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电子阴道镜检查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标准,分析260例 阴道镜检查结果。结果 慢性宫颈炎、宫颈癌、 CINⅠ、 CINⅡ、 CINⅢ阴道镜检查与病理学检查二者符合率分别为82.9% 、75.0%、 120%、 56.2%和128.5%。结论 电子阴道镜检查联合病理活检能及时发现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提高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早期诊断率。
【关键词】 阴道镜;病理检查;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应用阴道镜检查作为筛查手段,可使宫颈癌和癌前病变得以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本文回顾分析阴道镜检查下取活检组织的260例患者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阴道镜检查病例选择:(1)有多量白带:性交出血或血性白带等症状;(2)细胞学检查阳性;(3)细胞学检查阴性但有临床可疑宫颈病变者;(4)有症状家族史或宫颈有结节者。2006年2月—2008年5月有530患者接受阴道镜检查,其中260例在阴道镜下取材送病理检查。患者年龄22~65岁,平均35.5岁。孕次1~6次,产次1~5次。
1.2 方法
采用V-WMEN电子阴道镜数字成像系统进行检查,由经过培训的医生操作,普通患者于月经干净后2~14d检查;若疑为恶性变患者,于非月经期均可检查。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放置窥阴镜,充分暴露宫颈,拭去宫颈表面黏液,调整好焦距,首先进行肉眼观察,然后涂抹生理盐水,观察鳞柱交界及血管,再于宫颈表面涂5%冰醋酸浸润宫颈50~60s,观察局部有无柱状上皮水肿,醋酸白色上皮、白斑、镶嵌、点状血管及各种异形血管等;疑有异常时再涂1%碘酒液,观察局部上皮着色情况:在可疑病区多点取材进行病理检查。
1.3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诊断标准
(1)电子阴道镜评估指数根据边界、颜色、血管及碘反应四方面来评定[1]:宫颈上皮低度病变的阴道镜图像表现:A 表面光滑,边界不规则;B 轻度醋酸白色改变,出现慢,消退快;C细点状血管,规则的细镶嵌;D碘部分着色常为斑点状。宫颈上皮高度病变的阴道镜图像表现:A 表面光滑,边界锐利;B 浓厚的醋酸白改变,出现快,消退快,可能表现为牡蛎白色;C粗大点状血管,以及大小不一致、宽而不规则的镶嵌;D碘着色阴性,原来浓厚的白色上皮呈现黄色。(2)宫颈上皮瘤样病变(CIN)分类包括宫颈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根据不典型细胞累及的范围分为Ⅰ~Ⅲ级[2]。
2 结果
2.1 阴道镜图像与病理病变CIN分级的关系
见表1。表1 阴道镜图像与病理病变CIN分级的关系(略)
2.2 阴道镜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的比较
见表2。表2 260例阴道镜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略)
3 讨论
本研究阴道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符合率宫颈癌和CIN平均为94.9%,有较高的符合率,故阴道镜检查对CIN的诊断价值高[3]。CINⅠ和CINⅢ阴道镜检查的符合率为120%、128.5%说明有一定的假阳性率,但另一方面能够引起医生患者对该病的警惕。有研究显示肉眼活检CIN检出率仅4.8%[4]。阴道镜活检提高了CIN的诊断率。阴道镜下CIN检出率受阴道镜检查指征影响,以及检查者熟练程度的影响。对阴道镜下有醋酸白色上皮出现,应定位活检,及时诊断CIN,减少宫颈癌的发生。尤其对镜下浓厚的白色上皮呈现黄色、 粗大点状血管,以及大小不一致、宽而不规则的镶嵌要高度警惕。本组资料显示在CINⅠ醋酸白上皮、点状血管、碘不着色发生率高;CINⅡ在CINⅠ的基础上镶嵌的明显增高;CINⅢ醋酸白上皮、点状血管、镶嵌和碘不着色表现都很突出。对于病变位于宫颈管内的病人,阴道镜检查有局限性,应联合细胞学检查及颈管搔刮等病理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总之,采用阴道镜检查根据宫颈瘤样病变的图形特点能准确发现宫颈病变;尤其对CIN敏感,结合宫颈活检,可作为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
参考文献
[1]彭芝兰.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命名分类病理及转归[J].中国实用妇科及产科杂志,2003,19(8):454.
[2]王世.子宫颈上皮内瘤变[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17(2):63.
[3]刘芳.阴道镜检查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6(1):72.
[4]郑丽旋,谢芳,陈涤瑕.阴道镜下常规活检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108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3):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