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山水画历来对中国园林设计有着源远的影响,景即是画,画即是景,景画合一,意境深远,方为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所在。
1.山水画立意对假山的影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山水画展开至唐代,技法日趋成熟,既注重客观物象的描画,又注入了客观意念和感情。唐代画家在张璪在《绘境》中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也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准绳。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画作品总是生动描写山野自然风光,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直至后世,这种浪漫主义作风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主流。画家多注重个体心境的体验,作画的目的并不在于描摹客观事物,而是营造一种意境,表达自己的感情,绘景只是伎俩,写情才是目的。
意境是中国古代首创的一个概念,庄子讲“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中国山水画家追求象外之象,在山水画作品中注入启导性和意味性,托物以言志,山水画并不是细致复制自然景物,而是经过对自然景物的提炼,创作出画家心中的山水,借山水画表象尽舒胸意。
山水园开端于模仿自然真山真水的理论,至唐宋时期,人们开端从山水中找出规律,并加以归结提炼,不拘泥于形态的相像,而追求气势和意境的契合。 皇家园林如艮岳在方圆仅十里的范围内构出千岩万壑的景观,《宋史·天文志》记载,艮岳“以十里之山而具千里之势,九十步之峰而与泰、华、篙、衡等高。” 这些都是经过对自然山水的高度提炼来完成的。至明清之际的江南私家园林中的假山,更是在城市中的方寸之地间形象的表达出山体的气势和变化,即所谓壶中天地,天涯山林。
另外,山水画家常在画中用题诗作为点题,表达创作企图,普通以为,题诗是山水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足可见抒情才是山水画的真意。后世的文人造园家在假山堆叠中也自创了这一方式,在山石上参与题跋,赋予山石感情和生命力。
可以说,假山同山水画一样,都是人们表达内心对自然体验的方式,优秀的假山作品不只可游可赏,也让人在游赏间体会到作者的心意才情,寻觅到心灵的契合点。
2.山水画颜色对假山的影响——墨分五色,随类赋彩
中国山水画在展开过程中,呈现过不同的颜色作风,大致有水墨山水、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浅绛山水和没骨山水几种方式。颜色的选择是人内心情感的表现,中国山水画运用装饰化、夸张化、概念化的设色手法,表达内心情感,因此不同的画风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不同的人群中遭到推崇。
例如在富足强盛的唐代,着色浓重、作风艳丽明朗的青绿山水盛行,大小李将军的青绿山水独步一时,至宋代这种画风特别在宫廷画师中遭到推崇。自元代直至明清,士大夫阶级面对骚动的时局,仕途受挫,异族统治等,只能在老庄哲学中寻觅慰藉,给心灵找到超脱、安宁的栖息之地。老子以为“五色令人盲,知其白,守其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庄子自觉得排斥颜色而崇尚素净虚空黑白之色。于是画家开端摒弃“五色”,代之以“素朴”的水墨山水,也即文人山水。以赵孟頫、黄公望为代表的水墨山水使山水画作风为之一变,元明清画坛推崇清幽、雅逸,疏简,讲究黑白之韵格,追求荒寒清冷的意境。
同样的颜色观也表往常假山创作中。皇家园林中假山常常以彩画建筑和常绿植物加以衬托,浓墨重彩,表现浩大热烈的氛围,彰显富足尊贵的气度,有青绿山水之美。明清之际江南园林中的假山常常以白粉墙来衬托前景部分假山的颜色,如计成《园冶》所说“以粉墙为纸,以石为绘”,这与文人所追求的清雅、简淡作风相分歧,俱水墨山水之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