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参量及管理策略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049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来自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要求、行业劳动力短缺、用户需求个性化等方面的压力,使得推行建筑产业化成为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产业化的主要载体,是未来建筑的主要形式,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装配式建筑相关企业各自为政、信息壁垒高筑,协同管理水平低,阻碍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1.1.1 装配式建筑项目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我国建筑业早在建国初期就采用过装配理念的预制构件,但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却渐渐淡出人们视线[1]。2016 年以来,国家政府频频出台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标准、制度,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级政府贯彻实施指导思想,出台相关地方性政策上百个,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将迎来真正的春天。
(1)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 1987 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随后我国政府将其纳入 21 世纪白皮书长远规划以及十五大发展战略,到 2002年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与此同时,建筑业也在加强对节能减排的要求,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努力。现阶段建筑业主要的建造方式以湿作业为主,存在资源浪费、环保效率低等与可持续发展相悖的现象,亟需建筑业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来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装配式建筑将施工现场的混凝土浇筑转移到工厂,在节材环保方面有着极高的实践价值,成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
2016 年,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力争用 10 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 30%。可见,装配式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的重要形式之一。
(2)新型城镇化推动装配式建筑持续发展
世界各国都是在提高城镇化率的过程中逐渐实现其经济实力的提升,城镇化率逐渐成为衡量国家实力的指标[2]。截止 2018 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 59.58%1,实现了大幅增长,但在我国人口基数重大的前提下,与城镇化率高达 80%的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相当长的距离,同时潜藏着发展问题与矛盾。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城市人口和产业的聚集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住房需求急剧膨胀、城镇基础设施承载力不足、农业转移人口稳定就业困难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等[3]。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现阶段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工程返工、成本超支、安全事故频生、质量不合格等问题,对这些问题产生原因的深入调查研究发现[8]:一方面,项目建设单位通常在合同条款中完全利己,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习惯采用指令性的管理方法,这使得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承包单位、劳务分包商、咨询监理单位以及材料设备供应商等主要参与主体之间形成带有对抗性质的短期合同关系;另一方面,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规划实施、管理运作在各阶段实施中存在严重的分离与脱节,缺乏协同系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项目参与主体之间没有形成合作的伙伴关系以及有效的协同决策机制和沟通策略,由此产生的误解、冲突及争议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特别是在国内现有装配式建筑市场环境不成熟的情况下,适用的管理模式、法律、制度等不完善,导致目前装配式建筑行业和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多且严重。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但在其推进过程中人们往往注重技术创新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管理创新的综合效益提升。当前,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产业升级发展的主要载体,项目以包代管、层层分包转包、设计施工脱节等粗放的传统管理方式使其无法充分发挥集成装配带来的产业效益。传统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在技术、观念、体制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保守性和依赖性,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要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新跨越,发展装配式建筑,就必须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管理的作用,在管理创新上有所突破。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提出以下研究问题:
(1)如何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协同状态进行描述?
在协同学理论中用一组状态参量来描述系统的协同状态和特性,因此本研究提出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状态参量,用来描述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协同状态和特性。装配式建筑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状态参量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尚未形成完善的协同状态参量体系,亟需对协同状态参量进行分析界定,才能对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管理所处的状态有明确清晰的认知。
(2)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发展的关键要素是什么?其协同作用是如何发挥的?
在协同学理论中用序参量来定义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关键要素,体现系统趋于有序的协同状态,本研究提出协同序参量为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发展的关键要素。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在协同状态参量体系中识别出协同序参量是首要解决问题,在明确协同序参量的基础上研究其协同作用机理以及管理策略。在构建协同状态参量体系和识别协同序参量后,尝试通过协同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结构解释协同序参量发挥协同作用的机理,在协同学理论中序参量能够支配协同状态参量趋向有序,即役使作用,明确协同序参量的役使作用机理是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发展演化的重要问题。
...............................

2 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状态参量体系的构建

2.1 协同管理维度的确定

2.1.1 协同管理的维度分析
现阶段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管理的相关研究还不完善,已有研究多集中在信息平台的构建,缺少对协同管理维度的分析。因此,本研究首先对传统项目协同管理的维度进行归纳,再结合装配式建筑项目的特点分析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管理的维度。
本研究以“项目协同管理(collaborative project/construction management)”为关键词,整理 2010 年以来相关研究文献共 103 篇,归纳其协同管理的研究方向,详见附录 1,将频率超过 10%(即 10 篇以上)的协同管理维度按对应频数排序如表 2-1 所示。


(1)组织协同
组织协同是指项目所涉及的所有参与组织之间的协同,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政府主管部门、咨询服务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及劳务分包单位等。项目各参与组织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合同交易关系,而是在逐渐达成“合作共赢”理念过程中建立起的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形成项目协同的组织,产生如图 2-1 所示的组织协同效应。

...............................

2.2 协同状态参量的初选及优化
2.2.1 协同状态参量的选取依据
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状态参量的选取不仅需要符合装配式建筑项目的特征,还要遵循项目协同管理的规律。合理有效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状态参量不仅是对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状态的真实反映,还是满足项目管理者进行协同管理的需要,更是协同序参量识别的重要基础。在进行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状态参量选取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全面性原则
1)科学全面性原则选取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状态参量时尽量涵盖装配式建筑项目在协同管理实施过程中的所有状态,确保协同状态参量能够全面、科学、真实的反映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协同状态,同时要做到不交叉重叠、全面不留遗漏。
(2)系统整体性原则
选择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状态参量时要将装配式建筑项目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从多方面衡量其协同状态,从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管理的全方位、全维度进行选取,满足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者系统管理的需求。
(3)简明可行性原则
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状态参量应简单易懂,尽量避免让人产生误解和歧义。装配式建筑项目涵盖内容繁杂,在选取协同状态参量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最终的协同状态参量体系简单有效,尽量使指标直观明了,不能过于繁杂。

(4)内生参量原则
由于序参量是系统内部相互作用产生的,而序参量又是状态参量演变而来。因此,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状态参量也应该是系统的内生变量,是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管理系统内部相互作用产生的。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协同状态参量必须是由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管理系统内部相互作用产生,但是其产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
3 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序参量的识别.................................. 41

3.1 序参量识别方法的概述.......................................41
3.2 主旋律分析与协同序参量识别..................................42
3.3 主旋律模型的建立...........................................44
4 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序参量作用机理分析................................... 57
4.1 协同状态参量关系分析......................................57
4.2 协同序参量的役使作用..................................68
4.3 协同演化结构及路径分析...................................71
5 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管理策略研究.................................. 75
5.1 组织协同管理策略........................................75
5.2 信息协同管理策略.........................................78
5.3 过程协同管理策略.....................................84

6 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实例分析

6.1 项目背景

本项目由酒店办公楼、公寓、集中商业、公交场站组成,总建筑面积约 90400 平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 67800 平米,地下建筑面积约 22600 平米,项目计划工期 880 天,总投资 5.4 亿元,其中 EPC 总承包合同价为 3.9 亿元。
其中,酒店办公楼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形式,地下 2 层、地上 18 层,建筑高度 77.6米。酒店办公楼从±0.000 开始采用装配,除核心筒外所有结构构件均为工厂化预制,主要预制构件包括:预制柱、预制梁、预制叠合板、预制楼梯和预制清水混凝土外挂板,建筑内部采用一体化内装的装配式轻质内墙板,整体预制装配率为 55.97%,预制构件中单件重量最重达 12.3t。公寓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地下 1 层、地上 11 层,建筑高度42.90 米。公寓从三层开始部分构件采用预制装配式,构件种类包括叠合板、预制楼梯,预制装配率约为 20%。
该项目由成都天投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由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牵头、中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实施承接为 EPC 总承包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为设计单位,中建五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为施工总包单位,四川中冶建设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为监理单位,中建科技公司建筑部品厂为预制构件生产单位。
............................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协同学理论中的协同参量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协同状态参量和协同序参量,并探究了协同序参量在协同状态参量中的役使作用机理,最后提出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协同管理策略,主要结论如下:
(1)构建了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状态参量体系
本研究以传统项目为参照,结合装配式建筑项目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一体化、信息化的特点,分析并确定了协同管理的五个维度:组织协同、信息协同、过程协同、目标协同和环境协同。通过对各协同管理维度的理解以及文献研究分析,提出初始的协同状态参量,在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的优化检验后形成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状态参量体系。该体系由 5 个维度、18 个协同状态参量构成,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协同状态进行了全面的描述,是后续所有研究的基础。
(2)识别出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序参量
协同序参量是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役使作用的协同状态参量,在现有序参量识别方法中,主旋律分析法的竞优内涵与协同序参量相契合。本研究以理想点效用函数为价值表达,在协同状态参量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主旋律模型。通过模型求解以及价值权重聚类,提炼出现阶段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管理的三大主旋律,并分析了其实际意义。最后按照主旋律与理想结局的相似程度识别出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协同序参量为:信息协同平台、项目组织结构和协同效益。
(3)分析了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序参量的役使作用机理
协同序参量通过协同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结构发挥其役使作用,进而带动装配式建筑项目趋向协同有序。本研究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对协同状态参量进行了层级划分,分析了协同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结构。以协同序参量所在层级及其关联协同状态参量出发,在协同状态参量关系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协同平台、项目组织结构、协同效益三个协同序参量役使作用的机理模式,并结合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的开放耗散结构,利用分岔图描述了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演化的路径。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