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探讨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联合拜糖苹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将60例单用胰岛素治疗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A、B两组,A组用胰岛素治疗,B组在应用胰岛素基础上加服拜糖苹,治疗12周后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观察患者胰岛素用量及两组各发生低血糖的总人次。结果,治疗后2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B组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下降较A组更加明显,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少于A组;2组胰岛素用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认为预混人胰岛素与拜糖苹联合应用是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有效手段之一,能减少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
【关键词】 拜糖苹;预混胰岛素;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因口服降糖药失效或合并急慢性并发症,常需要胰岛素治疗。然而我们在临床使用预混胰岛素过程中,往往遇到部分患者,餐后2h血糖仍偏高,控制不理想,增加剂量后又容易发生低血糖,血糖波动大,治疗较为困难,联合应用拜糖苹后,很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患者血糖控制平稳,同时减少了胰岛素用量,低血糖事件也明显减少,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 1 对象
选择2006—2007年在我院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60例,符合WHO关于糖尿病诊断标准,无严重心、肝、肾及胃肠道疾患。均因磺脲类药物失效或合并急慢性并发症改用胰岛素治疗。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8~72岁,平均56岁。
1. 2 方法
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为单用预混人胰岛素治疗组,平均年龄(53. 7±2. 9)岁,B组为预混人胰岛素联合拜糖苹治疗组(拜糖苹50mg每日3次与第一口饭同时服下),平均年龄(51. 4±3. 2)岁。两组连续治疗12周。根据病人的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发生次数。
1. 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用(±s)形式表示,组间及组内用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
2 结果
两组治疗12周后PPG、 HbA1c值及胰岛素用量比较(表1) A组低血糖发生次8次,发生率为26. 6%(8/30),B组低血糖发生次2次,发生率为6. 67%(2/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32,P<0. 05)。
3 讨论
2型糖尿病患胰岛B细胞功能常进行性下降,出现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其中60%的患者在6年内常需接受胰岛素治疗或联合治疗[1]。现今预混人胰岛素及注射笔的应用,使皮下注射胰岛素变得极为方便,大大增加了胰岛素治疗时的依从性。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常用的人胰岛素30R,由于短效胰岛素剂量偏小,而中效胰岛素剂量偏大,容易出现餐后2h血糖偏高而餐后5~8h则发生迟发性低血糖,因午餐前不注射,午餐后2h血糖也很难达标。这样就导致患者1d的血糖波动较大同时胰岛素的日使用量往往也达到了60u左右。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实验证实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并发症和恶化的主要驱动力[2]。高胰岛素血症由于在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后受体内陷及降解增加引起的胰岛素受体的降调节,使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它能导致水纳潴留,体重增加和血压增高,从而增加胰岛素抵抗[3]。表1 两组治疗后PPG、 HbA1c值及胰岛素用量比较(略)
拜糖苹通过竞争抑制小肠刷状缘的a-葡萄糖苷酶,延缓葡萄糖的吸收,使餐后血糖升高与30R胰岛素作用高峰成为同步。还能调节胰岛素分泌状态,降低餐后高胰岛素血症,并改善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4]。其特点可起到药物分餐的作用,与胰岛素合用可减少胰岛素用量及血糖波动[5]。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拜糖苹与预混人胰岛素30R合用,能弥补单独使用预混胰岛素时短效胰岛素剂量不足而餐后血糖偏高的缺陷,又明显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同时还可减少胰岛素用量,避免因高胰岛素血症而产生的各种并发症。因此预混胰岛素联合拜糖苹对于血糖波动较大,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是较好的选择。且拜糖苹吸收很少,不到1%,副作用轻微,对肝肾影响不明显,也是使用预混胰岛素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理想的联合用药。
参考文献
[1]许曼音,陆广华,陈明道,等. 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24.
[2]张家伦. 餐后高血糖的重要性及防治[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8,14(5):327-329.
[3]Ronald. Kahn. Joslin糖尿病学[M].潘长玉,译. 第1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50.
[4]郭立新. 糖尿病降血糖药物作用选择与评估[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4):243.
[5]向红丁,王恒,孙婷. 拜糖平治疗糖尿病临床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5,3(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