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浅析中国翡翠挂件饰品设计中“禅”意境的应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217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浅析中国翡翠挂件饰品设计中“禅”意境的应用

开题报告

目 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禅学是伴随着佛教而生的。中国的禅文化是中国文化改造印度大乘佛学的一个伟大杰作。中国古代的文人志士们隐居山林,一边潜心修禅,一边吟诗作赋,渐渐的将禅与艺合二为一,使佛教的禅学最终形成了艺术美学意味浓重的禅学意境。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的生活也随之变的越来越便利和复杂,我们的耳边充斥着各种为了利益而战的噪杂声音。雨露清晨仰望天空,再也看不到白云朵朵;寂静冬夜望向天空,再也看不到闪烁的繁星。由于“禅”文化能帮助我们扫除心中的烦躁与污垢,所以参禅文化被不断的热捧,在一定程度上,禅宗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近十几年来,人们对翡翠设计的要求也不同于从前,一些翡翠设计行业的领军人物提出,现代翡翠饰品的设计更需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随着从事玉雕行业人员的个人素质的不断提升,以及东西方文化的频繁交流,中国的翡翠设计也迫不及待的寻求突破和创新。纵观中国历史,中国华夏民族优秀的禅学无疑是设计者的灵感之源,作为一名中国准设计师,我更应该从禅学中寻找灵感,来运用到当代翡翠设计中来。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当今翡翠设计中“禅”意境的表现和应用。在对当今翡翠与禅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一方面对当今翡翠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对“禅”意境进行解读,并将这两者作为理论支撑,最后通过在翡翠设计实践所获得的实例举证,来清晰的传达我的论点。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中,禅宗艺术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之下,孕育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和情感。禅艺的思想可以改良人们对生活的的态度。它能让我们的内心平静并且清晰生命价值的本义,从而引发豁达的人身观、价值观,参禅还能辨析并抵御现实世界中的种种诱惑,以冷静的眼光和智慧,看待并拥抱积极而有意义的人生。通过对 “禅”意境的整理和研究探索,从中寻找现代翡翠饰品设计中的设计表现形式和理念,并让当代翡翠设计具有更强的时代特点。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翡翠也称翡翠玉、硬玉、缅甸玉,是玉的一种。它是在高压力和比较低温度(200—300℃)下结晶形成。它的硬度在 6——7 之间,因此翡翠的制作工具必须是用镀有金刚砂的钉子在高速旋转的过程中才能完成。一件翡翠作品从原料到成品需要经历选料、读料、问料、思料、绘料、塑料、切料、磨料、雕料、琢料和抛料等步骤,其中的读料、问料、思料、绘料、塑料、切料和磨料等步骤都属于翡翠设计的环节。因此翡翠设计是翡翠作品中最为重要的环节的之一。下面对翡翠设计各个环节做详细的解读:读料,就是选定原石后,需要我们仔细解读玉石表皮传递给出来的信息,这些信息非常的重要,它是设计玉石的第一个步骤。问料,其实就是设计师用雕刻工具对原石的表皮进行大胆解剖来证明之前读料时的判断是否准确。思料,就是设计师天马行空的大胆想象一切可以实施的方案,最终找到最合适的方案与翡翠原石有机的结合。绘料,就是利用三维空间的营造法将最终设计方案绘画在玉石上面,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需要根据料子的变化微微调整自己的原先的设计思路。塑料,是将翡翠设计进行泥塑,把手绘稿真正立体化,以检验设计的美感、空间感和层次感是否可以达预期效果。切料,俗话说:“一刀穷一刀富”。切料,就是设计师依据设计稿对原料进行最为合理的切割,使料子的价值最大化。磨料,是设计师依据泥塑对原料进行初步型体打磨。以上步骤均包含在翡翠的设计部分。自从清乾隆帝封翡翠为“帝王玉”之后,翡翠便成为的玉中之王,即“石之美者为玉,玉中之王翡翠”。因此解读翡翠特性就离不开对玉的特性认识。首先在了解玉文化之前得先了解“玉”字,如图(4—3)所示“玉”字由三横一竖加一点组成。最上面的一横代表“天”,中间的一横代表“人”,下面一横代表“地”,只有同时能够与“天、地、人”三者构成连接的,在当时,人们认为只有玉石,而在古代,“王”和“玉”在写法上是一样的,因此能够将天、地、人同时参透的一定就是当时的王者,后来为了区分“王”和“玉”就在王的腰间挂了一块美玉,从此将“王”和“玉”区分开了。

“禅”意境源于我们在参禅的过程中,通过某种载体来表达自己现阶段对禅的理解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通常以文字、绘画、音乐、舞蹈、摄影、行为艺术等各种艺术手段来传达出的一种 “禅”意境。通过上面对 “禅”的认识之后,知道 “禅”源于我们的内心,每个人参禅后受益不同,感触不同。因此,在本文应结合自己所攻读的专业从视觉传达的角度对博大的 “禅”意境进行范围的限制。视觉传达就是把有效的信息以视觉的的形态表达出来。因此,本文中的禅意境主要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诗歌绘画中感受他们对“禅” 意境的表达。他们所留下的艺术作品既是以视觉的形式呈现于世人,又是那个时代人们对禅宗意境的表达高度的代表。“禅”意境,是以具体的生活中的某一实景为表达对象,来感受它的颜色、秩序和节奏,并且借艺术的形式来窥见自我心灵最深的反映,下面我们以古代有关禅宗诗画为例来体会禅的意境之美。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依据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和研究,一是对“禅”意境的定位及意义进行分析,二是对当今翡翠饰品现状进行分析,最终通过所得研究理论指导设计实践,研究方法和过程都是遵循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的要求一步一步的完成。具体研究方法如下: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当今各大玉石设计流派以及中国禅宗文化的文献查阅,充分了解研究课题的所需的知识点,进一步指导设计方法和设计实践。案例分析法。一方面,对当今翡翠已有的设计应用案例与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一方面通过对自我设计实践的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分析使研究结论具有一定更深的实际价值。田野调查法。对腾冲和瑞丽两大市场进行实地调查与采访,使课题研究的内容能够切合实际,从而达到课题的严谨性与真实性。创新点是通过对“禅”意境在现代翡翠设计中的探索,获得对翡翠雕刻新的表达方式。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摘要 3-4

Abstract 4

目录 5-6

第一章 绪论 6-8

1.1 选题来源 6

1.2 研究背景 6-7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7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7-8

第二章 中国翡翠饰品设计概述 8-17

2.1 中国翡翠饰品设计概述 8-9

2.2 中国翡翠饰品设计 9-11

2.3 中国翡翠挂件饰品造型设计 11-17

第三章 “禅”意境与翡翠饰品设计 17-23

3.1 “禅”意境的定义 17-20

3.1.1 “禅”境的空 17-18

3.1.2 “禅”境的灵 18

3.1.3 “禅”境的静 18-19

3.1.4 “禅”境的寂 19-20

3.2 “禅”意境与翡翠饰品的共融性 20-23

3.2.1 翡翠的空之境的表现 20

3.2.2 翡翠的灵之境的表现 20-21

3.2.3 翡翠的静之境的表现 21-22

3.2.4 翡翠的寂之境的表现 22-23

第四章 禅”意境在翡翠挂件饰品设计中的应用 23-26

4.1 空与灵在翡翠挂件饰品设计中的应用 23-24

4.2 虚与实在翡翠挂件饰品设计中的应用 24-25

4.3 静与动在翡翠挂件饰品设计中的应用 25-26

第五章、“禅”意境应用在翡翠挂件饰品设计中的前景展望 26-29

5.1 翡翠挂件饰品设计国内市场现状分析 26-28

5.1.1 中国大陆是当今国际翡翠市场的中心 27

5.1.2 翡翠设计人才培养市场现状 27

5.1.3 翡翠设计消费市场现状 27-28

5.2 “禅”意境应用在翡翠挂件饰品设计中的前景展望 28-29

致谢 29-30

参考文献 30-32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 凌龙编. 听林清玄将禅意[M].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 张节末. 禅宗美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 宗白华. 美学与意境[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8

[4] 净慧禅师. 入禅之门[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

[5] 苏 静. 知日·日本禅[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1999

[6] 波特(美). 禅的行囊[M]. 上海: 东方出版社, 1998

[7] 刘雨虹. 禅门内外[J]. 上海: 东方出版社, 2010

[8] 高月明. 科学禅定[J]. 河南: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0

[9] 卡巴金(美). 正念——身心安顿的修禅之道[J]. 海南: 海南出版社,2009

[10] 任进. 无设计不奢侈——我的珠宝设计之道[M]. 浙江: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11] 郭新. 珠宝首饰设计系列教材[M]. 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

[12] 吴小军. 珠宝首饰设计基础[M]. 辽宁: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9

[13] 沈泓. 翡翠[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14] 沈理达. 翡翠素养[M]. 辽宁: 沈阳出版社, 2000

[15] 叶秀山. 守着那诗的意境·读宗白华《美学与意境》[D]. 北京: 北京大学,1988

[16] 圣严法师. 正信的佛教[M]. 陕西: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7] 赵普初. 佛教常识答问[D].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18] 康地保罗(美). 佛教禅定[D].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

[19] 杜继文. 佛教史[D].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0] 《文史知识》编辑部. 佛教与中国文化[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21] 陈兵. 佛教格言[M].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12

[22] 陈兵. 佛法真实论[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7

[23] 陆红, 喻湘龙. 现代设计元素:包装设计[M]. 南宁: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6

[24] 杨振良. 水远山长:汉字清幽的意境[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25] 赖贤宗. 意境美学与诠释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6] 张其金. 情感心理学之意境[M]. 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3

[27] 刘书量. 中国电影意境论[M].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28] 崔翁墅. 绘画的意境[M].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29] 王建疆. 自然的空灵·中国诗歌意境的生成和流变[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30] 林清玄. 境明,千里皆明[M]. 香港: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