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髋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30例临床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7642 日期:2025-10-08 来源:论文网

      作者:王学志,龙海仁,任泽民

【摘要】 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采用切开复位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0 例。结果 本组30 例患者采用DHS内固定术后,平均随访8 个月,优22 例,良4 例,差4 例,优良率为86.7%。结论 DHS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良好方法。

【关键词】 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骨折,保守治疗并发症及病死率较高。我院从2005年8月至2009年8月采用DHS治疗30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取得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 例,男26 例,女4 例;年龄60~79 岁,平均73.5 岁。致伤原因:跌伤20 例,交通肇事伤10 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按Evans标准分类[1], Ⅰ型11例、Ⅱ型7 例、Ⅲ型9 例、Ⅳ型3 例。

  1.2 材料 采用国产130°加压滑动鹅头钉(DHS),DHS的螺钉长度65~85 mm,套筒钢板的长度为4~10 孔。

  1.3 手术方法 患者术前行患肢胫骨结节骨牵引3~10 天,完善各项检查,有慢性病者请内科会诊处理,排除手术禁忌症。手术取连续硬膜外麻醉,患侧臀下垫高,粗隆上2 cm至粗隆下10 cm外侧切口,显露股骨大粗隆及股骨骨折部位下5~6 cm,在大粗隆顶下方2~3 cm处安放135°股骨颈干角定位器,调整好前倾角后,经定位器向股骨颈方向钻入导针,C型臂确定导针在位后,钻入攻丝,选择合适长度的DHS螺钉(离股骨头皮质下1~1.5 cm),根据粗隆间骨折线选择相应长度的套筒钢板,螺钉固定,活动患髋关节,以确定骨折固定满意,并放置引流管。手术时间100~120 分钟,出血量200~400 mL,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5 天,抗凝5 天,引流管于术后24~48 小时拔除,术后1 周做髋膝关节被动活动,4 周可扶双拐行走,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患肢负重时间,一般3~4 个月。

  2 结 果

  3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应用DHS内固定治疗后随访时间最长24 个月,最短3 个月,平均8 个月。本组30 例中,27 例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6 个月,平均4 个月。按MerleDAubignc评分标准[2]:优22 例,良4 例,差4 例,(其中1 例合并颅脑损伤,伤后3 周行手术治疗,骨折处骨痂已形成,影响骨折复位;1 例DHS螺钉穿出股骨头导致骨折移为;1 例发生髋内翻;1 例患肢短缩2 cm,走路跛行。)本组优良率为86.7%。

  3 讨 论

  3.1 股骨粗隆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多与骨质疏松有关,致伤原因多为跌伤,其次为交通伤,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交通工具的增加,其发生率在逐渐上升。对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关键有二,一为降低死亡率,二为减少髋内翻的发生率[3]。传统保守治疗方法有骨牵引,但长期卧床带来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的感染及褥疮等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固定不确切造成骨折端移动所致的疼痛,也是导致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及加重的重要诱因。同时会出现髋内翻、下肢外旋和短缩的畸形。随着内固定技术的改进,多数学者主张只要内科情况允许,力求手术治疗。以往应用鹅头钉的内固定器材,抗弯强度不够,早期负重可产生髋内翻。本组30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DHS内固定手术治疗,平均住院时间从6~8 周减少至3~4 周,髋内翻发生率显著降低,未发生心肺并发症,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3.2 DHS内固定治疗技术适用于各种股骨粗隆间骨折,其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固,手术创伤小等特点,在基层医院也可开展。DHS具有静力加压和负重时动力加压作用,这两种加压作用可以使骨折部位紧密结合,产生一定压力,促进骨折愈合。操作时螺钉长度应控制在离股骨头软骨面下1~1.5 cm处,钢板长度以骨折线以下有4 枚螺钉有效固定,钉板保持在130°左右,DHS螺钉应位于股骨颈内下方,防止对股骨颈产生切割。

  3.3 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小粗隆骨折。小粗隆骨块位于压力侧,如能解剖复位对于恢复骨结构的完整性,防止髋内翻十分重要。但小粗隆骨块是髂腰肌附着点,解剖复位比较困难,剥离过多会影响血运,加大了手术创伤,影响骨折愈合,故不宜强求小粗隆骨块的解剖复位。处理这一骨块时,在套筒钢板上方的第一孔钻孔时调整钻头方向,使其向后内方,钻至小粗隆骨块,用长螺钉固定骨块,如骨折间隙大,可以取自体髂骨植骨,术后适当延长负重时间,也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3.4 手术时机及患肢负重时机。本组30 例患者均手术前先行患肢胫骨结节骨牵引,一般3~10 天,牵引后可以使骨折达到较好的复位,减少了手术中复位的难度。手术应在伤后2 周内实行,超过2 周,骨折处血肿机化,纤维骨痂形成,增加了骨折复位的难度,影响骨折的愈合。手术后负重时间应根据患者的体质、骨折的类型以及骨质疏松的程度等来决定,对于Ⅰ型、Ⅱ型骨折患者,手术后2~3周可以持双拐下地不负重行走,Ⅲ型、Ⅳ型骨折患者,应适当延长时间,早期可在床上进行肌肉的功能锻炼,一般4~6周可以下床持双拐不负重行走。手术后每个月复查1 次X光片,直至骨折处骨痂生长较好才能逐渐负重。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00.

  [2] 熊伟,李锋,夏仁云. AO动力髋螺钉在股骨转子间复杂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综合临床,2004,20(5):451.

  [3] 王亦璁. 骨与关节损伤[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6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