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锦州市近六年结核病 抗酸杆菌染色结果分析
结核分枝杆菌属于分枝杆菌属,是1882 年郭霍从肺结核病人痰标本中发现。是人类结核病的主要病原菌。分枝杆菌呈分支状生长,营养要求比普通细菌高,是一种生长缓慢的革兰氏阳性杆菌。经石炭酸复红染液染色后,可以抵抗盐酸酒精脱色,故称此类细菌为抗酸菌。抗酸菌杆菌主要引起结核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所以加强疑似结核患者查抗酸杆菌,对于发现结核病患者及判断是否具有传染性、治疗效果意义尤为重要。目前,全球推广使用直接督导短程化疗策略,而实验室细菌学诊断是实现直接督导短程化疗策略的一个关键,对结核病控制项目的成功起重要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3—2008 年锦州市结核病项目门诊的患者7 244 人,年龄16~92岁,其中男性656 人,女性6 588 人。
1.2 方法
1.2.1 萋-尼氏抗酸染色法。针对不同痰标本,分别采用直接厚涂片染色。
使用试剂:采用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萋-尼氏(Ziehl—Neelesen tech—nique)染色法试剂。
石碳酸复红染液:同单染法,但不需用蒸馏水稀释。
脱色剂:为盐酸酒精。
复染液:(吕氏亚甲蓝液)同单染法。
1.2.2 染色(萋-尼氏染色)。每张载玻片只能使用1次。
载玻片的要求:一张载玻片只能涂抹一份痰标本,不得清洗后再次用于涂片检查,载玻片使用前以95%乙醇擦拭(或浸泡)。
制备涂片:小心打开承载痰标本的容器,防止产生气溶胶或使标本外溢。仔细观察标本,用竹签挑取痰标本中干酪、脓样或可疑部分约0.05~0.1mL,于玻片正面右侧2/3处均匀抹成10 mm×20 mm的卵圆形痰膜。痰膜朝上静置,自然干燥后(一般约30 min)进行染色镜检。为保证检验人员的安全,严禁在涂抹痰标本的同时对载玻片进行加热。
染色:痰涂片自然干燥后,火焰固定。在痰涂片上滴加石碳酸复红染液,盖满痰膜,玻片远离火焰,微微加热有蒸汽,染液因蒸发而减少,需随时补加染液,防止干涸。如此维持5 min。待冷后,流水自玻片一端轻缓冲洗染液,沥去标本上剩余的水。在痰膜上滴加脱色液布满痰膜,脱色1 min;如有必要需流水脱去脱色液后,再次脱色至痰膜无可视红色为止。流水自玻片一端轻缓冲去脱色液,沥去标本上剩余的水,滴加亚甲蓝复染液,染色30 s;流水自玻片一端轻缓冲洗染液,沥去标本上剩余的水,待玻片干燥后镜检。(一张染色合格的玻片,由于被亚甲蓝染色而呈亮蓝色,将染色后的玻片放置在报纸上,透过痰膜应能辨别报纸上文字。)
结果:抗酸菌呈红色,背景及其他细菌呈蓝色。
以上方法均按照《全国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标准严格操作。
2 结 果
2.1 不同年度抗酸杆菌染色结果:2003—2008 年7 244 例疑似肺结核病人痰涂片中有840 例为阳性,涂阳率为11.59%。不同年度间有显著差异(χ2=72.44,P&<0.005),见表1。表1 2003—2008年度结核病项目门诊疑似肺结核病人痰涂片抗酸杆菌染色阳性率结果
2.2 不同性别抗酸杆菌染色结果 男性涂阳率13.08% ; 女性涂阳率为8.9%。不同性别间有显著差异(χ2=14.49,P&<0.005),见表2)表2 不同性别萋—尼氏抗酸染色结果
3 讨 论
3.1 锦州市2003—2008年结核病项目门诊的患者痰涂片抗酸染色结果显示,锦州市传染性肺结核患者仍较多。因本市所处北方交通要道,人口流动性,经济不发达,尤其是农村劳动强度大,对结核病防治知识认识不足有关。应加强结核病宣传、防治工作。
3.2 2003—2008年痰涂片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这得益于开展世行贷款/英国赠款结核病项目,开展痰涂片实验室质控工作,对每位疑似肺结核患者进行痰涂片,使痰涂片质量提高,便于及早发现传染源。
3.3 肺结核发病男性高于女性,集中于春秋季,这与男性是农村主要劳动力,劳动强度大等因素有关。应将农村结核病宣传、防治工作作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