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静,陈志明,曹俊隰,张嫣平,李燕,胡皓
【摘要】 目的 掌握银川市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流行现状与趋势,了解银川市各级各类学校传染病防控管理现状。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银川市184所托幼机构、小学、中学和大中专院校,对银川市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及传染病防控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银川市传染病爆发疫情95.63%在学校;主要以呼吸系统传染病为主(占83.61%),肠道传染病次之(16.39%);兴庆区、西夏区、金凤区三区共发生129起,占70.49%;小学校多发,占59.56%;私立学校占有一定比重,达20.57%;城乡学校均有发生,城市占53.71%,农村占46.29%;吊庄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占有一定比重,达27.43%;冬春季多发,主要为呼吸系统传染病高发期;夏秋季主要为手足口病、其次为呼吸系统传染病高发期;各级各类学校75.0%成立传染病防控组织机构、23.91%设立医务室、配备保健医生、70.4%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健全、73.6%制定应急防控预案、71.1%完善传染病爆发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62.5%开展晨检、68.9%开展因病缺勤及病因追查、70.2%开展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病病人患病及病因排查、76.5%实施传染病人隔离、60.6%落实常规消毒、92.9%完善预防接种证查验。结论 银川市学校传染病防控现状中还存在一些的问题,应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学校传染病综合管理及防控水平。
【关键词】 学校;传染病防控;调查分析;对策探讨;银川
学校是人群集聚的特殊公共场所,在人群免疫和传染病流行规律上有其特殊性,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爆发,流行强度较大,传播较快。为全面掌握银川市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流行现状与趋势,了解银川市各级各类学校传染病防控管理现状,特组织进行专项调查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资料来自银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监测资料。学校传染病防控情况资料来自银川市疾控机构抽样调查。
1.2 调查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银川市6个县区各级各类学校,按城市、农村2个水平分层,按托幼机构、小学、中学和大中专院校分类,随机抽取184所学校为调查对象。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等有关规定,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学校传染病防控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学生晨检、因病缺勤追查、传染病监测报告、隔离、消毒及预防接种证查验等工作落实情况。
1.3 质量控制
调查人员由市、县(区)疾控中心专业人员组成,调查前统一培训,调查采取现场问卷的方法进行,数据采取双录入、双复核。
1.4 统计学方法
调查结果经编码后统一用Epi Data3.0建立数据库,用SPSS 12.0进行数据整理和结果分析。
2 结果
2.1 银川市学校基本情况
银川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46所,其中公办学校285所(63.90%),民办学校161所(36.10%);城市学校203所(45.52%),农村学校243所(54.48%);其中幼儿园187所(41.92%),小学184所(41.26%),中学60所(13.45%),大中专院校15所(3.36%)。共有在校学生283829人,其中幼儿园17266人(6.08%),小学106532人(37.53%),中学97740人(34.44%),大中专院校62291人(21.95%);共有教职工19601人,其中幼儿园1508人(7.69%),小学4755人(24.26%),中学6982人(35.62%),大中专院校6356人(32.42%);其中有寄宿的学校80所(17.94%),有食堂的学校234所(52.47%)。
2.2 银川市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
2007至2009年4月银川市共报告183起传染病爆发疫情,其中2007年34起,2008年115起和2009年(至4月)34起。其中发生在学校的传染病爆发疫情有175起(95.63%)。
2.2.1 爆发疫情病种
主要以呼吸系统传染病为主(占83.61%),肠道传染病次之(16.39%)。其中水痘爆发疫情80起(43.72%),流行性腮腺炎37起(20.22%),手足口病27起(14.75%),风疹21起(11.48%),流感8起(4.37%),麻疹6起(3.28%),感染性腹泻2起(1.09%),甲肝、肺结核各1起(分别占0.55%)。
2.2.2 爆发疫情地区
主要发生兴庆区、西夏区、金凤区,三区共发生129起(70.49%)。其中兴庆区64起(34.97%),西夏区38起(20.77%),金凤区27起(14.75%),永宁县19起(10.38%),灵武市18起(9.84%),贺兰县17起(9.29%)。
2.2.3 爆发疫情机构分布
发生在小学校109起(59.56%),托幼机构33起(18.03%),学22起(12.02%),大中专院校9起(4.92%),孤儿院2起(1.09%);其中发生在公立学校139起(79.43%),私立学校36起(20.57%)。
2.2.4 爆发疫情城乡分布
发生在城市学校94起(53.71%),农村学校81起(46.29%)。其中发生在吊庄地区和城乡结合部48起(27.43%)。
2.2.5 爆发疫情季节分布
3月(8.11%)、4月(9.46%)、11月(16.89%)、12月(14.86%)主要为呼吸系统传染病,呈明显的季节性,冬春染病高发期;5月(18.92%)、6月(19.59%)主要为手足口病,其次为呼吸系统传染病高发期;1、2月和7、8月(寒暑假期)疫情发生较少。
2.2.6 爆发疫情首次报告发病数
175起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首次报告5例以下的38起(2.86%),5例~ 102起(58.28%),10例~ 28起(16.00%),20例~ 4起(2.28%); 50例以上3起(1.71%)。
2.2.7 爆发疫情波及范围
爆发疫情大多控制在较少病例,部分疫情有扩散现象,出现了二、三代病例。爆发疫情及波及范围情况见表1。表1 银川市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波及范围序号波及范围(略)爆发疫情
2.2.8 多次发生爆发疫情的学校
175起爆发疫情发生在160所学校,其中11所学校近两年均发生了2-3次传染病爆发疫情,11所学校中吊庄地区学校5所(45.45%)。
2.3 银川市学校传染病防控管理现状
2.3.1 学校传染病防控组织机构及防控队伍建设
调查184个学校中,成立主管校长负责制的学校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的138所(75.0%)。
六个县区分别为兴庆区84.61%(44/52)、西夏区90.0%(18/20)、金凤区94.44%(17/18)、永宁县88.89%(16/18)、贺兰县63.38%(45/71)和灵武市74.07%(20/27);按照学校类别分,分别为托幼机构73.47%(36/49)、小学63.75%(51/80)、中学97.72%(43/44)和大中专院校72.73%(8/11)。
设立医务室、配备保健医生的有44所(23.91%);其中托幼机构为28.57%(14/49)、小学6.25%(5/80)、中学34.092%(15/44)和大中专院校90.91%(10/11);指定专人负责登记报告工作的有95所(51.63%)。
2.3.2 学校传染病防控相关制度建设
学校应当制定的传染病防控相关制度至少包括7种(7种制度制订5种以上,即视为制度基本健全),经调查学校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健全率为70.4%,其中托幼机构为77.0%、小学72.7%、中学68.7%和大中专院校60.6%。
学校应急防控预案制定率为73.6%,其中托幼机构为72.1%、小学75.8%、中学71.3%和大中专院校70.0%。
2.3.3 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学校规范开展如下工作并较完整造册登记到位率分别为:传染病爆发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71.1%、晨检62.5%、因病缺勤及病因追查68.9%、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病病人患病及病因排查70.2%、传染病人隔离76.5%、常规消毒60.6%、预防接种证查验92.9%。
3 讨论
3.1 银川市学校传染病疫情爆发因素分析
3.1.1 防控组织机构与防控队伍不健全
银川市各级各类学校成立传染病防控组织机构的只有75.0%,个别地区、学校只达到60%。学校在常规防控工作中,组织机构不能够根据变化及时调整,机构人员还对工作职责不够明确,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整体缺乏组织领导、系统管理。《学校卫生管理条例》规定学校要设医务室、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等。调查的学校中设立医务室、配备保健医生的仅为23.91%,而且多数学校的医疗保健服务设施不全,且只有51.63%的学校指定专人负责登记报告工作。
3.1.2 防控相关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学校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健全率仅为70.4%,无制度、制度不全或有制不执行情况普遍存在。73.6%的学校制定了传染病应急防控预案,但对预案的启动不能分级响应,预案中的应急措施不能规范落实。
3.1.3 学校晨检工作不规范或流于形式
晨检是学校传染病监测的第一道关口,但40%的学校未开展晨检工作;多数学校不能坚持晨检,班主任对晨检记录简单粗糙,对早期症状不能准确描述,对晨检情况不作连续分析,晨检信息未能分析利用,未能做到对传染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3.1.4 因病缺勤追查不到位
31.1%的学校未开展因病缺勤追查工作,因病缺勤追查率68.9%,学校不能对已发病的学生及时掌握和统计,学生患传染病未满隔离期返校上课的情况学校不了解等而未对传染源隔离是造成传染病扩散蔓延的直接原因。
3.1.5 疫情报告不及时
银川市各学校发现疫情较迟,首次报告5例以下仅占2.86%,58.28%报告时已达到5~10例,38.86%报告时已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发生疫情后,相关人员疫情报告程序不清、疫情的不及时报告严重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早处理疫情的时机。
3.1.6 隔离不彻底
多数学校对患病学生未严格隔离,对每位患病学生的隔离期限不管理、不把关,以致患病学生形成社会中新的传染源造成更大范围的传播。
3.1.7 消毒质量不达标
多数学校不能够认真执行消毒工作,有的学校未安排专人负责消毒;学校负责消毒的人员对消毒的技术不掌握,对消毒的浓度不计算、只估摸,对消毒的作用时间不把关等,消毒区域不彻底,消毒次数不坚持,消毒效果未能达标,疫情传播途径未能阻断。
3.1.8 重视程度加大
近些年随着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颁布执行,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教育部门等都加大了对传染病、尤其是学校等集体人群传染病防控的重视程度,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灵敏度增强,大大提高了疫情报告率。
3.1.9 监测系统改变
银川市卫生部门不断建立完善了传染病监测报告网络,2004年起逐步启用了包括各级医疗卫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内的、乃至延伸至农村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民营私立医疗机构在内的传染病疫情直报互联网网络系统,大大提高了传染病监测报告的及时性和报告率。近两年又启动了流感、痢疾、麻疹、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等专项监测系统,传染病报告率较前些年有所上升。随着国家传染病预警监测信息系统的启动,传染病爆发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阈值低定,目的是提高监测报告敏感程度,致使爆发疫情起数增加。
按照有关规范,银川市2004年之前只有原市区老城区属于丙类传染病监测区,2004年全面实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后全部地区进行丙类传染病报告;2004年以后开始对水痘(不属于法定传染病)爆发疫情进行报告;手足口病2008年纳入丙类传染病等也致使传染病报告有所增加。
3.1.10 免疫程序变化
1998年起取消了7岁组麻疹疫苗加强免疫,停止了对大中专院校入学新生麻疹疫苗接种和卡介苗(预防结核病)补种,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有所消减,加之近年大中专院校扩大招生范围和人数,面向全国招生,传染源和易感人群大量流入银川市。
3.1.11 诊断水平提高
银川市集多个区、市技术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医疗机构,近年各级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的诊断、治疗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了传染病的发现率,从而提高了传染病的报告率。
3.1.12 监测人口改变
近两年流动人口性不断增加,银川市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失地农民的增加,农村吊庄政策的推行等,人口总数明显上升、结构发生变化,免疫薄弱人群加大等,传染病发病率有所增加。
3.1.13 疾病流行规律
按照传染病流行规律,3~5年出现一个流行高峰年,近两年易感人群大量积累,多种传染病进入流行高峰年。
3.1.14 求医意愿增加
群众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不断增加,家长主动带学生就医的比例增加。
3.1.15 其他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严格规定了群体预防接种的审批程序,由于担心出现群体性预防接种重大事件,一些常规预防接种工作学校不敢接受、疾控部门不敢实施、政府部门不敢批准,包括脊髓灰质炎、白百破、流脑等常规加强免疫接种难以实施,学生未形成稳固的免疫屏障。加之“学校一费制”使二类有价疫苗难以大范围推行实施接种,控制疫情时应急预防接种实施困难;加之二类有价疫苗价格普遍较高,农村、吊庄等经济落后地区学生接种率更低,个别地区学生全部免疫空白,学生对多种传染病普遍易感[1]。
3.2 学校传染病疫情防控对策探讨与建议
各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条例》、《学校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保障,依法促进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落实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加强政府职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实际问题,给予学校人力、财力、物力、政策上的必要支持;明确学校是学校传染病疫情防控的责任主题,促进卫生、教育等多部门间协调配合,多方面、多管齐下落实学校传染病防控任务。
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防控组织队伍建设,完善制度建设,建立预警和长效防控机制,细化管理,落实职责任务,科学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综合管理及防控水平。
进一步提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的综合能力建设,加强疫情监测的敏感性,开展预警预测,提高常规指导、培训及监督力度,提高应急指导、监督能力[2],有效防控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
转变观念,理顺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人群免疫屏障、提高人群免疫水平的合理办法,把常规、长期性预防接种工作作为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最有效手段,在少年儿童中构筑起一道稳固的免疫屏障,有效地预防与控制学校传染病。
参考文献
[1]许国章,周爱明,朱利利,等.学校传染病防制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控制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6):5.
[2]楼乐平,汪永良.学校传染病疫情发生的特点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6):53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