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臂指数评价脂代谢异常患者下肢外周动脉病多因素临床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7999 日期:2025-03-25 来源:论文网

         作者:马珺 胡大一 魏毅东 余金明

【摘要】 目的:通过测量踝臂指数(ABI)评价我国脂代谢异常患者下肢外周动脉病(PAD)的患病情况. 方法:多家研究中心住院的4548例脂代谢异常患者进行踝臂指数测定并收集流行病学资料,对PAD进行多因素临床研究. 结果:在4548例脂代谢患者中PAD患病率25.79%,年龄、吸烟、肥胖、CAD、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危险因素与脂代谢异常患者PAD患病率有关. 不同类型血脂代谢异常患者PAD患病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AD在脂代谢患者中常见,有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患病率有明显增加. ABI可应用于高危人群的筛查和监测.
【关键词】 踝臂指数 脂代谢异常患者 外周血管疾病
  0引言
  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 IS),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raction, MI)和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 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 流行病学研究揭示,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脂代谢异常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而关于PAD在我国脂代谢异常患者中的患病情况的报道却较少. 本调查旨在经ABI测量获得PAD在我国脂代谢异常患者中的患病情况.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40701/20051231医院住院的脂代谢异常患者共4548(男2412,女2136)例,年龄19~97(66.7±11.4)岁. 符合以下条件中任意一条者入选为脂代谢异常患者: ①3 mo内血液检查总胆固醇(TC)≥6.21 mmol/L;②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CC)≥4.14 mmol/L;③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 mmol/L;④三酰甘油(TG)≥2.42 mmol/L;⑤目前使用降血脂药物.
  1.2方法
  每位患者均经知情同意后,对其进行ABI测量和问卷调查. ABI 测量统一使用5 MHz手持超声探头(仪器型号:Elite Model.100R),采用标准仰卧位测量静息上臂和踝部(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的收缩压,分别使用上臂和踝部的收缩压最高值,ABI的计算为两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收缩压的最高值与两上臂收缩压的最高值之比. PAD的诊断标准为ABI ≤0.9, ABI ≤0.9确诊下肢PA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95%[1],收集一般情况、生活方式或行为因素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既往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如血压、血脂、血糖等).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5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的显著性检验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成组比较t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2结果
  2.1脂代谢异常患者PAD发病在4548例脂代谢异常患者中ABI异常1173例(女605例), 确诊为PAD. PAD组ABI均值为0.68±0.21, 非PAD组ABI均值为1.10±0.12. PAD的总患病率为25.79%(表1), &<60岁低年龄组患病率(12.19%)低于≥60岁高年龄组 (87.71%). 女性患病率较高(P=0.000),平均年龄较大(P=0.000),体质量较轻(P=0.000),吸烟量较大(P=0.023),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患病率较高(P=0.000). 多元Logistic多回归分析,年龄、吸烟、肥胖、CAD、糖尿病和CAD患病率等危险因素与脂代谢异常患者PAD患病率有关(表2).表14548例脂代谢异常PAD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略)
表24548例脂代谢异常患者危险因素(略)
  2.2脂代谢异常PAD合并疾病在4548例脂代谢异常患者中CHD 2718例(59.76%),IS 1467例(32.25%),高血压4033例(88.68%),糖尿病1865例(41.01%). 其中PAD患者中21.57%(253例)合并冠心病,7.16%(84例)合并缺血性脑卒,36.32%(426例)合并糖尿病,28.39%(333例)同时合并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 不同年龄组脂代谢异常、外周动脉病、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的合并患病情况显示≥60岁高年龄组PAD合并CHD和/或IS发生率(858, 86.21% vs 104, 72.73%)较高(χ2=17.785, P=0.000).
  2.3血脂代谢异常类型与PAD患病结合脂代谢异常患者血脂测定结果,除去因服用调脂药物血脂指标正常的1871例(41.14%)患者,其余2677例患者按照高脂血症Fredrickson分型和简易分型标准[2]对PAD组和非PAD组不同脂质颗粒代谢异常进行简单分类(表3),并按照不同类型进行病例计数统计,可见与PAD组和非PAD组患者中不同的脂代谢紊乱类型的构成比存在统计学差别(χ2=10.146, P=0.017).表3血脂代谢异常类型与PAD患病情况(略)
  3讨论
  近年来国内PAD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虽然大多数PAD患者没有症状,但他们发生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危险明显增高[3]. 且研究显示,外周血管病容易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 [4]. PAD在高危患者中的患病率为29%. 脂代谢异常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传统危险因素,在PA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研究中住院的脂代谢异常患者中PAD患病率为25.79%. 而且在脂代谢异常患者的冠心病、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与外周动脉疾病的合并发病率亦较高. 说明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同时累及多处动脉血管床,其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具有广泛的相似性,PAD使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5~6倍[5]. 冠心病或缺血性卒中合并PAD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分析表明PAD的及时明确诊断能够为我们判断患者的预后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当脂代谢异常患者合并高龄、肥胖、吸烟、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时,PAD患病率有一定程度的增高. 因此对于此类患者,更应在疾病早期就应重视危险因素的控制,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中女性脂代谢异常患者PAD患病率较高,除本研究中患者总体年龄偏大有关外,可能还与入选病例均为住院患者,大部分以给予调脂治疗并有疗效产生有关.
  本研究显示,单纯TG升高的患者患PAD人数所占比例最高.
国外研究表明,TG是明确的独立危险因子,TG≥1.13 mmol/L是冠状动脉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6]. HDLC,VLDCC,Lp(a)也与PAD的发病有密切关系,而LDLC与PAD的发病关系却不明显. 脂代谢异常早已被公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传统危险因素. 对脂代谢异常的达标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外周动脉病、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生[7]. 因此,对于脂代谢异常患者应尽早进行以降低TG, LDLC和提高HDLC为主的调脂治疗,同时积极控制其它危险因素,都有益于降低外周动脉疾病和其它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本研究显示入选病例中近半数的患者已接受调脂治疗,说明对于脂代谢异常的治疗已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ABI与主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有良好的相关性,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强有力的预测因子. 它用于外周动脉疾病的筛查价格低廉、无创、简便易行. 因此是一个良好的评估用中间终点,应早期应用于高危人群的筛查和监测.
  致谢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同济医院,东方医院等多家医院和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生制药有限公司的支持.

参考文献


  [1]Hiatt WR. Medical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and claudication [J]. N Engl Med, 2001, 344:1608-1621.

  [2]陈灏珠,林兆耆.实用内科学[M]. 1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00-1702.

  [3]Salvatore N. Classification,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and natural history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J]. Diab Obes Metab, 2002, 4(Suppl 2):S1-S6.

  [4]Hirsch AT, Criqui MH, Treat  Jacobson D, et al.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detection, awareness, and treatment in primary care [J]. JAMA, 2001, 286:1317-1324.

  [5]Miller M, Seidler A, Moalemi A, et al. Normal triglyeide level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events: The Baltimore coronary observational long term study [J]. J Am Coll Cariol, 1998, 31:1252-1257.

  [6]Diehm C, Lange S. Relationship between lipid parameters and the presence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in elderly patients [J]. Curr Med Res Opin, 2004, 20(12):1873-1875.

  [7]Christian K, Gottfeied R. The challenges of treating peripheral disease [J]. Vas Med, 2003, 8:109-11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