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饰”界 ——传统玉文化意蕴在翡翠首饰设计中的再营造
开题报告
目 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玉文化是指我国历代玉器在制造、使用、收藏过程中,精神文化经历史积淀形成的典章制度、行为礼仪,是社会道德,信仰习俗,观念意识以玉石器物为主要载体,具有独特艺术审美品格的民族意识表现。文章中的“翡翠首饰”是指主体材料由翡翠制作而成的首饰,翡翠首饰是首饰中重要的一个分类。国内对于玉文化的研究可谓广博精微,包罗万象,也越来越趋于完善,以往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侧重对玉器实物体的研究。传统玉文化研究专著首先以杨伯达编写的《中国玉文化学》(2002 年、2004 年、2005 年、2007 年)为代表。该书综合了众多学者多年来对玉文化和“玉学”的主要研究成果。衍生于玉文化背景下的翡翠玉石的发生发展轨迹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多以勐拱、保山、腾越地区为主。随着当代审美的多元化,对于传统玉文化意蕴的现代表达可谓是与时俱进的,目前对于玉文化的研究已有向玉制品创作转变的趋势,开始从艺术设计角度对玉文化进行“形而上”层面的研究。但遗憾的是目前并未形成这方面的系统研究,所以本论文的撰写也是旨在对这方面的研究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由于对传统玉文化的研究存在地域性限制等特殊条件,国外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少,主要著作有:日本学者林已奈夫撰写的《中国古玉研究》(1997 年);英国学者罗森著的《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中国玉器》(1995 年)、美国学者坎曼著《中国的坠饰材料与象征》(1962 年)。国外对于首饰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文献资料较为丰富广泛。英国珠宝首饰设计师伊丽莎白.奥尔弗编著的《首饰设计》书中,作者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较为系统地论述现代首饰设计从构思到成品这个设计思想的物化过程。诠释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现代首饰设计理念。书中详述了多种现代首饰设计理念指导下的设计方法、材料选择以及工艺制作等内容,进一步强调了首饰设计理念的重要性。由英美合作系列丛书MASTERS,LARKBOOK 以优秀案例的形式详细收录了每一个优秀首饰设计的材质,大小规格与创作灵感。《英国珠宝首饰制作基础教程》是一本讲述珠宝首饰设计和制作的系统教程,详细地指导学习如何使用首饰设计工具和设备,如何进行科学的操作,如何搜集自己的灵感,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实现自己的创意。
国外涉及到翡翠首饰设计案例的理论性研究目前还没有发现,本课题的研究也是力求能够在这方面做一定的补充。国内专门研究首饰设计的书籍有郭新编著的《珠宝首饰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9.5)。该书主要研究了首饰设计发展简史、首饰设计工艺流程、首饰材料、首饰设计工作室创立五个方面。该书又与《珠宝首饰绘画表现技法》、《贵金属材料与首饰制作》整理为珠宝首饰专业系列教材,为珠宝首饰设计人才培养提供了系统化地学习方法。近年来翡翠类的专著主要研究的是:翡翠历史渊源、翡翠真伪鉴定、翡翠品相判断、翡翠毛料厂口调研、翡翠收藏与拍卖市场行情、翡翠玩赏六个大的方面。腾冲县委宣传部研究员张志芳编撰的《翡翠书》(2006 年版)再现了腾冲翡翠文化发祥地的翡翠的瑰丽与辉煌。是一部以介绍腾冲翡翠治玉产业、翡翠商人为主的权威书籍。其中著名翡翠专家云南腾冲人,张竹邦撰写的著作《翡翠探秘》(1993 年出版)被业界誉为翡翠启蒙的经典读物。后张竹邦又以《勐拱翡翠经》(2007 年出版)作为《翡翠探秘》的补充和完善。《勐拱翡翠经》详细地从翡翠的历史、经贸交易、人文景象方面入手,归纳总结出有关翡翠的诸多极富哲理性的文章。《勐拱翡翠经》有开创性地引导人们鉴赏翡翠,并以作者自身亲历的翡翠故事感悟人生,颇具教育意义和时代意义。由云南省珠宝质检研究院于 2012 年创办的《中国翡翠》是一本以报道翡翠及其它珠宝时尚资讯为主,引导翡翠珠宝时尚生活的期刊,为我国珠宝翡翠玉石文化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5 年新鲜出版的《形象翡翠学》由资深翡翠专家马崇仁撰写,凝聚了他 30 余年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另外书中有大量的公盘实地考察数据,对翡翠原材料价格趋势的判断提供了可靠详实的依据。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传承发展传统玉文化首先要解读它,而翡翠作为玉文化的新篇章及续写其分量不言而喻。成就一件翡翠首饰作品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关键就在于良好的创意设计与情感的传达。传统玉文化意蕴通过艺术设计的指导,得以在翡翠首饰上重现魅力,一方面提升了翡翠首饰的设计附加值与文化附加值,进而改变翡翠首饰市场表现欠佳的现状;另一方面传统玉文化意蕴的再营造也是为玉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
中华传统玉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美学价值,是一种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与民族品格的艺术,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的代表。衍生于玉文化背景下的翡翠是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诞生起就以其五彩斑斓的色彩和温润凝莹的种质为世人所惊叹。翡翠作为一份珍贵的自然宝藏为玉文化的续写增添着新的篇章。所以当代的翡翠首饰设计担负着发现共识、坚持共识、凝聚共识进而传承发展玉文化的重要使命。笔者在秉承着传承发展玉文化的初衷,通过多地珠宝市场走访调研后发现当代翡翠首饰设计出现了三个方面的大问题:1、市场表现形式单一。2、翡翠玉料供给受阻导致人们过分依赖玉料品质推升市场价格,致使大众对玉文化的认知物质性超过精神性,经济性超过文化性。3、翡翠首饰设计不能满足当代消费者审美需求。用符合当代审美的方式——艺术设计理念指导翡翠首饰设计,也就是把传统玉文化之意蕴用现代人能够广泛接受的方式诠释,即再营造,这将对传承发展玉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华夏先民文化视野下的“玉”是一个广泛且频频出现的广义概念。有史记载最早的“玉”的定义就是从这种独特的文化视野下产生的:于公元 100 年,许慎著《说文解字》,誉为中国首部字典,其中“玉,石之美者”是有史以来对玉的最早解释。中国这片土壤自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起,玉石便成了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伴侣。起初,华夏先民在原始的劳动中把玉从其他大多数石材中分离开来,在石材中挑选硬度较高、质地温润、色彩美丽者作为心爱之物,成为劳动工具或者佩戴陈设。因为玉的材质特殊性,人们在加工打磨的过程中其制玉方法也有别于其他石材。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不琢,不成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以看出制玉之难,其工艺步骤之多。更加严苛的制玉工艺也使玉区别于石而展现出独特的美。由此可见,华夏先民对“玉,石之美者”的认知正是在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综合了生理、心理因素形成和稳固的。此时的玉已超越普通工具、武器具有的实用功能性,而逐渐向符号意义转变。新石器时代是玉石的分野,神性的开端,其中以良渚和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勾云形器是红山文化的代表性玉器之一,它独特的造型呈现出一种远古时期的自然美和宗教意识下的朦胧美。具考古学和玉石学研究后发现,勾云形玉器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两个不同的功能:一是自身弧度、弯勾以及大小的变化,使得勾形器最终由生产工具发展成为戈一类的兵器,大型器是红山文化玉兵时代的典型代表;另一种变化是多个勾形的重复配置,形成比较复杂的形状,成为新的器型,更多地具有装饰的作用和礼器的功能,即玉石的分野,神性的开端。
勾云形玉器的纹样常见夸张手法雕刻的动物,几乎所有雕刻的动物都力求表现四肢舒展、奋力奔跑。这种夸张的动物形象以展示动物奔跑的速度和无限的力量,从而反映出华夏先民的审美心理:追求强烈动感与活力,是追求人能像猛兽一样矫健、灵敏,富有生命力。随葬的勾云形玉器,是生者希望这些重器继续发挥神奇的威力,对死者和生者仍然起到护佑作用,进而希望通过善待先人,以求逝去先人在冥冥之中保护着整个部族不受异族部落和鬼魅的侵害。从实用器到礼器,勾云形玉器最终发展成为权贵人物的高级装饰品和特有的崇拜祭祀用品。其中兽面勾云形玉器就是红山早期的琥,是礼拜四方的之神的重要礼器。考古发掘记载:牛河梁女神庙墓葬遗址中出土一件勾云形器恰巧是被放在墓主人胸部的位置。勾云器玉质冷峻而空灵,色彩变幻瑰丽,婉转极富灵动之气的形制配在大墓之中,营造出一种恍惚迷离的意境,予人浓郁的原始宗教意味,赋予“元神不灭”、“人神沟通”的感受,这正是华夏先民意识形态演变下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查找,对传统玉文化、衍生于传统玉文化背景下的翡翠首饰发生发展轨迹、艺术设计原理方法、珠宝首饰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及文献进行阅读归纳。
2、田野调研与访谈法:深度走访云南各大翡翠首饰珠宝原材料与成品市场、走访广东翡翠首饰珠宝原材料与成品市场,关注珠宝首饰拍卖市场,继续关注国际珠宝品牌的设计。对珠宝翡翠商人和消费者进行访谈,了解其对翡翠首饰设计、传统玉文化的了解程度与对其发展的期望。
3、问卷调查法: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程度的大众群体进行调查(预计 500份)。从问卷结论中得出科学有效的数据,分析归纳大众对珠宝首饰设计的认知程度以及对翡翠首饰设计发展的期望。
4、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市场上已有的翡翠珠宝首饰设计与自己的设计的优势与劣势,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设计,提高设计的可行性,完善整个珠宝首饰设计理论与方法。
5、个案研究法:搜集优秀的首饰设计案例,并进行分析研究。尤其着重对传统玉文化意蕴的优秀首饰设计进行深入个案研究,借鉴其取得成功的方法,以做为成功案例,进一步支撑论文实践性依据。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摘要 3-4
ABSTRACT 4
绪论 7-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现状 7-8
课题研究目的 8-9
课题研究意义 9
课题研究方法 9-11
第一章 传统玉文化意蕴 11-20
1.1 传统玉文化意蕴之:玉石分野神性的开端 11-14
1.1.1 由石到玉 11-13
1.1.2 从原始宗教到宗法玉制 13-14
1.2 传统玉文化意蕴之:权利意志与比德价值观 14-17
1.2.1 权利意志的结构与表现 15-16
1.2.2 比德价值观的诠释 16-17
1.3 传统玉文化意蕴之:玉器功能多元化与吉祥寓意 17-20
1.3.1 玉器功能多元化 17-18
1.3.2 吉祥寓意的产生 18-20
第二章 翡翠首饰的由来、现状及创新 20-30
2.1 翡翠首饰的由来 20-21
2.1.1 翡翠是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延伸 20-21
2.1.2 翡翠首饰的历史发展 21
2.2 翡翠首饰的发展现状 21-28
2.2.1 翡翠首饰产品市场表现形式单一 22-23
2.2.2 过度依赖翡翠原材料品质 23
2.2.3 当代消费者对翡翠首饰设计产生新的审美需求 23-28
2.3 翡翠首饰设计创新——传统玉文化意蕴再营造 28-30
2.3.1 再营造的内容和含义 28
2.3.2 再营造的必要性和价值 28-30
第三章 艺术设计创新意蕴的营造——发散 30-38
3.1 艺术设计指导翡翠首饰设计的灵感搜集 30-31
3.1.1 灵感设计与策划 30-31
3.1.2 灵感设计与创意 31
3.2 艺术设计对翡翠首饰设计的美学启示 31-36
3.2.1 视觉形态原理对翡翠首饰设计的启示 32-33
3.2.2 色彩语言对翡翠首饰设计的启示 33-34
3.2.3 肌理应用对翡翠首饰设计的启示 34-35
3.2.4 空间的表现对翡翠首饰设计的启示 35-36
3.3 艺术设表达翡翠首饰设计的内涵 36-38
3.3.1 挥洒个性——不雷同 36
3.3.2 直抒胸臆——化繁为简 36-37
3.3.3 抚慰心灵——物我共鸣 37-38
第四章 从传统玉文化意蕴到翡翠首饰设计——再造 38-45
4.1 玉文化意蕴之“玉美”的营造 38-39
4.2 玉文化意蕴之“玉德”在翡翠首饰设计中的营造 39-41
4.3 玉文化意蕴之“玉吉”在翡翠首饰设计中的营造 41-42
4.4 “形”“势”“神”“韵”的营造 42-45
4.4.1 形——外在的视觉形象 42
4.4.2 势——动态的演绎 42-43
4.4.3 神——设计意图传达 43
4.4.4 韵——由物及我 43-45
第五章 课题设计实践:统玉文化意蕴在翡翠首饰设计中的再营造——以传统玉文化中的“君子比德于玉”为例 45-53
5.1 “君子”系列翡翠首饰设计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45
5.2 “君子”系列翡翠首饰设计介绍及成果展示 45-53
结语 53-54
致谢 54-55
参考文献 55-56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参考专著
【1】苏云虎,《云南腾冲、瑞丽玉雕工艺》[M],云南大学出版社
【2】万珺,《赏识翡翠》[M],福州美术出版社,2003
【3】摩太,《摩太识翠》[M],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
【4】张竹邦,《勐拱翡翠经》[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10
【5】马立群,俞伟理,《品玉——陈申乐玉雕作品赏玩》[M],上海三联书店
【6】杨伯达,《中国玉文化学》[M],紫禁城出版社 2002,2004,2005,2007
【7】蒋卫东,《神圣与精致-良渚文化玉器研究》[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
【8】郭新,《珠宝首饰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5
【9】任进,《珠宝首饰设计基础》[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
【10】(英)伊丽莎白.奥尔弗,《首饰设计》[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3
【11】孙嘉英,《首饰艺术》[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1
【12】郑静,《现代首饰艺术》[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13】宗白华,《艺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余秋雨,《艺术创造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4】(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1
【15】余强,《设计艺术学概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8
【16】吴祖慈,《艺术形态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17】黄英杰、周锐、丁玉红《构成艺术》[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叶茂林,《从玉璧到国徽——中国玉文化从古至今延续发展的崇高意蕴》[J],丝绸之路,2013.11
【2】申珅,《试论中国玉文化对翡翠饰品的影响》[J],中央民族大学,2006
【3】马倩,《探析“君子比德以玉”观的文化内涵》[J],云南电大学报,2011.6
【4】吕凤,《论玉在诗经中的文化意蕴》[J],云南大学人文学院,2013.5
【5】丘志力,吴沫,梦曾璐,王学琳,《清代翡翠玉文化形成探释》[J],中山大学学报,2007.7
【6】王焜,《翡翠镶嵌珠宝的形与魂》[J],中国文化报,2013.2
【7】何雨轩,《似“饰”而非》[J],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5
【8】孔元元,《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现代翡翠制品中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2010.6
【9】滕飞,《邂逅现代艺术首饰》[J],美术研究,2003.1
【11】邵亦蔚,《浅谈感官体验在情感化首饰设计中的应用》[J],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12】谷吟秋,《现代首饰设计中新材料的艺术美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13】张兰,《传统材料在当代首饰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
【14】张文岩,《当代工作室首饰中的“叙事性首饰”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