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安倍内阁国家安保战略研究
开题报告
目 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由于时间因素的制约,现阶段有关“积极和平主义”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到目前为止,中国学界还没有相关的专门学术著作问世。专门探讨“积极和平主义”的论文还只限于王珊的《安倍政权“积极和平主义”辨析》(《现代国际关系》,2014 年第 6 期)、蔡亮的《安倍内阁“积极和平主义”的三重内涵》(《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 年第 5 期)、沈海涛的《从安倍主义到积极和平主义:安倍外交动态失衡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 年第 5 期)等等。关于安倍内阁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的论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徐万胜的《日本安倍内阁国家安全战略初探》(《东北亚学刊》,2014 年第 3 期)、梅秀庭的《安倍内阁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介评》(《现代国际关系》,2014 年第 2 期)、储召锋的《安倍内阁安全防卫政策评析:以日本三份安全政策文件为中心》(《日本研究》,2014 年第 1 期)、陆伟的《“联合机动防卫力量”:日本新军事战略的构建和影响》(《外交评论》,2014 年第 5 期)等。此外,高洪的《安倍政权的政治属性与政策选择》(《日本学刊》,2006 年第 6 期)、吴怀中的《日本对华安全政策的理论分析》(《日本学刊》,2010 年第 2 期)、《日本外交安全研究 30 年综述》(《日本学刊》,2011 年第 3 期)、吴寄南的《浅析民主党外交安保团队及其政策构想》(《日本学刊》,2009 年第 3 期)、《试论中日重构战略互信的路径选择》(《日本学刊》,2013 年第 4 期)、杨伯江的《美国战略调整背景下日本“全面的正常化”走向分析》(《日本学刊》,2013 年第 2 期)、李秀石的《解析日本“动态遏制”战略》(《国际观察》,2012 年第 2 期)、吴怀中的《安倍“战略外交”及其对华影响评析》(《日本学刊》,2014 年第 1 期)、蔡亮的《安倍内阁对华“战略对冲”政策及中国的对策思路》(《日本研究》,2013 年第 2 期)、王珊的《试评析安倍政权“摆脱战后体制”的外交举措》(《现代国际关系》,2013 年第 9 期)、信强的《“次轴心”:日本在美国亚太安全布局中的角色转换》(《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 第 4 期)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日本的国家安保战略。2007 年以来,日本国内陆续出版了一些关于“积极和平主义”的著作,其中有前外务省官员、日本国际论坛理事长伊藤宪一所著的《新战争论——积极和平主义的提议》、前内阁官房副长官助理柳泽协二的《亡国的安保政策——安倍政权和“积极和平主义”陷阱》、和国立山口大学副校长纐纈厚的《反“安倍式积极和平主义”论——再度检讨历史认识和我们的战争责任》等等。自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致美丽的国家》、《致崭新的国家》和他的外交智囊、外务省首任国际情报局长冈崎久彦的《守护这个国家的决心》也是有助于人们理解“积极和平主义”的重要著作。
研究日本安保政策的学术著作相对比较多。代表性的著作有:猪木正道的《对日本安全保障与防卫问题的紧急建议》、大西诚一郎的《对日本防卫政策的展望》、福岛新吾的《日本的防卫政策》、西原正的《战略研究的视角——安全保障战略读本 为维护和平和安全的十二章》、森本敏的《森本敏之眼——日本的防卫与安全保障政策》、日本防卫大学安全保障学会研究会编著的《日本安全保障学概论》、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著的《安全保障、战略文化的比较研究》论文集、谷内正太郎的《日本的安全保障与防卫政策 论集》及《日本的外交和综合的安全保障》、青井未帆的《国家安全保障基本法批判》。国内有肖伟的《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与《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历史原点》、王少普,吴寄南的《战后日本防卫研究》、姚文礼的《日本安全政策研究》、孙成岗的《冷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研究》、孙叶青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日本安全观的形成和演变》等等。译著有日本防卫大学安全保障学会研究会编著的《日本安全保障学概论》,日文著作较多,有日本国际政治学会主编的《安全保障、战略文化的比较研究》论文集,松田康博编著的《NSC 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危机管理、综合安全政策机制的比较研究》,柳泽协二的《修宪和国防,混沌的安全保障之路》等等,美国学者理查德·J·塞缪尔斯的《日本大战略与东亚的未来》也是颇具代表性的。由于篇幅限制此处仅列举以上部分著作。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2012年12月,由于自民党在日本第46届众议院选举中获得过半数席位,身为自民党总裁的安倍晋三在时隔6年后再次出任日本首相。2013年9月26日,安倍在联合国大会的演说中首次公开提出“基于国际协调的积极和平主义”,并将“积极和平主义”定为日本国家安保战略的指导理念。“积极和平主义”被日本政府视为代替传统宪法和平主义的政治工具。“积极和平主义”(Proactive Contribution to Peace)的全称是“基于国际协调主义的积极和平主义”。将其拆开来看,“国际协调主义”和“积极和平主义”都是既已存在的政治学术语。安倍使用已存在的政治术语合成新概念,不仅是对旧的词汇的重新定义,一定程度上还超越了原有词汇的政治含义。因此,梳理“积极和平主义”概念,找准“积极和平主义”的脉络是十分必要的。安倍上任不久便出台了《防卫计划大纲》(简称《防卫大纲》,2013年12月10日)以及《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简称《中期防》,2013年12月10日)以及《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简称《国家安保战略》,2013 年12月17日)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中多次提到“积极和平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积极和平主义”已经成为安倍内阁最重要的施政理念,是其开展保守政治活动的政治口号。而“积极和平主义”伴随着新的国家安保战略的出台,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安倍内阁此次出台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与历届内阁的“安全保障战略”有所不同。在上述三份文件出台之前,日本的安保战略性文件中都没有使用“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一词。所以本文题目中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专指第二次安倍政权时期出台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积极和平主义”究竟是什么?“积极和平主义”有怎样的历史背景?安倍担任首相时期,日本的“积极和平主义”是如何在国家安全保障领域发挥作用的?安倍内阁是如何实现战略目标的?未来的日本,以“积极和平主义”为指针的安保战略又将走向何处?解答这些问题,并深度挖掘问题本质,是本文的写作动机。本文侧重研究安倍晋三第二任内日本国家安保战略的出台及其相关的防卫和外交政策。这部分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外都比较薄弱,尤其是对于日本政府文件及相关智库研究成果的解读较少。本文通过大量第一手文本分析、梳理和解读日本国家安保战略出台和实施的历史脉络以及对日本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战略走向的影响。此外,安倍第二次内阁成立以来,学界对日本防卫组织改革的内容研究也略嫌不足。没有着重关注日本增强军事威慑力量的具体措施,例如武器数量、种类和用途的,等等。这是作者在本文中深入阐述,试图有所突破的又一重点。最后,任何一个国家的安全保障战略,都需要将军事和外交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文本也试图尽可能较为完整和清晰地描绘安倍晋三以“积极和平主义”为理念的国家安保战略如何框定日本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国防、外交政策的内容及其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机制。这对我在对日交涉中如何趋利避害,妥善应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安倍晋三在联合国大会演说中提出的“积极和平主义”,全称是“基于国际协调主义的积极和平主义”。其中“国际协调主义”和“和平主义”是两个已经存在的日语汉字词汇。“基于国际协调主义的积极和平主义”在官方文件中被简称为“积极和平主义”,可见其侧重点在“积极和平主义”淡化了“国际协调主义”。故本节着重研究“和平主义”对于“积极和平主义”的影响,进而对“国际协调主义”做一些简略的介绍。从构词法的角度来研究“积极和平主义”,可以发现其基本结构为“形容词+名词”的形式,即通过一个“积极”来形容这种新的“和平主义”。按着这个逻辑研究“积极和平主义”,首先要理解日本的“和平主义”理念的源与流。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经历了深重战争灾难的日本民众对和平的珍贵及其来之不易有切身的感受,和平主义以及“和平国家”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1946 年 6 月美国提出了《解除日本武装及非军事化的条约案》,确立了在二战之后全面解除日本武装的目标。美国占领当局在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旨在铲除军国主义基础的民主改革,解散了日本主要的军事机关,废除了日本有关行使战争动员战争的相关法律,并严禁日本进行军事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此后,和平主义成为一种宪法所规定的制度保证而存在。在驻日盟军总司令(General Headquarters,简称 GHQ)的指导下,日本官僚和政治家将和平主义和宪法相结合,构建了独特的“和平宪法”。吉田茂内阁成立之后,宣布日本永久放弃了交战权,“和平宪法”正式生效。战后,长期掌控日本政坛的首相吉田茂推行“吉田茂路线”,他的一系列思想被视为“吉田茂主义”。“吉田茂主义”的特点就是“重经济、轻军事”。具体而言,就是主张以日美同盟为日本防卫和外交的基轴,依靠美国的“保护伞”,只保持必要的、最低限度的自卫力量,在遭到入侵时只局限于行使个别自卫权,不得向海外出动,等等。虽然不能简单把吉田茂归为和平主义者,但是吉田茂的护宪的态度贯穿其政治生涯,支持和平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维护宪法。吉田茂曾 5 次组阁,合计执政 7 年多。加上他的弟子池田勇人、佐藤荣作,以及与吉田茂同属“保守本流”的田中派、竹下派,“吉田茂主义”主导日本政坛长达几十年,使得日本走上了发展经济的快车道,崛起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现行宪法中的第二章第九条规定“放弃战争、战争力量以及交战权”,还规定了“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战争”。“和平宪法”的精神被日本学者归纳为“永久不战、中立、非武装化”,宪法中的第九条被视为日本战后和平主义的象征。也称宪法和平主义。有学者认为宪法和平主义有以下特点:1.界定了战争的责任,批判了法西斯军国主义。2.表达了对反对战争倡导和平的理想,以及维护和平的和平主义理念。13.日本宪法和平主义原理主要体现在宪法第 9 条关于“放弃战争,战争力量及交战权的否认”的规定。2和平宪法具有特殊性,相比而言,曾与日本同属“轴心国”阵营的德国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中,只是规定“发动侵略战争之准备行为,均属违宪”。德国并没有明确永久放弃战争权。与德国的情况相同,意大利的宪法也没有出现“永久放弃”战争权力的描述,其宪法条目中只是规定“意大利否认把战争作为侵犯他国人民自由的方式和解决国际争端的工具”。由此可见,“和平宪法”是日本在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是日本向国际社会承诺永远不再走军事大国和战争道路的象征。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目前,国内外有关“积极和平主义”的研究比较侧重探讨“积极和平主义”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缺乏对“积极和平主义”历史脉络的梳理,没有深入讨论安倍新内阁“积极和平主义”对日本安全保障战略的影响。而且,相当一部分研究倾向于将“积极和平主义”视为安倍内阁实行保守政治活动的伪装,研究集中于“积极和平主义”的外延,其内涵的挖掘尚待解决。本文的创新点有三:首先,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积极和平主义”的来龙去脉,深入研究“积极和平主义”的内涵。以“积极和平主义”为视角,窥探日本新安全保障战略的虚与实、表与里,从而揭示其否定日本的和平宪法,将日本重新引到军事大国化道路上去的实质。其次,本文通过对大量原始文献进行梳理,力图准确、全面地勾勒安倍内阁国家安保战略的全貌。特别是对第二次安倍内阁的国防、外交领域的一些重大举措进行分析,理清日本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国家战略转型的总体态势。第三,本文跟踪研究安倍复出后日本防卫组织内部进行的渐进性改革,努力把握日本国家安保战略具体实践及其演变趋势。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梳理“积极和平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分析具体事件人物,从“积极和平主义”视的雏形、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来探究“积极和平主义”的实质。第二章,研究“积极和平主义”与日本国家安保战略的内在及外在联系,并通过实例分析研究“积极和平主义”在现阶段构建日本新安保战略的过程中发挥何种作用。第三章分析安倍内阁国家安保战略的具体实践。最后一部分是结论。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略)
五、写作提纲
目录 4-6
图表目录 6-7
摘要 7-9
Abstract 9-10
绪论 11-16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2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4
第三节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4-15
第四节 论文创新点和结构安排 15-16
第一章 “积极和平主义”出台的背景与脉络 16-36
第一节 战后宪法和平主义的脉络 16-21
一 宪法和平主义的出台 16-18
二 日美军事同盟的确立对和平主义的影响 18-19
三 和平主义的“修正”及工具化 19-21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积极和平主义”概念的形成 21-26
一 “一国和平主义”与“能动的和平主义” 21-23
二 伊藤宪一与“积极和平主义”的提出 23-26
第三节 “积极和平主义”概念的扩充 26-36
一 “积极和平主义”与“能动的和平主义”的异同 26-27
二 “积极和平主义”概念的扩充与发展 27-30
三 安倍晋三与“基于国际协调的积极和平主义”的出台 30-36
第二章 “积极和平主义”理念下国家安保战略的构筑 36-54
第一节 日本安全保障战略的内涵 37-44
一 日本安全保障概念的变化 37-39
二 日本国家安保制度的沿革 39-42
三 日本国家安保战略的目标 42-44
第二节 日本版 NSC 的酝酿与构筑 44-54
一 日本版 NSC 法案的通过 44-47
二 日本《国家安保战略》的制定过程 47-50
三 国家安全保障局与 NSC 简析 50-54
第三章 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的具体实施 54-92
第一节 加快军事威慑力量的综合建设 54-74
一 防卫组织渐进式改革的内因及计划措施 54-61
二 放宽武器出口政策 61-67
三 解禁集体自卫权 67-69
四 新一轮强军战略的开始 69-74
第二节 强化日美同盟的信赖合作 74-83
一 日美防卫合作的新方向 75-78
二 关岛移师为代表的日美军事合作 78-83
第三节 积极推动协调外交 83-92
一 “价值观外交”和“民主安保之钻” 83-88
二 推动“俯瞰地球仪”外交 88-92
结论 92-95
参考文献 95-101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1-102
致谢 102-103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 高兰:《冷战后日本对华外交的思想与实践》,新华出版社,2008 年版。
2. 蒋立峰:《当代日本社会思潮》,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年版。
3. 蒋立峰:《日本政治概论》,东方出版社,1995 年版。
4. 李广民:《与强者为伍——日本结盟外交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 李寒梅:《日本民族主义形态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 年版。
6. 李秀石:《日本新保守主义战略研究》,时事出版社,2010 年版。
7. 刘江永主编:《跨世纪的日本——政治、经济、外交新趋势》,时事出版社,1995 年版。
8. 廉德瑰:《日本的海洋国家意识》,时事出版社,2012 年版。
9. 吕耀东:《中国和平发展与日本外交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0. 孙成岗:《冷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研究》,解放军出版社,2008 年版。
11. 孙叶青:《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日本安全观的形成和演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
12. 孙政:《战后日本新国家主义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13. 王新生:《现代日本政治》,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年版。
14. 吴寄南:《日本新生代政治家》,时事出版社,2002 年版。
15. 吴寄南:《新世纪日本对外战略研究》,时事出版社,2010 年版。
16. 吴寄南主编:《站在新世纪入口的日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17. 武心波:《“一元”与“二元”的历史变奏——对日本“国家主义”的再认识》,上海三联书店,2008 年版。
18. 肖刚:《冷战后日本的联合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年版。
19. 肖伟:《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新华出版社,2000 年版。
20. 肖伟:《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历史原点》,新华出版社,2009 年版。
21. 向卿:《日本近代民族主义 1868-1895 》,社会文献出版社,2007 年版。
22. 姚文礼:《日本安全政策研究》,世界领袖出版社,2004 年版。
23. [澳]加文·麦考马克:《附庸国:美国怀抱中的日本》,于占杰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年版。
24. [澳]加文·麦考马克:《虚幻的乐园——战后日本综合研究》,郭南燕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25.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
26. [美]大卫·巴拉什,查尔斯·韦伯:《积极和平 和平与冲突研究》,刘成等译,2007 年版。
27. [美]理查德·J. 塞缪尔斯:《日本大战略与东亚的未来》,刘铁娃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
28. [美]理查德·罗斯克兰斯:《大战略的国内基础》,刘东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29.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吕万和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
30. [美]罗伯特·A. 帕斯特编:《世纪之旅——世界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胡利平、杨韵琴译,商务印书馆,2001 年版。
31. [挪威]约翰·加尔通;《和平论》,陈祖洲等译,南京出版社,2007 年版。
32. [日]安世舟:《漂流的日本政治》,高克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3 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