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7名企事业单位职工高血压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9526 日期:2025-10-30 来源:论文网

    作者:陶秀娟, 宋辉, 杨慧芳, 陈楠, 强燕

【摘要】 目的了解银川市企事业单位职工高血压患病状况,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6年11月-2007年4月对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的银川市企事业单位职工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压测量及血脂检测,并进行高血压相关因素的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有1487名资料齐全者进入本次调查,检出高血压患者336例,粗患病率为22.6%,年龄标化患病率为21.9%;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高血压患病率与职业、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吸烟、饮酒、BMI、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教育水平、TG异常、体型及中心性肥胖有关,其中教育水平是保护性因素。结论 银川市企事业单位职工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应针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合防治。

【关键词】 高血压;患病率;危险因素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病上升为主要慢性病种。中华医学会发布的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指出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监测和健康教育是高血压防治的重要手段, 其中尤以高血压的健康教育为核心[1]。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和疾病自我监测能力,才能更有效地提高高血压的防治效果。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以显著改善其疾病相关知识、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从而有效控制体质量增长, 改善高血压的预后[2]。本课题组于2006年11月-2007年4月对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的1487名银川市企事业单位职工进行了高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2006年11月-2007年4月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的银川市企事业单位职工1487人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每个调查对象进行访谈,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教育水平、职业、工龄、婚姻状况、烟酒嗜好等。

  1.3 体格检查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使用标准仪器为被调查者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样监测包括空腹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1.4 诊断标准: ①血压:按照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在未服用抗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SBP)≥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DBP) ≥90mmHg 即可诊断为高血压[1]。②超重肥胖:依据2003年4月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公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BMI&<24 kg/m2为正常,≥24 kg/m2为超重,≥28 kg/m2为肥胖[3]。③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④血脂异常:TC≥5.72mmol·L-1,或TG≥1.7 mmol·L-1,或LDL-C≥3.64 mmol·L-1,或HDL-C&<0.91 mmol·L-1。⑤吸烟者是指连续或累积吸烟时间≥6个月者;现在吸烟者是指符合吸烟条件者,调查时正在吸烟者;戒烟者是指曾经每年吸烟至少6个月以上但调查时已经连续3个月不吸烟者;从未吸烟者指不吸烟。⑥饮酒指每周饮酒不少于1次,连续6个月以上;戒酒指以前饮酒,现在不饮连续6个月以上。

  1.5 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录入SPSS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87份,回收1487份,回收率100%。其中男性994人,占66.8 %;女性493人,占33.2 %。平均年龄为(42.4±11.8)岁,年龄最小20岁,最大为88岁。

  2.2 高血压患病情况 被调查的1487名企事业单位职工中,有336人患高血压,粗患病率为22.6%,年龄标化患病率为21.9%;男性高血压患病率为26.1%,标化患病率为23.9%;女性高血压患病率为22.6%,标化患病率为18.9%。

  2.3 高血压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3.1 不同年龄、性别职工高血压患病率 男性高血压患病率(26.1%)高于女性(15.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20.528,P&<0.01)。随年龄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有上升趋势(χ2=140.248,P&<0.01),男、女性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亦呈上升趋势(χ2值分别为67.882、110.020,P均&<0.01),结果见表1。表1 1487名不同年龄、性别职工高血压患病情况

  2.3.2 不同社会人口情况职工高血压患病率 教育水平对高血压的患病率有一定影响,大专及以上学历职工高血压患病率低于初、高中教育水平职工,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5.538、16.960, P均&<0.05)。工人及干部高血压患病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5.121, P&<0.05)。不同婚姻状态职工高血压患病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32.014, P&<0.01),其中异常婚姻(离婚、分居或丧偶)职工高血压患病率最高(41.2%),结果见表2。表2 1487名不同社会人口情况职工高血压患病率

  2.3.3 不同吸烟、饮酒史职工高血压患病率 不同吸烟史职工高血压患病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20.846, P&<0.01),其中戒烟职工高血压患病率(36.9%)高于吸烟与不吸烟者(26.3%、18.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4.083, P&<0.05;χ2=15.225, P&<0.01),吸烟与不吸烟者患病率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χ2=10.716, P&<0.01)。不同饮酒史职工高血压患病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23.683, P&<0.01)。已戒酒者高于现在仍然饮酒者和不饮酒者,χ2值分别为5.862、18.590,P值均&<0.05。饮酒者高血压患病率高于不饮酒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2.938, P&<0.05),结果见表3。表3 1487名不同吸烟史、饮酒史职工高血压患病率

  2.3.4 不同体重职工高血压患病率 高血压患病率随BMI升高而增加(χ2值分别为15.240、100.322,P值均&<0.01);中心性肥胖职工高血压患病率高于正常职工(χ2值为100.756,P&<0.01),结果见表4。

  2.3.5 不同血脂水平职工高血压患病率 TG、TC、LDL-C异常职工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相应的正常职工,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802、11.914、13.760,P值均&<0.01),结果见表5。表4 1487名不同体重职工高血压患病率

  2.4 高血压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研究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模型的有年龄、教育水平、TG异常、体型、中心性肥胖,其中,除教育水平为保护性因素外,其余均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表5 1487名不同血脂水平职工高血压患病率表6 1487名企事业单位职工高血压相关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此次调查发现,1487名银川市企事业单位职工高血压粗患病率为22.6%,年龄标化患病率为21.9%,高于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18.8%。本次调查人群都为银川市企事业单位职工,经济条件比较好,饮食等生活条件较优越,且干部的人数比较多(63.2%),主要从事办公室工作,缺少运动可能是导致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的原因。

  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尤其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显著升高,可能与机体衰老、脂肪和糖代谢功能改变、腹部脂肪蓄积、缺乏运动有关。多项研究显示,肥胖与高血压合并存在,互相影响,肥胖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更易发生糖尿病、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硬化及外周血管病变,增加死亡率[4-6]。本次调查发现,BMI、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关系密切,这就提示我们体重超标、腹型肥胖的中老年职工是综合防治高血压的重要群体。高血压患者不仅要关注其血压水平,控制肥胖也是一个重要的治疗靶点[7]。而高血脂与超重、肥胖密切相关,也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次调查结果显示,TG、TC、HDL-C异常者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者。因此,血脂异常者也是高血压防治的重要群体。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高血压患病率降低,这可能与健康意识增强有关,提示高血压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对高血压防治具有很大的潜力。婚姻状态不同的职工,高血压患病率不同,丧偶、离婚或分居的职工高血压患病率最高,提示高血压患病率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

  吸烟、饮酒与高血压的关系己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研究认为其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8-9]。本次调查发现戒烟、戒酒职工高血压患病率最高,从不吸烟、饮酒的职工高血压患病率最低,可能原因是戒烟、戒酒人群在以往的体检中发现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才导致其戒烟、戒酒。因此,戒烟限酒,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防治高血压的健康宣教重点。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 [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

  [2] 刘丽萍,何华,黄金萍,等. 连续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J]. 护理学报,2007,14(6) : 88- 9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

  [4] Zindah M, Belbeidi A, Walke H, et al. Obesity and diabetes in Jordan: findings from the behavioral risk factor survefillance system, 2004[J]. Prev Chronic Dis, 2008,5:A17.

  [5] De Boer H, Sibley SD, Kestenbaum B, er al.Central obesity, incidentm icroalbum inuria, and change in creatinine clearance in the epidemioligy of diabetes interventions and complications study[J]. J Am Soc Nephrol,2007,18:235-243.

  [6] Wild SH, Byme CD. ABC of obesity. Risk factors for diabete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BMI[J],2006, 3: 1009-1011.

  [7] 何洪波,穆华,陈静,等.腹内脂肪对高血压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08, 10(5): 327-330.

  [8] 徐敏皋,孙国祥,周正元,等.江苏常熟市农村居民高血压危险度评估及治疗现状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 25 (1):33-35.

  [9] 赵文华,徐恒秋,张馨,等.农村中老年人血压水平与体质指数和腰臀比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0,16(4):293-296.

  [10] Chobanian AV, Bakris GL, Black HR, et al. 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the JNC 7 report[J]. JAMA,2003,289:256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