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静芳,熊有忠,赵伟明,陶秀娟,刘贺荣,屈鹏峰
【摘要】 :为了解中小学学生家长营养知识、态度及膳食行为的现况,为进一步开展营养宣传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对1532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学生家长营养知识水平较低,并且与文化程度有关,存在一定的城乡差别。家长具有良好的接受营养教育的态度。学生早餐质量较差,食用牛奶、豆浆或鸡蛋等优质蛋白食物的频率较低。但相对城市学生早餐质量好于农村学生,学生很少吃玉米、荞麦等粗粮,很少或不吃动物内脏、动物血。提示应对学生家长进行针对性教育,同时在学校对学生进行营养知识教育,使学生和家长互相促进,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营养知识-态度-行为; 中小学生;家长
近些年,虽然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营养状况有了很大提高,但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儿童青少年中营养不良和肥胖的发生都同时存在,产生这些营养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学生及其家长缺乏必要的营养知识或日常生活中不合理安排饮食所致[1]。为了解学生家长的膳食营养知识水平,为进一步开展营养宣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作者于2008年11~12月对宁夏吴忠地区8所中小学校的部分学生家长进行了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吴忠市城区和农村的8所中、小学校,在3~5年级和7~8年级中进行随机整班抽样,对被抽取班级的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营养基础知识、营养与慢性病的关系、家长接受营养知识的态度和学生日常食物食用的频率。问卷由学生带回家,家长填写后学生带回交给老师,共发放问卷1532份,收回有效问卷1473份,有效问卷率为96%。
1.3 统计学方法
核实并确定有效调查表,将数据录入,采用SPSS 11.0软件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线性趋势检验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家长对营养知识的了解情况
学生家长具有一定的营养知识,但是与儿童生长发育关系密切的钙、铁、维生素A等营养素的相关知识了解很少。多数营养知识的回答正确率城市学生家长明显高于农村学生家长(P<0.05),见表1。表1 家长对营养及相关知识回答正确率(略)
2.2 家长文化程度与营养知识的关系
中小学生家长营养知识知晓率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高,经线性趋势检验,不同文化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表2 家长文化程度与营养知识的回答正确率(略)
2.3 家长接受营养知识的态度
中小学生家长都具备良好的接受营养知识的态度,且绝大多数城市和农村家长对营养知识都很感兴趣,见表3。表3 家长接受营养知识的态度(略)
2.4 学生早餐及零食的食用情况
很多学生都有挑食或偏食的习惯,且城市学生明显高于农村学生,城市学生早餐质量好于农村学生,见表4。表4 学生早餐及零食的食用情况(略)
2.5 学生日常食物食用频率
城乡学生食用蔬菜、水果类食品频率较高,牛奶、蛋类的食用频率较低,但这些食物食用频率城市学生相对高于农村学生。食用粗粮、大豆制品、禽畜肉、鱼贝类、菌类的比例很低,食用动物血、动物内脏的极少。非健康食品的食用频率较低,但经常食用腌制咸菜的频率农村学生远高于城市学生,见表5。表5 学生日常食物食用频率(略)
3 讨论
3.1 家长营养知识缺乏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家长营养知识水平较低,对营养素来源和营养与疾病关系缺乏了解和认识,并且与文化程度有关,存在一定的城乡差别。说明在家长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营养教育非常必要,重点教育对象应为低文化人群和农村妇女。学生家长普遍认为营养知识对健康很重要,有必要学习营养知识,说明在学生家长中开展营养教育是可行的。
3.2 学生的饮食行为不合理
目前,国内外营养专家普遍认为早餐是1d中最重要的一餐,早餐质量不好不仅影响学生身体健康,而且对课堂教学质量也有影响[2-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早餐质量较差,食用牛奶、豆浆或鸡蛋等优质蛋白食物的频率较低。许多学生有挑食、偏食的习惯,学生很少吃玉米、荞麦等粗粮,很少或不吃动物内脏、动物血。而学生长期挑食或偏食可引起营养失调,直接影响自身的正常生长发育。
3.3 建议
①对学生家长进行营养教育,研究表明孩子的饮食习惯与父母的营养行为相关,大部分的家长能把自己所知的营养知识用以指导孩子的饮食行为[5-7];对学生及家长营养教育方式以联合干预的效果最好,其次是对学生的干预[6]。②根据不同人群设计营养教育材料,家长营养知识知晓率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高。教育后家长营养知识得分也是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高 [10]。说明受教育程度与营养知识有密切关系,提示在设计营养教育材料及开展宣传教育时要考虑到可读性和可理解性。③长期坚持营养教育,家长接受教育后,其营养行为得分明显提高,但未达到问卷行为分的80%;奶类及蛋类在家长为孩子准备的早餐中的比例仍待提高[5]。由此可见营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很难获得满意效果,要实现知识获得、态度转变到行为实践的飞跃,需进行长期的、广泛的、多形式的营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汪思顺,王锦喻,卢启良,等.贵州省中小学生及家长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J].预防医学杂志,2002,18(1):57-58.
[2]吴珊芸,鲁力,肖德强,等. 南宁市初中学生营养KAP与Hb状况调查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3):469-471.
[3]赵文君.小学生营养知识和早餐行为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6, 22(7):551-552.
[4]高树军,马冠生.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早餐[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8,25(5):280-283.
[5]唐咏梅,宁鸿珍,周润华,等.唐山市小学生家长营养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1):18-19.
[6]李世敏,乔云.家长营养知识和态度对子女饮食行为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4):283-284.
[7]刘芹德,刘希良.招远市农村学生及家长膳食营养KAP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234-235.
[8]王灿楠,赵华硕,刘沛,等.三种宣教干预方式对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J].卫生研究,2007,36(1):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