散困境——基于自我雇佣型女性农民视角的实证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10-16.
何立明, 王文杰, 王桥, 魏斌, 厉青, 王昌佐, 刘晓曼. 2007. 中国秸秆焚烧的遥感监测与分析. 中国环境监测, 23: 42-50.


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如何写二


[1] 陶武先. 坚持城乡统筹 促进协调发展[J]. 四川省情,2004,(7):4~10
[2] 戴小枫,边全乐,付长亮. 关于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与目标任务思考[J]. 中国农学通报,2007,(5):519~524
[3] 夏春萍,刘文清. 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 VAR模型的计量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12,(5):79~85
[4] Thomas A.Lyson. Advanced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ies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J].TRENDS in Biotechnology ,2002.193~196
[5] Guest editor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lters the roadmap to 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02.91~92
[6] Li Guangyongi, Li Xiaoyan ,Jiang Cuihong, Lv Guohua. Analysis on Impact of FacilityAgriculture on Ecological Fun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J]. Procedia EnvironmentalSciences,2011.300~306
[7] M. Kiley-Worthington. Problems of modern agriculture[J].Food Policy,1980.208~215
[8] Shankariah Chamala.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indeveloping countries[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1990.219~231
[9] Nadarajah Sriskandarajah, Danielle Dignam. The quest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the currentposition in Australia[J].Agriculture,Ecosystems & Environment,1992.85~100
[10] Chuntang Wang, Gang Wang, Zhe Feng, Xiaopei Ji, Quanqi Li, Zhiying Zhang, DemingSong. Strengthen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Use WaterResources Scientifically, and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J].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1.1595~1600
[11] Atanu Sarkar, Kristan J. Aronson, Shantagouda Patil, Lingappa B. Hugar , Gary W.vanLoon.Emerging health risks associated with modern agriculture practices:A comprehensive study inIndia[J].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2.37~50
[12] Jacobs.Sustainable Development—From Broad Rhetoric to Local Reality[C].ConferenceProceedings from Agenda 21 in Cheshire,1995.
[13] Edwards, C.A..The concept of integrated systems in lower input sustainableagriculture[J].American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griculture II ,1987.148~152
[14] Hueting,R., Reijnders, L.,Sustainability is an objective concept[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8.139~47
[15] Lisa Alexandra Lobry de Bruyn. The status of soil macrofauna as indicators of soil health tomonit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Australian agricultural soils[J].EcologicalEconomics,1997.714~724
[16] K.K.M. Nambiar, A.P. Gupta, Qinglin Fuc, S. Lic. Biophysical, chemical and socio-economicindicators for assessing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in the Chinese coastal zone[J].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1.1572~1583
[17] S. Praneetvatakul, P. Janekarnkij, C. Potchanasin, K. Prayoonwong. Assessing the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e: A case of Mae Chaem Catchment, northern Thailand[J].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01.103~9
[18] Dan Rigby, Phil Woodhouse b, Trevor Young a, Michael Burton. Constructing a farm levelindicator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practice[J].Ecological Economics,2001.463~478
[19] D. Rigby, D. Caceres. Organic farming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al systems[J].Agricultural Systems,2001.21~40
[20] Y. Komatsu, A. Tsunekawa , H. Juc.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based on humancarrying capacity in drylands – a case study in rural villages in Inner Mongolia, China[J].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5.10~16
[21] QIU Hua-jiao, ZHU Wan-bin, WANG Hai-bin and CHENG Xu. Analysis and Design of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System[J].Agricultural Sciences inChina,2007.475~486
[22] Jose A. Gomez-Limon, Gabriela Sanchez-Fernandez.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sustainability using composite indicators[J].Ecological Economics,2010.1062~1075
[23] 陶立业,张鸿欣. 加速实现农业四化[J].财经研究,1960(3):16~19
[24] 王劲草. 从实际出发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道路[J].江淮论坛,1979(2):43~49
[25] 阎鸿志. 试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J].百泉农业学报,1980(1):56~60
[26] 张锐. 科技进步与现代农业的发展[J].农业经济与技术,1994(7):23~25
[27] 李 瑾 , 孙 国 兴 . 依 靠 科 技 进 步 和 技 术 创 新 建 设 现 代 农 业 [J]. 天 津 农 业 科学,2000(3):52~56
[28] 谢联辉. 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和现代农业[J].福建农业学报( 增刊),2000(S1):7~8
[29] 李国祥. 走有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J].领导文萃,2009(4):15~19
[30] 舒惠国. “三高”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J].党校论坛,1993(7):4~7
[31] 刘成林.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特征及构建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4):472~475
[32] 甘书龙,刘振史. 持续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J].农业经济,1992(4):10~12
[33] 朱丕荣. 持续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新趋向[J].中国农学通报,1992(2):27~29
[34]陈登高.论现代农业对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0(1):35~37
[35] 董树亭.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3~35+39
[36] 王洋,李东波,齐晓宁. 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的特征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6(2):157~160
[37] 陶武先.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J].中国农村经济,2004(3):4~12+33
[38] 戴小枫,边全乐,付长亮. 现代农业的发展内涵、特征与模式[J].中国农业通报,2007(3):504~507
[39] 万宝瑞.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对策[J].求是,2008(4):39~41
[40] 周应恒,耿献辉. 现代农业内涵、特征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33~36


农业硕士论文参考文献如何写三


[1]边疆,王富欣,毛怀.黑龙江省烟叶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化农业,2006(8):3-4.
[2]陈佳锋.浏阳市传统烟草农业与现代烟草农业比较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2:11-13.
[3]陈明章.烟叶生产组织与专业化模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17-22.
[4]陈瑞忠,雷子渊.种烟大户:实现现代烟草农业的快车道[J].湖南烟草,2008(5):1-2.
[5]陈文婷.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 SWOT 分析和政策选择[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2012:19-38
[6]陈晓波.豫西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12-22.
[7]崔学东.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甘肃金融,2010(5).
[8]董贤春,张兰明.构建综合标准体系推进烟叶标准化生产[J].安徽农学通报,2008(7):3-4.
[9]杜传印,王兆群等.烟叶标准化生产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烟草科学,2008(3):2-3.
[10]韩萍.山区特色农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
[11] 吉维,周向荣.烤烟综合标准体系实证比较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2009(2).
[12]胡彬.抚州市烟叶规模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14-18.
[13]黄忠向.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促进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广西农业科学,2009(2):2-3.
[14]贺广生,李茂军.烟叶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比较分析与发展对策[J].烟草研究室,2010(06).
[15]李同泉.河南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探讨[D].河南农业大学,2007.
[16]李发新.从现代农业看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7(11).
[17]练烨晶.武夷山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14-22.[16]林继峰,刘颖.中国烟草产业的发展问题研究[J].新财经,2010(4).
[18]林培章.福建省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9:31-34.
[19]林祖斌.福建省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探讨[D].福建农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
[20]刘艳明.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效的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3).
[21]刘雪梅.攀枝花地区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12):8-11.
[22]罗新斌,宁尚辉,徐坚强.湖南省现代烟草农业现状及发展前景[J].作物研究,2009(4)
[23]罗柱石.宜宾市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21-32.
[24]平丽,兰绍华.我国烟草农业现代化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
[25] 郑伟.河南方城县烟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实践与探索[D].河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
[26]任明波.莱芜烟叶可持续发展的调查与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10:2-3.
[27]尚豫新.对江西烟草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J].科教导刊,2010(5).
[28]唐亮.遵义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2-4.
[29]王孟宇.云南烟草农业标准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10-16.
[30]王跃能.云南省砚山县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优势及对策分析[D].浙江大学,2010:6-17.
[31]魏百刚,杨春悦.农户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4).
[32]魏国胜,袁建华.山区现代烟草农业烟农互助合作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8).
[33]吴国贺.崔昌范,金爱兰.吉林省晒烟热量区划[J].安徽农业科学,2011(4).
[34]肖凤春.龙岩市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9-27.
[35]鄢继春.盐边县烟叶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23-29.
[36]闫新甫.全国烟叶生产和市场变化趋势[J].中国烟草科学,2012(5):107-110.
[37]阳关云.郴州烟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2009:26-29.
[38]杨志刚.专业合作社促进保山烟叶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D].2010:5-8.
[39]杨乐,刘珊慧,盛立冉.以农业信息化主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农机化研究,2009(10).
[40]张惠林.湖南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D].湖南农业大学,2010:10-1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