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46例临床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9611 日期:2025-10-31 来源:论文网

【摘要】 目的 探讨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4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加用生脉注射液,与42例常规治疗的该病患者比较患者平均动脉压(MBP)、心率、尿量、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脏指数(CI)、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电图恢复情况以及病死率。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生脉治疗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尿量、肺毛细血管楔压及心脏指数均好于常规治疗组,可使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降低,心电图改善,病死率下降,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显著,降低病死率,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 生脉注射液;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为5%~7%,多见于入院后数小时,是一组以急性、严重、长时间的组织器官低灌注和严重左室泵血不足及血压低下为表现的临床症候群,也是目前急性心梗患者住院期间的主要死亡原因,病死率高达60%~80%[1-2]。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生脉注射液治疗了4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7年3月-2007年12月我院急诊科应用生脉注射液治疗的46例资料完整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生脉治疗组,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46~78岁(59.6±12.1)岁;其中前壁心梗14例,侧壁心梗18例,下壁心梗8例,后壁心梗6例:发病至治疗时间2~16h,平均(8.2±1.4)h;平素平均动脉压81~122mmHg(1mmHg=0.133kPa),平均(106.8±13.4)mmHg。以2006年1月-2006年11月常规治疗的42例资料完整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41~82岁(56.3±10.2)岁;其中前壁心梗11例,侧壁心梗13例,下壁心梗10例,后壁心梗8例;发病至治疗时间2~21h,平均(8.9±2.2)h;平素平均动脉压92~128mmHg,平均(108.8±12.6)mmHg。所有患者均排除既往肺部疾病、肾脏疾病及心功能不全病史,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发病至治疗时间、平素平均动脉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3]

  1.2.1 急性心肌梗死 ①心前区疼痛持续时间&>30min;②连续两个导联ST段抬高,肢体导联≥1mm,胸导联≥3mm;③心肌酶谱增高。

  1.2.2 心源性休克 ①尿量&<20mL·h-1;②血压&<90/60mmHg;③末梢循环差,肢端皮肤湿冷、发绀,并出现神经和精神症状;④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休克。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收住院治疗,给予心电血压监护,在排除禁忌证后全部患者采用0.9%生理盐水100mL+尿激酶150万U于30min内静脉滴注进行溶栓治疗,同时采取卧床休息、吸氧、镇痛、抗凝、祛聚、营养心肌、扩容、纠正酸中毒、血管活性药物及抗心律失常等治疗,无禁忌证时加用硝酸酯类药物常规治疗。生脉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于溶栓后立即用生脉注射液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以后每12h静滴1次,连用7d。

  1.4 疗效观察[2]

  1.4.1 临床疗效 ①心梗症状基本消失或缓解;②心肌酶恢复或明显降低。

  1.4.2 心电图疗效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1993年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心电图ST段恢复正常或恢复&>0.1mV为显效;ST段恢复0.05~0.1mV为有效;心电图ST段无恢复或有进一步压低为无效。

  1.5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平均动脉压(MBP)、心率、尿量、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脏指数(CI)、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电图恢复情况、临床疗效以及病死率。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用药前后MBP、心率及尿量比较 见表1。用药后生脉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MBP高、心率低、尿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2.2 两组用药前后PCWP及CI比较 见表2。用药后生脉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的PCWP低,CI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2.3 两组用药前后血清CPK、CK-MB含量及心电图疗效比较

  两组用药前后血清CPK及CK-MB含量比较见表3。用药后生脉治疗组的血清CPK及CK-MB含量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均&<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生脉治疗组中心电图改善32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69.6%;常规治疗组心电图改善20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47.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P=0.037)。表1 两组用药前后MBP、心率及尿量比较表2 两组用药前后PCWP及CI比较表3 两组用药前后血清CPK及CK-MB含量比较

  2.4两组临床疗效及病死率比较

  两组间疗效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5。表4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表5 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

  3 讨论

  生脉注射液组方来源于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是由传统古方“生脉散”又称“生脉饮”利用现代制剂工艺制成的高效提取物,由红参、麦冬、五味子按1∶3.12∶1.56比例配伍组成,其药物成份中的红参能刺激和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提高机体耐缺氧和抗应激能力,并能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加速细胞内毒素的清除,促进前列腺素合成,抑制血栓素生成;生脉散总皂甙及麦冬总皂甙能抑制多形核白细胞(PMN)被激活后的产氧自由基(OFR)作用;人参皂甙可直接灭活黄嘌呤氧化酶,清除氧自由基,保护心肌细胞功能;麦冬具有防止心肌脂质过氧化、改善心肌代谢作用;五味子能直接清除活性OFR,并具有增加冠脉血流和组织血液氧供应的作用,因而能改善心肌及组织细胞的微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排除[4-5]。

  本组资料显示用药后生脉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MBP高、心率低、尿量高,说明生脉注射液能够提升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降低心率,增加尿量,从而使休克状态得到改善,且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另外,生脉治疗组用药后的PCWP低于用药前且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CI高于用药前且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能够降低该病患者的肺毛细血管楔压,提高心脏指数,改善心脏功能,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生脉治疗组用药后的血清CPK及CK-MB含量均低于用药前(P&<0.05)且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心电图改善明显,表明生脉注射液具有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有利于损伤心肌细胞的修复,且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心电图改善作用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生脉治疗组症状总有效率(80.4%)优于常规治疗组(为57.1%),总病死率(52.2%)较常规治疗组低(73.8%),表明生脉注射液能够显著减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该病患者的病死率,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综上,生脉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降低该病患者的病死率,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丁凌,许敏慧.生脉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源性休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2006,19(8):11.

  [2] 周昔林.生脉联合多巴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学,2005,4(9):3-4.

  [3] Ueland T,Jemtland R,Godang K,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osteoprotegerin in heart failure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J Am Coll Cardiol,2004,44(10):1970-1976.

  [4] 汪红仪,余伯阳,刘峻,等.生脉散及组成药物总皂苷对不同刺激剂诱导的大鼠多形核白细胞呼吸爆发的影响[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32(5):384-387.

  [5] 尹旭斌.生脉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4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2,11(5):38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