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封闭治疗肿块期浆细胞性乳腺炎30例效果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8855 日期:2025-10-23 来源:论文网

【摘要】 :为探讨肿块期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局部封闭疗法的临床应用效果,对30例肿块期浆细胞性乳腺炎采用以局部封闭为主的非手术方法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经局部封闭治疗后22例(73.33%)患者得到治愈,6例(20%)患者显示有效, 2例(6.67%)患者治疗无效病情进展, 治疗有效率93.33%。认为局部封闭治疗肿块期乳腺炎疗效良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浆细胞性乳腺炎;非手术治疗;疗效评价

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是一种以乳晕区集合管明显扩张、管周纤维化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为基础病变的非细菌性炎症,以非周期性乳腺疼痛、乳头溢液、乳头凹陷、乳晕区肿块、非哺乳期乳腺脓肿、乳头部瘘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良性乳腺疾患。发病率低,症状体征复杂多变,易误诊误治,导致反复发作。手术切除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往往造成乳房的严重毁形,甚至乳房全部切除,给患者造成较大的身心损害,所以寻求一种损伤小、治疗效果好的方法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本文就肿块期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局部封闭治疗效果做一介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8年7月共收治肿块期浆细胞性乳腺炎病人30例,均为女性,年龄19~74岁,平均33.9岁。有生育及哺乳史者27例,未婚未育者3例。病程3d~5年不等,平均9.6个月。30例患者中伴有乳头凹陷者13例(43.3%)。其中病变位于右乳者17例,左乳者13例。单侧发病者26例,双侧发病者4例。所有病例均依据典型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乳腺钼靶片及B超)或穿刺细胞学检查做出诊断。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采用局部封闭方法治疗,药物由2%利多卡因2mL、阿米卡星0.2g、曲安奈德40mg配成混合液5~10mL。选取肿块周围约1cm正常皮肤处进针,先行肿块周围多点注射(边进针边回抽,注意有无血液及脓液抽出),进针深至肿块基地部,缓慢注入药液。行肿块内注射时,进针往往较困难,注意避免针头折断。乳腺导管明显扩张者注入药液时可见药液自乳头溢出。肿块伴局部皮肤红肿、疼痛明显者,先行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待炎症好转后再行局部封闭治疗。治疗1次肿块无明显变化者, 1周后重复治疗;治疗4次以上无效者停止治疗。4次治疗结束观察近期疗效;5个月后随访观察远期疗效。

  1.3 疗效评价[1]

  治愈:肿块消失,无乳房疼痛;显效:肿块缩小,但未完全消失;无效:肿块无明显变化或继续增大、破溃流脓、窦道形成。

  2 结果

  近期疗效:治愈24例(80%);显效4例(13.33%);无效2例(6.67%)。

  远期疗效:治愈22例(73.33%),其中2例随访2~3个月后出现复发,再次封闭治疗显效;显效6例(20%);无效2例(6.67%)。

  将治愈及显效病例合计为有效病例,本组30例患者中,随访5个月后远期有效率93.33%,无效率6.67%。

  3 讨论

  浆细胞性乳腺炎(又称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类病因不明的乳腺非细菌性炎症性疾病,国外文献报道发病率占乳腺良性疾病的4%~5%[2]。何建军[3]对中国人乳腺导管扩张症7406例分析结果表明,发病率2.5%,女性占99.6%,非妊娠期发病占97.0%,平均年龄39岁,平均病程8.6个月。国内外已有研究认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病与自身免疫性有关[4-6]。

  文献报道类固醇激素的应用在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中疗效肯定。Kamal[6]认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目前大范围局部切除、用或不用类固醇激素治疗仍是主要疗法。单纯病灶局限切除易致病情迁延和存在较高的复发危险,口服激素和其它抗生素可缩小乳房肿块,从而可施行更小范围的手术治疗,但基于发病机制的“感染”学说,激素的应用受到限制。他认为激素治疗仅用于复发病例较为合适;但也有抗生素和激素连用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成功的报道[7-8],二者联合可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

  局部封闭的治疗方法是基于浆细胞系乳腺炎发病的“自身免疫学说”及醋酸曲安奈德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等多种药理作用。硫酸阿米卡星是一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本药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杆菌等有良好作用;对脑膜炎球菌、淋球菌、流感杆菌、耶尔森菌属、胎儿弯曲菌、结核菌属及某些分支菌属亦具有较好抗菌作用,其抗菌活性较庆大霉素略低。本组30例患者中, 2例在治疗中出现月经紊乱,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治疗结束月经恢复正常;5例出现不同程度体重增加,增加幅度在3kg以内,无库欣综合征面容和体态;患者未出现听力减退、耳鸣或耳部饱满感等不良反应。

  本组30例患者中,远期有效率93.33%,无效率6.67%。随访中发现,复发主要发生在治疗4-8次时,考虑与患者病情好转后自行中断治疗有关,另外与患者愤怒等不良情绪、过度劳累和食用辛辣刺激食物等因素也有关。我们认为局部封闭抗免疫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治疗费用低廉等优点,治疗中激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且在治疗结束均能自行恢复。在提高疗效、减小损伤、避免复发的同时,从美容的角度考虑,保持了乳房这一女性第二性征器官的美观,符合现代人们(尤其是年轻女性)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是探索本病保守治疗的一个良好开端,为今后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晨芳,张宏,康慧鑫,等.乳腺导管扩张症保守治疗临床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2(1):124.

  [2]Kessler E, Woolloch Y. Granulomatous mastitis: a lesion clinically simulating carcinoma[J]. Am J Clin Pathol,1972, 58:642-643.

  [3]何建军.中国人乳腺导管扩张症7406例荟萃分析[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6,3(23):1881-1886.

  [4]宋爱莉,任旋磊,梁栋,等.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治分析[J]. 中医药学刊,2006, 24(10): 1793-1794.

  [5]郭双平,杨守京,王映梅,等. 淋巴细胞性乳腺炎七例[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1, 30(5):390 -391.

  [6]Kamal E,Bani-Hani, Rami J,et al.Idiopathic Granulomatous Mastitis:Time to Avoid Unnecessary Mastectomies[J]. The Breast Journal, 2004,10: 318-322.

  [7]Su FH, Liu SC, Suen JH, et al. Idiopathic granulomatous mastitis: a case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a minimum dose of a steroid[J]. Chang Gung Med J,2005,28(6):431-435.

  [8]Rai N, Macmillan RD, Ellis IO, et al. Rheumatologists and breasts: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for granulomatous mastitis[J]. Rheumatology, 2004,43:1055-105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