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英华 申银霞 戴秀英 王国宁 李秋丽
【摘要】 目的 探讨焦虑情绪、个人评价、父母养育方式及社会支持等心理社会因素对医学生采取积极或消极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宁夏医科大学500名本科生,进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焦虑自评量表(SAS)、个人评价问卷(PEI)、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以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ES)测查,回收有效问卷483份,以TCSQ中积极应对(PC)和消极应对(NC)两个量表分值为因变量,其余量表分值为自变量,在SPSS13.0支持下作Stepwise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进入PC线性方程的变量依次有:SAS总分、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而SAS总分、SSES总分、母亲因子Ⅲ进入NC线性方程。结论 降低焦虑水平、加强社会支持力度、提倡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医学生在面对挫折或压力时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 医学生;应对方式;心理社会因素
应激源与心理健康之间并非直接相关关系,应对方式作为中介机制起了调节作用。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挫折或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也是大学生适应性和社会技能发展的重要指标,而特质应对能力则反映个体在心理应激过程中的认知水平、情绪状态、个性特点等,表明其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性[1]。众多研究表明,特质应对方式与人格[2]、情绪[3]、社会支持[4]、父母教养方式[5]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面对学制时间长、学科繁多、承担治病救人的重要职责等各种压力,如果采用不当的应对方式,必然带来消极的心理体验,影响其身心健康。本研究旨在探讨医学生焦虑情绪、个人评价、父母教养方式以及社会支持状况等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对采用特质应对方式的影响,为维护医学生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宁夏医科大学2005~2008级(1~4年级)15个班共500人,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答卷483份,回收有效率96.6%。其中男生182人,女生301人,平均年龄(19.20±1.07)岁。
1.2 工具和方法 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6]反映个体具有特质属性的,并与其身心健康有关的应对方式,评估个体在生活中对各种事件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应对策略,分积极应对(PC)和消极应对(NC)两个分量表,各包含10个条目;焦虑自评量表(SAS)[6],用以了解焦虑症状的自评工具,共20个项目;个人评价问卷(PEI)[6]是对个体在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爱情关系等反映自信心范畴的问题进行评估,共有6个分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6]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问卷有父亲6个分量表,包括情感温暖、理解(Ⅰ)、惩罚严厉(Ⅱ)、过分干涉(Ⅲ)、偏爱被试(Ⅳ)、拒绝、否认(Ⅴ)、过度保护(Ⅵ)。母亲5个分量表包括情感温暖、理解(Ⅰ)、过干涉、过保护(Ⅱ)、拒绝、否认(Ⅲ)、惩罚、严厉(Ⅳ)、偏爱被试(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ES)[6],测查个体受社会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包括3个分量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统一规范测试前指导语,学生匿名笔答上述问卷,施测时间约40min。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焦虑、个人评价、父母养育方式及社会支持等因素对积极或消极应对方式的影响采用Stepwise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情绪、个人评价、父母养育方式及社会支持等心理社会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分别以TCSQ中PC和NC两个量表分值为因变量,以SAS、PEI、EMBU各分量表以及SSES分值为自变量,在a入=0.05,a出= 0.1水平上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经共线性检验后,见表1、2。
从表1可知,进入PC线性方程的变量依次有:SAS总分、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PC与这四个变量有线性回归关系,其中与SAS总分呈负相关。从标准偏回归系数可以看出,SAS总分,即焦虑情绪对医学生积极应对方式影响最大。
从表2可知,进入NC线性方程的变量依次有:SAS总分、SSES总分、母亲因子Ⅲ。NC与这四个变量有线性回归关系,其中与SSES总分、母亲因子Ⅲ呈负相关。从标准偏回归系数可以看出,SAS总分,即焦虑情绪对医学生消极应对方式影响最大。表1 SAS、PEI、EMBU 、SSES 对PC的多元回归分析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焦虑水平高者在现实生活中倾向于在认知、情感、行为上采取回避、自责、否认等消极应对方式,更增加其精神紧张程度,心理健康水平低 [3],本研究结果支持这一观点。从多元回归分析中的标准偏回归系数可以看出,SAS总分对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影响作用均最大,即焦虑情绪是影响医学生应对方式最重要的因素。应帮助医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情感、人际交往、就业等等方面的压力,降低焦虑水平。同时,引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采取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来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社会支持尤其是主观支持也作为医学生应对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当个体体验到从父母、教师、同学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情感上被尊重、被鼓励,作为群体成员的归属感才能建立起来,遇到应激事件就越可能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如正确接纳现实、及时寻求他人帮助或与朋友倾诉等,从而避免了人际交往中的孤独、无助感。因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帮助医学生调整和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重新认识社会支持的资源,鼓励采用有积极意义的应对方式。
沈晓红[7]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若干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大学生采用有益于心理健康的积极应对方式。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母亲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对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影响最为突出。在个体早期发展中,父母的爱、鼓励、支持容易使其建立人际间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而拒绝、否认本身就是一种隐性的爱的剥夺,尤其是母爱,这种剥夺使子女对周围世界产生不确定感,并在以后的成长中泛化,扩散到新的人际环境中,而变得敏感、多疑,不敢信任他人,同时也怀疑他人对自己的信任,遇到挫折时,总采用否认回避现实、放弃努力,甚至物质依赖等消极被动的应对方式。因此,提倡科学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有益于子女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应对困难。
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PEI总分和EMBU中父亲因子被剔除,未进入回归方程,提示个人评价和父亲教养方式对被试采用何种应对方式的影响不大。
通过本次对医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提示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和临床心理咨询、治疗过程中,帮助学生降低焦虑水平、加强社会支持力度、提倡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利于他们在面对挫折或压力时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从而建立积极客观的认知态度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力.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2] 彭家祥.652名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其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3):211-214.
[3] 杨明明.康复专业大学生特质应对方式回归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4):313-314.
[4] 王艳芝,李彦牛,龚蓉.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394-396.
[5] 李士保,席波.城乡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5):398-399.
[6]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7] 沈晓红,黄丽,祝一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若干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